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风云(31):太祖驾崩
回到开封,因为迁都失败而颇为丧气的赵匡胤必须得面对另一件烦心事。南唐的国主李煜虽然已经成了开封城里的顺民,而且李煜也下令南唐境内的所有州县归顺宋朝,可这里面还是有宁死不屈的铮铮铁骨之人,比如南唐江州(今江西九江)的兵马都指挥使胡则和牙将宋德明。
接到李煜发来的向大宋归顺的诏书,江州刺史谢彦实没什么反对意见,老大都投降了他还硬挺着干啥?可是,江州城里掌管兵马的胡则坚决不同意,他执意要为南唐留住着最后的尊严,但谢彦实是他的长官,他若是拒降就只能违上抗命。没办法,胡则联合手下的牙将宋德明发动兵变处死了谢彦实,然后他自领江州刺史抗拒宋朝的接管。
谢彦实也算是点背,李煜的一道诏书使得南唐几乎全境皆降,但他所管辖的这个江州偏偏出了胡则这么一根钢针,最后他自己不但丧命黄泉还落得个贪生怕死的名声,顺带着江州的全城百姓也跟着集体殉难。没错,城破之后宋军在江州屠城。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宋朝统一战争期间唯一的一次屠城行为,而这一切的诱因就是胡则的据城不降。
胡则这样做有错吗?这个问题没法回答,正如后来的忽必烈所说的那样——谁家无忠臣?就连刘鋹治下的南汉也有为国殉难的人,更何况政治远比南汉清明的南唐。当然,这些人选择宁死不屈并非是为了给自己的主子表忠心,事实上他们所忠于的其实是自己脚下的那片土地。
对于一个心中有着某种信仰并坚定地视其为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人来说,这种信仰一旦破灭也就意味着他们的生命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这时候死亡就是他们唯一的最好的归宿。这句话献给那些像胡则、李雄父子之类的在中国历次统一战争中选择殉难的人,这句话同样也献给那些历史上面对异族人的屠刀、面对国破家亡之时选择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而殉难的人,如文天祥,如史可法。
伟丈夫是也!
胡则的拒不投降让赵匡胤大怒,他派出曹翰前往江州讨伐。可惜的是,赵匡胤这回看走了眼,更是被愤怒蒙蔽了心智,之前他所一再强调的不可滥杀的平唐宗旨随着李煜的投降而被他暂时性地遗忘了,而曹翰虽颇有文采但追根究底却是一介骨子里藏着暴戾之气的武人,而且曹翰这人在私德上更是有重大缺陷的,这个人不但贪婪而且嗜杀。曹翰围着江州对其一顿猛锤死砸,但江州城在胡则的拼死抵抗下却岿然不动,眼见强攻不成,曹翰改变策略改为围困,他就不相信小小的江州能够一直挺下去。
这种僵局从公元975年的11月一直持续到了公元976年的4月,从寒冷的冬天一直打到了夏日将至,也就是说宋军在城下已经啃了将近半年的城墙了,但江州的城门他们还是没能砸开。宋军心里此时所积压的这种郁闷和愤怒是相当可怕的,明明我就比对方强,可我却长时间地拿对方无可奈何,而且自己还被时不时地被咬上一口搞得鲜血直流,这种事搁谁身上都要抓狂,一旦逮着了对方那指定是一顿近乎于变态的发泄和报复。
这就是古代的城市攻防战的特色,如果一开始或者初期阶段就开门投降,那么一切都好说,可如果是宁死不降或者让对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之后仍是拒降,那么就得死扛到底外加祈求菩萨保佑了,否则城破之时即使不被屠城也要血流成河。胡则和他守卫的江州正是属于后者。
实力的差距和当时的局势注定了胡则和江州城的命运最后只能是一出悲剧,只是谁也没有料到胡则竟是那个为自己和江州城打开了地狱之门的人。被宋军围困数久的江州在进入四月之后开始出现断粮的情况,作为一座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外援和救星的孤城,城中军民的情绪也随着形势的渐趋恶化而变得日渐低沉,这让胡则也变得性情暴躁。这一天,因为厨子做的饭菜不合自己的胃口,本就身体有病且浑身邪火无处发泄的胡则瞬间暴怒,他命人将这个厨子拉出去砍头。生死时刻,胡则的妻子跑出来替厨子说了句公道话,这才保住了厨子的性命,但胡则依旧不依不饶地对厨子说了句:“下次还这样定斩无赦!
