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知识简述系列——文学体裁之骈文
骈文,也称骈俪文、骈体文、四六文,或简称骈俪、骈偶、四六,是一种通篇对偶或以对偶句为主构成的文章。骈本指两马并驾齐驱,俪本指夫妻成双,这两字形象地反映出骈文讲求语言的平行和对称。成熟时期的骈文,以骈偶、用典和讲究声律为主要特征。
骈文相关基本知识
名称:来自于唐柳宗元《乞巧文》里“骈四俪六一句,成为真正的文体确是在魏晋时期。
形成基础:古代先哲对称美意识的产生;汉字的单音义特点易于使语句齐整
对偶句式的出现:《尚书》;春秋战国的辞令、说辞、论辩中;合纵连横之风的影响;秦李斯《谏逐客书》骈散相间,清李兆洛编选的《骈体文钞》将它视为骈文初祖。
1.骈文之成形
汉朝初年,贾谊《过秦论》和晁错《言兵事疏》有的排比铺陈,有的全是骈句,有的骈散相间,但对仗还显牵强。邹阳《上吴王书》和《狱中上梁王书》显示了浓厚的骈俪色彩,后世论家多将邹阳文章视为骈文的起始。
东汉后期,文风转向绮靡华丽,散文中骈句增多。
汉魏之际,骈文趋于成体,文风也受时代影响显得慷慨悲凉,清远洒脱。有成就的骈文家有曹植、曹丕、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二曹文章体现早期骈文特点:不刻意讲究对偶,不故意雕琢文句,典故少,自然成文。
2.骈文之成熟
晋代,骈文进入成熟阶段,体式迅速扩展为序、论、颂、议、碑、书、策等多种类,单篇文章中骈俪句式明显成为主体,骈句对仗工整,语言精丽,声律流转,用典贴切。西晋骈文家,首推潘岳和陆机。潘岳骈句音韵和谐,工整流利,“辞采绝丽”。陆机则对于骈文的体式无体不备,《吊魏武帝文》等为人称道。东晋前期骈文作家中,郭璞以奏疏闻名。后期,孙绰的骈文分析形势,直言劝谏。庐山诸道人的《游石门诗序》,文中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互相穿插,又以散句调整节奏,反映出趋于完备的骈文的基本形态。不仅如此,它的山水入人心的倾向对南北朝以至后世的骈文创作有相当影响。
南北朝时,骈文体式完美,进入最为繁荣的阶段,在句式上,不仅讲究对偶,而且将偶句归纳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类型加以研究。句的字数也趋向骈四俪六,南朝宋刘勰的《文心雕龙 章句篇》:“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变也。”在声律上,骈文也开始强调平仄的配合。
刘宋是文风转变的重要阶段,骈文开始刻意追求词采、对仗、用典。颜延之的文章就以用典繁密,词采华艳著称。鲍照是骈文高手,其代表作《登大雷岸与妹书》是一封家书,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以书信形式写出的骈文之一。清学者许梿称其“烟云变幻,尽态极妍,即使李思训数月之功,亦恐画所难到”。
3.骈文之鼎盛
齐梁时代是骈文的鼎盛时期。骈四俪六,平仄相间,隔句作对也日渐定型。
孔稚珪,《北山移文》讽刺先隐后仕的人物,揭露世态,辛辣快活,文中以四六句为主,五、七言及散句相闻而出,自然流畅,用典十余处浑然无迹。
梁代,武帝萧衍、昭明太子萧统、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雅好和提倡骈文,促进了这一文体的更加繁荣。这期间成就较高的作家除上文介绍的以外,还有江淹、刘勰、徐摛及庾肩吾等。
陶弘景,他的骈文最负盛名的是《答谢中书书》。虽有骈体,但多有直叙白描的散句,不拘对偶工整,语言流丽,描绘细致入微,确为山水文学之珍品。同样的佳作还有吴均的《与宋元思书》。,时人称为“吴均体”。丘迟的代表作是《陈伯之书》,文中的“将军松柏不剪,亲戚安居,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都堪称文学史上的名句。
六朝骈文的集大成者是徐陵和庾信。徐陵的骈文以轻靡治艳为主,声律娴熟,用典出神入化,“辑裁巧密,多有新意”。最著名的作品是《玉台新咏序》,文章在格式上基本由四六句组成,多为四六句隔作对,严整精工中见流动之势。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显得慷慨悲凉。其代表作是《哀江南赋序》,这篇序文抒发亡国之痛,感慨梁朝帝王的过失,情思摇荡,畅达自然,是骈文中的精品。骈文到徐陵、庾信手中,已臻完美。他们的作品被视为骈文典范,供后人取法和仰慕。
4.骈文之律化
