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幅坦培拉的尝试
波提切利的临摹意向来源于李方东《坦培拉绘画》一书三个示范中第一个水性坦培拉的临摹示范。而我在真实的临摹过程其中掺杂了一些我对其他波提切利临摹案例的学习归纳;以及通过反复观察波提切利其他作品高清图片对其步骤的猜想与实践。
临摹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多次想要放弃,但是使用坦培拉这一古老的技巧实在让人心生艳羡,所以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初次临摹水性坦培拉,而且这一幅比自己预想的难度要大很多,但结果总的上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主要会谈一下我临摹中发现需要纠正的问题、思考误区以及对现状临摹者的思考。
这里是临摹原图。

1. 首先是线稿拓印——叶筋笔勾线——土绿、土红先后罩色(先冷后暖原则)。
关于这个步骤的亮部提白则来源于下面这个素描坦培拉的参考,加上观察高清图片中比较薄的暗部(漏出底部颜色 / 较于亮部比较明显的笔触),这个步骤主要是思考整体是以高光与形体结合向其他地方逐渐推出来的。而明暗交界线以下的暗部的提白塑造是在亮部层次塑造明确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上图这一过程中,染色不均匀是主要的问题,其次不适应拿勾线毛笔,所以中间又练习了一阵。幸而这张图有一个线稿就用白垩粉小木板做底板使用拉线尼龙笔蘸赭色墨水又练了一张。这张对我后面的工作有了很大的提升,拉线笔线条稳定,我用来替代波提切利可能会采用的质地柔韧沾水钢笔的绘图方式。


在临摹过程中我学习使用现代技术“复建”出的不同的古代绘画工具,我不能说哪一个更好用或者更正确,素描观察关系和材料之间肯定有一定的关系,但通过使用部分现代材料去模仿过去文艺复兴时期的造型意识是确实可行的。不得不说的一点是古代的材料技法深入复建面临的困难也恰恰是它最有价值的一个方面。不止使用出来的质感和表现力不是合成材料(现代工业材料)所能比拟的,而且通过材料技法的学习来和古代伟大艺术对话也是很多人所希冀的。但遗憾的是我们毕竟已经失去了那种环境与语境,也无法真正的穿越时空去考察,所以在临摹中必要的时候可以不择手段去达到最终「预想效果」。
2.使用土绿用线条塑造暗部是这一步比较成功的一点,但粗粗的大黑线条最后九牛二虎之力才慢慢去掉,因我看到维纳斯诞生那幅作品很多地方下面有压黑线所以就试了,看来对画家本人绘画性情与手艺也要酌情的模仿。就我个人学习光学灰和底层画的经验而言黑色是最后才画的,后面的步骤主要是塑造一个带有细节的比较「灰」的棕色素描逐步推进,(灰这个意识也是近代的,意思是暗部不够黑,但我觉得当时这幅画的时代背景肯定是没有这个词的)中间这个问题并不是一次解决的,而是在临摹的过程中反复尝试修正慢慢摸索出来的。


3.这是中间刷了一层1:5水性蛋液固定画面的记录图,这一步里我找到一个塑造灰部的感觉,亮部的高光和黑色觉得留到最后画。刷完蛋液整体变的明亮和清透。

4.然后回归薄薄的染色和装饰品细节的塑造,在这一层里我决定慢慢走向收尾,原因是我的底子做的不够厚,细节和层次画起来比较薄气。


5.最后慢慢收尾。点缀上羽毛,发丝……附上一些最后细节的图。





(end)
20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