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废材”到“老男孩” ,我的三次转型记
人生的路径到底应该提前安排,还是应该不断探索?
“人生轨迹可以看成很多条不同的曲线,有的人从高往低走,有的人忽高忽低,但是如果一个人的一生能够从低往高走,并且伴随着社会一起成长,那将是一条非常漂亮精彩的曲线。 ---马未都

人生的路径到底应该提前安排,还是应该不断探索?今年已经是进入魔都打拼的第八个年头,回想自己的成长路径,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废材”起步,经历三次转型,一直在刻意安排的轨迹中不断偏离。
01
第一次转型发生在初中,当时成绩一塌糊涂,可惜偏偏长得文质彬彬、饱读诗书的样子。每次公布成绩的时候,同学便跑来嘲笑我,郁闷的心情可想而知。当时家人判断考高中应该没有希望,于是强烈“建议”报考中专。我家附近有个口碑不错的中专学校,里面还有个前景不错的专业,叫做殡葬业。其实殡葬业很赚钱,又不受累。家人谋划着以后我从事这个职业,然后“讨个老婆,虚度光阴”。
当时有位关系不错的英语老师见我整天浑浑噩噩,但是脑子还不太笨,便好好鼓励了我一番。对于小孩的成长,鼓励赞扬往往比批评指责更有价值。于是我抛开家人的冷落,无视同学的奚落,趁着家人在客厅打麻将的一个个夜晚偷偷在阳台读书。几周过后,等到成绩公布时,我和父亲一起到中专报考班领取成绩,母亲回忆当时父亲并不想出席,觉得很丢脸。结果,中考730的总分我考了696分,领取成绩的同学家长们听到我的成绩后一片赞叹,父亲有点激动,又有点不知所措。于是就这样一不小心,我考进了重点高中,让家人草拟的人生规划落空,最终与殡葬业擦肩而过……

02
第二次转型发生在大学。远房亲戚在计算机领域造诣颇深,认为男孩应该毫不犹豫地读理科,“读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家人深信不疑,重新帮我规划,希望能走遍天下。可惜自己偏偏不是那块料,于是一个文科生被硬生生地推下理科高考的大坑,一落千丈,前途渺茫。
名落孙山之后,看到身边不少朋友出国,我尝试着报考了一所英国学校的预科,由于成绩太差,甲、乙、丙、丁四个班被分到倒数第二的丙班。家人觉得我虽不是智障,但出人头地应该没戏,出国只是为了镀金,毕业回家老老实实考个公务员,然后“讨个老婆,虚度光阴”。
漂洋过海来到英国,我又开始渐渐偏离家人谋划的轨道。工作日在图书馆、教室、寝室三个地方打转,周末在麦当劳起早摸黑的打工,生活虽然清苦,斗志却高涨充足。经过几年的挑灯苦读,野百合终于迎来春天,“学渣”摇身变“学霸”,最终考进全班前十,以第一等荣誉学位毕业,顺利考入全英排名前3的商学院深造。
留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学业上的进步,也逐渐从自我封闭、社交恐惧的书呆子转变成大家信赖的活动组织者。研究生期间,正值四川汶川大地震,在对内无人援助、对外无人赞助的情况下,我顶住压力,全力动员,以个人名义组织赈灾活动。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顺利为灾区筹得善款,获得学院一致好评,也成为留学生活中最美好的一段回忆。
然后好景不长,当时正值金融危机,一毕业便失业,权衡再三,只能顺从家人的心意,回国陪伴家人。

03
第三次转型是回到老家后。求学之路虽然有些坎坷,但是相比求职之路,还只能算坎坷的前奏。在三四线城市,不少工作需要人脉和资源,高学历“海归”往往水土不服,成为“海瘪”。四处碰壁之后,我不再折腾,老老实实的成为一名普通公务员。一度认为人生也就这么回事了,无非是“讨个老婆,虚度光阴”。
公务员的日子虽然悠闲,也很憋屈。家人觉得顶着高学历却看不到光环,富有诗书却无法变现。我一边承受着家人的冷眼数落,一边悄悄向上海金融机构投递了简历。第三次转型正在酝酿,那就是告别故乡,转战上海。
一个月后,突然接到电话,通知我参加入职选拔考试。家人知晓后都劝我别抱希望,上海无亲无故,人生地不熟,希望渺茫。何况目前工作稳定,凭着留学背景,日后肯定可以平步青云。但是对于家人的规劝,我内心毫无波澜,只专注复习。很多时候,人的面子不是靠别人给的,而是靠自己挣的。
第一天英语口语考试,经过两轮面试,安全过关。第二天中英文笔试,看到最后的作文题目是“如何发挥职场主观能动性”,吓了一跳,心想这么难的题目居然还要用英文写作,门槛好高啊,不愧是上海的金融机构。时间紧迫,我稍作酝酿,奋笔疾书。
距离考试还剩10分钟,考官视察的时候发现我写了一大串蚯蚓、蝌蚪加小鱼,突然大声冒出一句:最后的作文请用中文作答。我当场就懵了,不是中英文笔试吗?前面的中文考题不是已经考完了吗?后半部分不是英文笔试吗?怎么不早说?怎么不早说……经过反复沟通,工作人员询问了一位懂英语的考官,最终表示可以批改英语作文。
又过了一个月,还是熟悉的声音,通知我被正式录取了。就这样,我只身来到繁华而又陌生的魔都,从一名“海瘪”变成了“海漂”。
04
海明威说: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回望过去的三次转型,从差点落入中专学校就读殡葬业的“差等生”到英国留学考取第一等学位的“优等生”;从老家辞去铁饭碗的公务员到上海独自打拼的金融小哥;从胆小封闭的书呆子到爱好广泛的逗比才子,一路反思、一路突破,每天进步一点点,提升一点点;最终,从不被看好的“小废材”转变成了不断精进的“老男孩”。
有时,偶尔想起家人安排的人生路径,心中难免有些惆怅,因为直到现在我还没讨到老婆,但值得骄傲的是,毕业至今,我也未曾虚度光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