由隋至唐朝,骈文一方面沿袭南北朝的格式,另一方面律化明显。最能代表骈文律化的特点是“初唐四杰”,王、杨、卢、骆。王勃最著名的是《滕王阁序》,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广为流传的、最脍炙人口的一篇文章,主要用四六言且合于平仄,音调铿锵,一气呵成,既有怀才不遇的失落,壮志未酬的不平,也有安贫知命的达观和飘零他乡的愁烦,不仅代表了初唐骈文完全律化的倾向,而且真实反映了初唐时期大部分文人思想情绪。骆宾王最有名的一篇是骈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全文集议论、叙述、抒情于一炉,错综变化,活泼跳脱,给人一种神完气足,挥洒自如的感觉。杨、卢二人的骈文格式精美,内容充实,律化色彩很浓。
盛唐时期,骈文开始出现散化倾向,追求流利平易,典故少,着力于一种浑融自然又不失雍容大度的风格。这中间代表性的作家有张说、李白等。张说与苏颋二人均以文辞见长,朝廷制诏多出二人之手,时称“燕许大手笔”。他们的骈文,气势深厚,卓尔不群。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是盛唐时期的骈文名篇。文虽短小,但明白晓畅,有律化的特点,也有散文化的倾向。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是散化骈文中的名篇,全文以四字句为主,闻以六、七言。还夹入骚体文,骈散相随,铿锵可诵。
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骈文势力大大削弱,但二人的文章同样也受到骈文的影响。韩愈的《进学解》便是一篇骈俪色彩很浓的文章;柳宗元的表启等作品,也多是骈文。孙梅在《四六丛话》中说柳宗元“以古文之笔,而炉鞲于对仗声偶间”,“使骈体古文,合为一家”。在骈文散化趋势明显的过程中,影响最大的作家是陆贽,他的骈文最负盛名的就是将古文的文法用于骈文,不用典,不征事,言事周密详尽,说理细致入微,开辟了骈文的新境界。
中唐时期,王朝中兴梦已灭,国力衰弱,古文运动式微,律化的骈文重新抬头,这时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李商隐。他曾将其骈文作品汇编成《樊南甲乙集》,名之曰:“樊南四六”。后世称骈文为“四六”即来于此。
5.“宋四六”
宋初诸家,多学“初唐四杰”、“燕许手笔”或“三十六体”,恪守唐人规范,律化与散化并行。真正体现宋代骈文特点的是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及“苏门四学士”等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以欧阳修的《上随州钱相公启》、《蔡州乞致仕第二表》,苏轼的制诰和表启,曾巩的《齐州谢到任表》、《襄州谢到任表》,王安石的《答吕吉甫书》,秦观的《贺吕相公启》、《贺元会表》,晁补之的《亳州谢到任表》,散化色彩都非常浓厚,后世称为“宋四六”。
南宋的骈文保留了“宋四六”的众多特点,格律较欧阳修、苏轼的骈文更讲究,平易自然。前朝的第一位代表作家是汪藻,他最杰出的文章是《皇太后告天下手书》《建炎三年一月三日德音》,这两篇文章用典贴切,文情激越,固“格律精密”,而“擅绝一时”。其他名家还有王十朋、杨万里等,都是相当典型的“宋四六”风貌。
6.骈文之衰弱、复兴与衰亡
元明两代,因政治上的原因和文学上的复古思想,骈文呈衰弱之势,较著名的有汤显祖的《答李乃始》、张煌言的《祭平夷侯周九苞文》、黄淳耀的《上座师王登水先生启》、牛金星的《讨明檄》、陈子龙的《讪蜂文》。
清代骈文全面复兴,体例繁多、内容广泛。最有名的是陈维崧和毛奇龄。陈维崧著有《俪体文集》10卷,措词绮丽,用典繁密,情韵类似魏晋骈文。毛奇龄骈文不多,但大多斐然可观,风格疏宕俊逸,雄浑遒劲,较好的作品有《平滇颂序》、《沈云英墓志铭》。
乾隆、嘉庆两朝,是清代骈文创作最为繁盛时期,名家辈出,佳作纷呈。余波所及,直至道光朝前朝。胡天游将不宜作的题目写的酣畅淋漓,故而名噪一时。同时的杭世骏等人或清丽,或典重,情文并茂。胡天游稍后一段时期,成就较高的是袁枚。最著名的当是《上尹制府乞病启》,文中既动之以情,又诉之以理,极富感染力,是一篇极为感人的抒情骈文。
与袁枚风格相近的骈文家是吴锡麟,他的骈文清新流利,与南朝的吴均、陶弘景的山水小品有神似之处。
乾嘉年间,江苏常州出了一批著名的骈文家,著名人物有洪亮吉、孙星衍。与洪亮吉齐名的是汪中。汪中最著名同时也可能是清代骈文史上最杰出的作品是《哀盐船文》。无论写景抒情都显得挥洒自如,既讲究声韵对仗,又追求用典。
晚清时期,骈文创作已是落日余晖,渐趋衰亡。“五四”运动兴起后,骈文和古文一样,成为历史的陈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