对浪姐立意和影响的一个可能质疑:行业降级
昨天和正苦逼实习的朋友讨论浪姐,在八卦和舔颜之后,我俩都说了一些这个节目的“不舒服”之处。首先申明,我接下来的发言不针对任何姐姐,而是从这个节目本身出发,讨论它的立意和影响。
社畜朋友说她看到姐姐们幕后的拼命,就会返照到自己的工作日常,ptsd发作,所以只看公演舞台。我也认为节目把“努力”大写加粗,是一把双刃剑。过于强调努力,很可能导致对个体的不合理消耗,会以积极的氛围抹杀一些真实的倦怠和怀疑、一些非竞争性的个人特质。鸡血是996时代营销出来的补品。
我自己的质疑在于浪姐对行业的影响。必须承认,浪姐的企划是高明甚至卓异的:给一群30+的歌唱演艺界优秀女性挑战自我、崭新亮相的舞台,从而展现不受年龄拘束的女性魅力、力量和智慧。特别地,这个舞台是一个女团的舞台。
问题可能就出在女团。女团的形式保障了观赏性、话题度和观众参与度,但我觉得,让一群演员和歌手来练习整齐划一、劲歌热舞,对演艺和歌唱界不是什么利好的事情。
对于个人来说,尝试不应该受限,所以我不就上节目的理由judge任何一位姐姐;但我希望,行业之间的交汇有一个大致合理的方向:如果想尝试更多的可能,应该往技术层次更高、流传时间更长的文化产品转型。
张雨绮在节目里说过,当演员,从拍戏到播出有一个较长的周期,观众的反馈来得很迟,而舞台不一样,台下的欢呼是即时的。她的话说出了舞台的魅力,但这魅力更印证了演员的隐忧:演员需要相当时间的淡出,在拍摄过程中他们没有观众,支撑好演员走下去的不是短时间内的评价,不是近在咫尺的比较,而是相对稳定的责任心。而实际上,演员的淡出周期只不过是这个行业沉默时光里的小小一段,剧本的打磨和导演的历练需要太多无人注目的时间。
以短时的评价和排名淘汰式的评价,让一些演员和歌手重回大众视野,对于她们个人的影响或许利大于弊,对于她们所在的慢行业,却是一场微妙的嘲讽。
嘲讽已经初现端倪:浪姐本来设置的三个成团方向 - vocal, dance, X, 正向dance严重倾斜。一首意境,诚意和技术都极为上乘的《仰世而来》,被现场投出最低分,让我心里一凉。一场革新女团的尝试似乎正落入观众审美的窠臼:热舞万岁,慢歌有罪。
嘲讽过后,或许越来越多的慢行业从业者外流,或许这些行业会面临一轮新的降级,继续缩短制作周期,增加曝光率,快速迎合市场口味。
当然,换个思路看,这对女团行业大体是一场升级。年轻的妹妹们也该拿出更多的敬业和水准(有一说一,姐姐团们的选歌都高了一个档次),毕竟前浪还在回涌,姐姐们斗志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