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哲学》读书笔记:利己主义
汤圆/第15天
书籍:《道德哲学》
作者:乔纳森沃尔夫
第125~151页
之前看了“宗教与自然法”一章,我对宗教没有太多兴趣,于是向下探讨利己主义对道德的理解。
我个人是比较倾向于利己主义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了一个关于裘格斯戒指的故事,说裘格斯戒指可以让人隐形,此时人就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受惩罚。在好莱坞的电影里,有很多裘格斯戒指的演绎,比如《魔戒》,带上魔戒就可以隐形,但是心灵也会受到欲望的侵蚀。比如《hollow man》,疯狂科学家服下神奇药水,变成了一个透明人,从此性情大变,从一个循规蹈矩的学者变成了一个无恶不作的魔鬼。
在《理想国》里,格劳孔也是这么认识人性的,他说当人们意识到自己做坏事不会受到惩罚的时候,就会做做坏事。苏格拉底的反驳好不了太多,他说做坏事心里会有愧疚感,你的良知会要求你善待他人。无论是格劳孔还是苏格拉底,他们对人性的认识都是自私的,因为不受惩罚所以肆无忌惮的做坏事,因为心怀愧疚所以即使不受惩罚也会善待他人,都是源于自己心里的感受。如果拿到现代来说,这就是心理利己主义。
心理利己主义认为,人没有办法不追求自己的利益。当然,我们追求私利的时候很聪明,会表现得想真的在乎他人或者会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牺牲自我一样。
人真的没办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么?比如说著名的基督教圣人特蕾莎修女,她一生都在帮助穷人,因此牺牲了许多个人的利益。心理利己主义会说,特蕾莎修女是基督教徒,基督教认为行善积德上天堂得永生,所以特蕾莎修女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私利——上天堂。作者说,如果特蕾莎修女的例子不够有力,我们可以设想一位无神论版本的特蕾莎修女,心理利己主义再次说,那是因为帮助别人会让自己感觉良好,你是为了自我感觉良好所以帮助别人。这种牺牲说到底还是自利行为。
心理利己主义这种言辞很像是一种教条主义,无论你做了什么为群体为他人的牺牲行为,反正是为了自己心理感觉良好。而这种心理良好的感觉是不是事实呢,是不是足够抵消牺牲自己的痛苦呢,反正。。。当使用反正这个词汇的时候,心理利己主义的论证基本上就已经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了。
心理利己主义并没有停留在毫无说服力的“反正”上,而是发展出了几个新的版本:亲缘利他、群体利他和互惠利他。
亲缘利他理论认为,人是自私的,这种说法太过粗糙,真正自私的不是人类,而是人类的基因。在漫长的进化道路上,只有那种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护基因传承的设定,才能够穿越亿万年的岁月最终遗传下来,那些不能够保护基因传承的内容,早就淘汰在进化的道路上了。因此,我们会关爱那些和我们基因相似的人,爱人、孩子、兄弟姐妹、亲戚等等,我们的亲缘关系越近,我们就越关心他们。这个观点和儒家的观点似乎有共通之处,儒家崇尚人伦,基因决定亲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伦的天理属性。
不过亲缘利他理论并不能解释更多的内容,比如收养的孩子,没有共同养育子女的配偶,这些人和我们没有基因上的亲缘关系,但是人们仍然会爱他们,乐于为他们做出付出和牺牲。
群体利他理论讲的是利他是群体生存的必备条件,发展不出利他主义文化的群体无法生存下来,想象一个相互戒备、谩骂、攻击、冷漠的族群,当他们在遭受外界攻击的时候不能合作,彼此之间冷漠的看待对方被外界掠夺和欺凌,这样的族群很快就会消亡。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说到“在一个部落中,如果许多成员处于爱国心、忠诚感、服从性、勇气和同情,总是随时准备好互相帮助,为共同的利益牺牲自我,那就会比其他部落更成功。这就是自然选择”。
第三种心理利己主义的版本是互惠利他理论。对于群体之中的自私者怎么办,一个聪明的自私者会巧妙地利用利他主义者的天真,占据更多的资源,从而在基因传承中占据优势,最终,自私的基因会控制整个部落。说到底,利他行为是不稳定的,它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均衡,自私行为会导致利他主义的崩塌。这时,我们就需要亲缘利他和互惠利他的方式来遏制自私。我帮了你,你也要帮我,我们互相帮助,这样的互惠利他方式可以推动群体利他行为的持续。这时一个自私者出现了,他想要利用他人的利他行为占据更多资源,就会遭到群体的排斥,从而导致自身的情况更加糟糕。
我们可以说,心理利己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人类族群的运作模式,亲缘利他、群体利他、互惠利他三种模式相互融合,共同的推动了自私基因决定下的人类族群中利他行为的产生。
汤圆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古代单方面权利义务关系的十大后果 (3人喜欢)
- 对于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理论的反思 (1人喜欢)
- 读《实践论》谈知行合一 (1人喜欢)
- 扬弃传统文化之称呼学 (1人喜欢)
- 扬弃传统文化之中医概念体系的缺陷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