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一个健听人眼中的听障人
很多听障者都曾自我代言过:“我除了听,什么都能干。”看到这句话我的第一反应是觉得这是一个坚强的朋友,除了这点,有时候我也会有些心酸。我心酸当下社会听障者需要通过这样去标签自己,来获得更多关注,也心酸我们这个社会未能更为正常地对待这个群体。
帕斯卡说过,“人们通常总是更容易信服他们自己所发现的道理。”听障朋友上面的那句自我代言,或许更多的只是自己信服罢了。我真诚地希望,有一天能听到这句话,更多的是来自他人的内心,而不是自己内心。让我们从社交平台的角度来客观看下听障者的内心。
我们会发现,有些听障朋友的社交属性,带有很多无助或者充满力量的情感宣泄。比如,对于微博的利用,健听人更多的是获得充分的情感交流。有些听障朋友则是希望通过微博去获取外部的关注。
记得有一个朋友的微博只有寥寥几个粉丝,却关注了几十个微博号,简介中也只有一句话,“我是一个听障者,我希望能开微博找到帮助。”显然这位朋友希望通过微博获取大家的关注。我不确定他最后是否得到了帮助,看到的只是他发得微博,最后一条显示的日期停留在2013年。
还有一位母亲。她的最新微博写着这么一句话,“木木术后三天,头脑好像鼓包了,而且已经半天不想吃饭了”。木木是她的孩子,重度听障,这个手术是人工耳蜗手术。而她上一条的微博这样写着:“木木是笑着进手术室的”。我看到这两条微博差点掉泪。生活对于这位母亲是如此残酷,积累的希望很有可能瞬间化为失望。不敢想象她将如何继续面对孩子的微笑。
由于手术费用的原因,大部分听障朋友无法承受人工耳蜗的负担。一位朋友在微博上的简介写着这么一句话:“什么时候,我才能凑齐去做人工耳蜗的钱,我说话不清,又重度听不见,找不到好工作。”
在阅读了很多的微博之后,我发现微博其实是听障朋友倾诉感情的一个好工具。在上面可以发泄自己失落的情绪,但却不会干扰到别人;或许这种倾诉不会太有效,但却可以释放听障朋友压抑难受的情绪。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种社交平台对他们而言,已经不能算是单纯的社交工具了。了解多了之后我渐渐开始发现,听障者对幸福的定义及其简单:我只需要能好好活着。
“培养意志是我们生存的目标”,爱默生的这句话用在听障者身上,最真实不过了。我也很开心地看到,很多听障者内心充满意志力。有一位朋友的微博简介是这样的,“我是一名听障者~”。这个不起眼的末尾符号,就像海中的波澜一样轻松。我觉得很感动,因为这位姑娘已经很释怀自己的身份。有的听障者也会在微博上转发很多帮助听障者的信息,让微博作为爱的纽带存在着。还有不少听障者建立了一个个听障QQ群,相互分享聊天,传递爱的话语。到今天,微信是最多人用的平台。听障朋友也会积极聚集在一些会分享关于他们生活服务的微信号里,主动寻找社会的帮助。微信让个体与个体之间更紧密了,并且已经很自然地融入到听障者的生活中。对于听障朋友而言,微信并不是简单的沟通工具,微信似乎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会有无端的误会与不解。
诚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社交平台看到听障者内心的力量。然而,社交平台上听障朋友的声音是否获得了回应呢?我看到那位为找到帮助的听障朋友所开设的微博,上面基本没什么别人的留言;我发现那位担心的母亲的微博下面,也还没有哪位医生替她解答手术的异常。我希望这个现象只是因为使用微博的人不多。
但我知道,听障者是很依赖互联网社交平台的。除了手语,听障朋友从小到大沟通常用的工具,或许不是助听器或者人工耳蜗,而是QQ或者微信。这类工具从某种程度来说,成为了他们接收有声世界信息的耳朵。除此之外,社交平台对于他们也是一种宣泄情绪,释放自我和表达内心的重要途径,对于常人来说是极为平常的事情,对于他们更多的是依赖社交平台。因为除了家人,日常生活里他们很难结交更多的朋友,而在社交平台上,他们便拥有了更多的可能。
只不过,我希望在某一天,我们的听障朋友能用更多轻松的文字来和外界交流。让“听障人除了听,什么都能做。”藏在心里,因为听障人本来就什么都可以做,无需说明。你只要始终把自己当正常人了,这个世界就会更正常地对待你。
但愿我们这个世界,能更多地把听障者当成正常朋友那样去对待。
*本文为作者的独立观点,不代表音书科技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