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获胜的龙虾

几个月前看到本书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这个题目如此的无力,应该是一本鸡汤书。暂且不看,有时间再看。许久后打开,赫然发现,却是一本极其经典的书。在我过去的几百本书中,该书迅速上升到最高排行榜。就自己之前,单单从一个题目去简单的判断一本书,是及其不负责任和浅薄的。
本书作者的显赫的学术背景,在根本上决定了本书的严谨。作者,乔丹.彼得森,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临床心理学家,十五人格研究专家。也曾任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主要研究异常心理、社会心理以及人格心理学。
从作者的丰富的人生阅历来看,就更加的给这本书的价值增加了可信度。作者曾经从事过各种不同的工作:洗碗工、加油站员工、厨师、养蜂人、油田工人、铁路工人。但是作者更加是一个学霸,和深受学生喜爱的“学术咖”。
作者通过高度概括自己多年的研究和人生智慧,总结为《人生十二法则》。作者认为 “人们需要指导规则,否则就会陷入混乱。不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需要规则、标准和价值观。人是群居和负重的动物,肩负重任才能让我们痛苦的存在显得有价值”。
该书的每个章节都在探讨,人们该如何行走在一条有秩序和克服混乱的道路上。作者以为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保持足够稳定,做足够多的尝试和改变,找到赋予痛苦人生价值的意义。

法则一:获胜的龙虾绝不低头,笔直站立,昂首挺胸
开宗明义,第一法则,作者出人意料的从人的体态出发。“谨慎对待你的体态,别再低头徘徊”。
表面上看来是讨论体态,作者其实强调的是做为一个人,你首先要尊重你自己,说你自己想说,追你所求,因为这是你和他人同样拥有的最根本的权利。这个说法是非常符合西方人的一贯的想法。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不要着急,到了后面的法则中,你就会发现,思想的最高境界都是相通的。不论何种文化,何种思想,最终都是殊路同归的。
在第一法则中,作者很残酷的指出,人类社会金字塔顶端1%的人口,和底端50%的人口拥有一样多的财富。也就是说,世界上最富有的85个人和最贫困的35亿人拥有同样多的财富。这种残酷的不平等分配原则,适用于包括金融在内的任何创造性生产领域。
这个残酷的事实,我们很多时候对此避而不谈,不愿意去面对。因为没有人愿意主动去直面残酷,我们不面对,就好像残酷从来不存在一样。
其实,简单的几个例子就可以让人完全的信服。
“绝大多数科学论文都由一小群科学家发布,几乎所有的商业化音乐都由一小部分音乐制作人谱写,大部分书籍都由一小部分作家创作。美国每年上市的书籍有150万种,但其中只有500种书销量超过10万册。巴赫、贝多芬、莫扎特和柴可夫斯基这四位古典音乐作曲家几乎谱写了现代交响乐团演奏的所有音乐”。这些证明够了吗?
在人类发展和自然选择的长期历史中,我们虽然看到了不断的变化,变异和变更,但是最真实的秩序却是恒定的。正所谓,“序中有乱,序在乱中,乱又在更大的序中”。最普遍规律往往会被人所忽视。
紧接着,作者提出了一个说法,此说法非常接近目前流行的吸引力法则。不同的是,作者是从自然和进化的角度阐发的。
作者认为,“在支配等级的底层,坏事随时可能发生,而血清素少会导致自信程度低,抗压能力弱,应激反应的生理消耗更大。血清素少还会带来更多的不快乐、焦虑、病痛和更短的寿命,不论是人类还是甲壳类动物都一样”。
相反,在支配等级金字塔顶端的个体,即使在绝对收入或者食物来源这样的变量被控制的情况下,也依然更少被病痛和死亡困扰”。这个说法很残酷,但是是这个世界运作的法则。
那么有关幸福与不幸呢?这个答案更加的真实,也更加的残酷。
在你大脑中比想法和情绪更深层的根基处,隐藏着一个无比古老的“计算器”,评估着你在社会中的地位。“如果你是地位最高的,那么你在各方面都是成功的。如果你是男性,则可以选择最好的住所和最棒的食物,所有人都想和你做朋友,你也拥有无限的机会去挑选伴侣。你是个成功的“龙虾”,最有魅力的异性会排起长队来争夺你的注意力”。
你的大脑里那个评估支配等级的“计算器”会随时观察他人对待你的方式,然后决定你的价值,为你分配地位。如果他人认为你没什么价值,那么这个“计算器”就会限制你的血清素的分泌,而负面事件也会让你产生更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如果你的地位很高,“计算器”那冷酷而又原始的机制,则会假设你的环境是富足和安全的,而你也会有充足的社会支持。“计算器”会认为你受到伤害的概率很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改变给你带来的则会是机遇而非灾难。你体内的血清素会充沛流动,这让你平静自信,姿态挺拔,很少需要持续保持警惕。
而与此相反,如果你是地位最低的,那么不论是哪种性别,你吃的不好,住的不好,健康状况也不好。对异性来说也几乎不具备任何吸引力,除非对方和你一样绝望。你会生更多的病,衰老得更快,死得更早,而且也没有几个人会悼念你。
更可怕的是, 如果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让你不得不保持持续的警惕和过度的反应,这样也会消耗宝贵的生理资源。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压力,作者认为压力绝不仅仅是心理体验,也是恶劣环境所带来的真实。
这样的说法几乎让人绝望。但是,我很欣赏作者的真实和彻底。对任何一个人生问题,人只有真实的面对,才有可能了解努力的方向。
就金钱观而言,作者以为,“金钱会因为你的无知而变得无用,对于不熟悉金钱的人来说,要正确地使用它是很难的”。所以,你只有对金钱感到熟悉,你才有可能更理性的使用金钱。
那么我们知道了这些,又能做些什么去尽可能的最大限度让自己进入优势地位,进而进入良性的循环?
