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阿姨留德日记11:试错与挫折教育
听说热门专业,比如信息技术,机械系,报名的人多,但学生中途总会因为各种原因离场。本来以为这种事是不会发生在我们250人的专业,谁知才经过一个学期,门槛还没迈进去,一个平时不努力的朋友已经挂了两科,有人已经蠢蠢欲动要转专业了。可以转专业确实是便利于学生,给学生选择的自由。但是为什么不一入学就想好了呢?
在国内从小学到研究生,除了博士没体验过,全套教育制度走下来,关于选择感触颇深。高考之前大家方向一致,努力拿高分通过高考进入高等教育的殿堂。然而就算是分数不错,一个不小心,没玩转报志愿、选学校、选专业的游戏就要在悔恨中至少蹉跎四年。也许正因为受到了这样的教育和训练,学生及学生家长在做任何决定之前不得不深思熟虑。不然,下一个转折点不一定是什么时候呢,甚至,不一定会出现。离开了校园,我们耳中净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的忠告。更加深了人们“一锤定音”“胜败在此一举”的印象。诚然,这样影响下的人们会更谨小慎微,但是压力和焦虑感也如影随形。
我自己就深有感受。专业选错了,不能文转理,更没听说可以转学校。四年后,又是一个鬼使神差继续读了两年研究生。在职场摸爬滚打两三年,结果被现实打回原形,又回到学校。知识确实改变命运,当初如果本科毕业就工作了,也许幡然悔悟能来得更早一些。
时间拉回到现在。在校园里从未体验过的自由和权力让我竟然有些不知所措。专业随便选,上课不点名签到,没作业,考试即使报名了,在考试前一天甚至在考试当天都有弃考的权利,没有任何后果。一言不合了还可以投诉老师,每学期调查问卷一把一把的,生怕学生不满意。学生有意见,老师改!学生哪是读书来的,明明是高校监察员。再哪天对自己的专业不爱了,也可以随便换,若是连学校都不爱了,也可以找下家。最主要的是如此优质的服务,是在不收学费的背景之下的。
好,优点说得差不多了。毛概和思修课深入人心,教育我们凡事要辨证地看,凡事都有两面性。这么多选择和试错的机会,学生hold得住吗?羡慕这边大学生有这么多选择和试错机会的同时,也会思考,这是不是教育资源和个人时间的浪费呢?
在入学初的预备课上,认识了几个物理系的还有本专业的。人不错,可是在我看来他们的基础太薄弱了,还不如我一个放下数理化十多年的人。物理可不是一般人就能拿下的学科。现在我才知道物理人究竟多牛。老公同事物理博士直接毕业就做了程序猿,且代码写得一级棒,比科班出身的程序猿还要棒。我们专业电路课的教授本硕都是物理,在大厂研发数十年回来直接做教授......当时真有冲动去劝劝那两个在简单的力学分析面前埋头研究的小弟弟,要不,算了吧?!这样自信的同学大有人在。如果放在国内,恐怕早被说是不知道自己吃几碗米饭,被老师批评得体无完肤了吧。。。
记得在我毕业后遇到一个美国学霸,我比他大几岁,有些事情听起来真的不太靠谱,便试图说服他。他的一句话经过这么多年让我记忆犹新。他说,你要允许别人犯错。纳尼?劝你不是为你好吗?还被倒打一耙。不过现在想想他是对的。我在孤注一掷的时候也不会听别人的劝告,哪怕他们说的是对的,我只想试试我的方法能不能成功。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年轻人不爱听老人劝告的原因之一?我不去试试,怎么甘心?况且我这样说人家能力不够,放弃吧,也很打击别人的信心。这样的挫折教育会让人学会为自己的选择买单。只不过,过程痛苦很多。
虽然劝告的冲动忍住了,可是看着他们天真乐观的样子还是会为他们揪心,未来不知要多努力才能赶上其他人。或者,说不定不久就要转专业了,浪费一两年的时间。我还认识一个德国朋友,第一年学化学,然后转到经济工程,再然后转到数学,据说是真爱。现在26、27了,据说还得一两年才能本科毕业。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例子,而且期间他还做各种兼职所以耽误了时间。我开学的时候都会问朋友们,他们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有意志坚定的,也有支支吾吾不知者无惧的。一个学期过后,一个朋友放弃了一个实习作业来年再做,一个朋友挂科两门恐怕要转专业了。
学期初还认识一个中国小妹妹,来的时候德语不好,听不懂课。作为高年级学姐现在要重头和我们再学一遍。看她做题也是很不确定。当然语言是一方面,可是数学中大多是符号,而且大一的课真的不难。我问她有没有考虑过转专业,她说很喜欢现在的专业,而且其他的恐怕也一样难。从和她的对话中深深感到她的不自信,同年级的已经超过她多年,她还在初级课程中挣扎。试问,如果我在同样的处境,遭遇这样的挫折,我会不会还坚守这个专业呢?恐怕不会。但是她说得也对,她没有国内的学历,放弃了又该何去何从呢?只能死磕。我已经有研究生学历,总有一条退路。
人都是有惰性的。学霸另谈。在18、19的年纪,上课自由,考试随便是不是一个好的策略呢?这次疫情对大家可是个不小的挑战。不知道再去上学时,身边熟悉的面孔是不是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