我们可以做出改变,作者发现,“当人们每天重复的日常行为被自动化,成为稳定可靠的习惯时,生活的复杂性就能降低,可预测性就能提高”。
作者明确的指出并给人希望。你不一定是个失败者,也不需要一直停留在失败者的模式。也许,你只是有一系列不良习惯,也许你确实曾经在学校或者在家里饱受打压与忽视。
“环境会变,你也可以变,正反双向馈能让你身陷囹圄,也能让你积极向前”。
当你开始拥有时,就有可能拥有更多,你可以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创造这样的正向循环。以肢体语言为例,如果让你调整面部表情,做出悲伤的样子,你会感到更加悲伤;如果做出快乐的表情,你也会感到更加快乐。肢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达情绪,这种表达甚至还可以放大或者抑制情绪。
这个说法很简单也很容易操作。但是多少看起来有点形式主义?但是,从根本上说,“精神上的笔挺站立、昂首挺胸意味着睁大双眼,看清生活的重任”。
你需要主动将混乱的可能性转化成宜居的现实秩序;你需要告别孩提时代的天真与无知,接纳由自我意识带来的脆弱感,理解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死亡;你需要主动做出必要的牺牲,创造有价值、有意义的现实。
本书的第一法则也是作为本书提纲挈领的存在。
法则二 ,像照顾生病的宠物一样关心自己:待己如助人。
待己如助人,这意味着你需要选择对自己真正有好处的事物,即使这些事物不一定是你想要的或是令你快乐的。我们做出的很多选择不是因为我们真的热爱,而是我们知道它是我们需要的。
在法则中,作者主要阐发了以下观点,
在遥远的过去,人们更倾向于从生存的角度去理解世界。
人们天生喜欢秩序,在秩序中人们可以做长远打算,感到稳定、平静和自信,因此我们都倾向于留在熟悉的地方,坚持已有的思想观念
但是,人类生存的状态却是,人们一直身居秩序,被混乱所围绕。人们所在的熟悉领域之外充满了未知。因此作者认为,对秩序与混乱的恰当调和可以使人们领会到存在的意义。
接着作者给出了非常清晰的思路。
你需要放眼未来,如何认真照顾自己。我应该选择怎样的职业生涯,才能变成一个有价值和有益于社会的人?当我在有时间和精力的时候,应该如何改善我的健康,拓展我的学识,强健我的体魄?你需要先知道自己在哪里,才能规划好之后的路线;你需要先知道自己是谁,才能平衡好自身的优缺点;你需要先知道自己想去哪里,才能控制生活的混乱程度,重建秩序。
你需要先知道自己的方向,才能适时维护自己,不至于落得满腹怨言、怀恨在心;你需要明确自己的原则,这样别人就无法轻易占你便宜;你需要严格自律,信守对自己做出的承诺,并及时进行自我奖励,这样才能更好地信任和激励自己;你更需要以变成更好的人为目标。好事不会自动降临,我们需要努力强化自我。
认真对待自己,重新定义自己,修炼个性,选择目标,明确存在。尼采说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由于篇幅原因,其他章节不做赘述。本书的灵魂思想集中在前面论述的两个法则。
法则三:放弃损友,与真心希望你好的人做朋友
法则四:战胜内心的批评家,和昨天的自己比,别和今天的他人比
法则五:管教你家的小怪物,别让小孩做出让你讨厌的事
法则六:当痛苦到想诅咒一切,批判世界之前先整理好你的房间
法则七:苏格拉底的选择,追求意义,拒绝苟且
法则八:不买醉鬼卖的东西,说真话,或者至少别撒谎
法则九:别偷走来访者的问题,假设你聆听的人知道你不知道的事情(这个翻译的很有问题,我回头看看英文原版)
法则十:不要无视地毯下的龙,直面问题,言辞精确
法则十一:不要打扰玩滑板的孩子,承认现实,反对偏见
法则十二:当你在路上遇见一只猫时,摸摸它,关注存在的善
在本书收尾的时候,颇有点神秘主义者的色彩,相信祈祷的力量和神明的指引。哲学上升到另一个高度本就是宗教。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我也在此祝愿,
愿你:找到正确的方向,把目光投向美好和真理,专注于当下的每时每刻,脚踏大地,仰望星空,全神贯注,完善当下,迎接未来。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