遇到这种事谁还敢继续待下去?为了保命,厨子偷偷地在一个漆黑的夜里用一根绳子从城墙上溜出了城。不清楚他是被围城的宋军给抓到了还是自己主动去找到了宋军,反正最后他见到了正在为江州久久不能攻破而抓耳挠腮的曹翰。他向曹翰说了城中的情况,最重要的是,他指出了江州城防最为致命的薄弱环节——西南角的城墙。
曹翰大喜,他带着一股宋军猛攻江州城墙的西南角,随即大批的宋军由此突入城内,江州城就此被攻破。可怕的事情随之发生了,城破之时,江州的军民选择了奋起抵抗,这让半年以来同样是怒不可遏的宋军顿时杀性勃发。不管曹翰是否曾经下令屠城,但宋军在江州城展开了血腥的屠杀是不争的事实。一场杀戮过后,江州军民的尸体塞满了城中的大小水井,实在是没地方塞了最后只能扔进了江里。可是,这还没完,烧杀掳掠自古就不分家,曹翰不但杀了人,而且还将江州的财物几乎洗劫一空,他动用了十余艘巨型战舰才将这些财物装载完毕。为了掩人耳目,他在船体表面装上的是从东林寺里抢来的五百余尊铁罗汉,他这一招成功地骗过了包括赵匡胤在内的所有人,至于他手底下的那些大兵们,这些人跟他都是同犯且洗劫江州的时候他们也没少得利,这种情况下谁会揭发他们的主帅?
在这件事里赵匡胤也不是什么也没做,但等到这些时日以来被自己的好弟弟弄得是心烦意乱的他反应过来时一切已经为时已晚,当他得知江州已经快坚持不了多久时,他特意派遣使者前去江州告诫曹翰严禁大肆杀戮,可他的传信使者却因为一场大风而耽误了行程,等到使者到达江州之时,江州城已经成了一座死城了。
至于那个胡则,当宋军攻入江州并冲进他的府中时,他已经病得起不了床。宋军可没有可怜他,而是将他带到了曹翰的面前,曹翰责问他为何要抗拒王师,胡则慷慨答道:“这有什么好问的?我忠于自己的国家和主子,难道这有什么错吗?”
可惜的是,曹翰这个屠夫可不是赵匡胤,他可没什么尊敬敌人和赞赏敌人宁死不降的那种气度和情怀,他直接命人将胡则处死,而且是酷刑——腰斩!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胡则的死亡以及江州的结局为这句话做了生动且残酷的注释。一个厨子做的饭菜不合你胃口你就要杀人,这事无论搁谁身上都算得上是一个暴戾之徒,放在皇帝身上那就更是一个千古昏君。权力真的是一把刀,既能杀别人但同时也能杀自己,当时的胡则无疑就是江州城说一不二的土皇帝。一个人突然间权力变大了脾气也就跟着变大了,在这种事情上很少有人能够例外,尤其是胡则这种权力场上的“暴发户”,但其本事却未必跟着见长,而为所欲为的感觉不可谓不爽。对“暴发户”来说这种事有时候是会致命的,不但致自己的命,也致别人的命。
有一个假设,如果胡则没有对自己的厨子那般暴戾且发出了死亡威胁,那么江州是否还有屠城的悲剧?如果没有这个厨子的帮忙,江州至少还能挺几天,那时候赵匡胤的使者也到了,相信在皇帝陛下派来的使者的严令之下,曹翰再犯浑也不至于公开抗旨,江州即使是被强攻下来的可也不至于会有屠城的惨剧。后世很多人将此次屠城的账算在了曹翰以及这个厨子头上,这或许没有错,可我认为胡则在这件事上其实也难辞其咎。正是他的性格缺陷导致了厨子的出城逃亡,继而导致了城破,最后导致了屠城事件的发生,他的性格缺陷不但害死了他自己,也害了江州城里的百姓。有一点无可置疑,江州城里并非所有人都愿意慷慨赴死,胡则至少应该为那些惨死在宋军刀下的老弱妇孺承担部分的责任和指责。不知道敬畏或者说是没有了敬畏之心的人迟早被自己搞死,甚至会牵连他身边的人,胡则就是如此。
悲哀!
江州平定之后,南唐的土地上也就此是彻底安宁了,赵匡胤为此而再一次地大赏群臣。赵光义已经位极人臣只能是给他增加食邑了事,而东府的长官薛居正和沈义伦则被加封为光禄大夫,枢密使曹彬和宣徽北院使潘美加封为特进,其余文武官员也是各自都有封赏。有一个细节是需要引起注意的,那就是赵匡胤给他的三弟赵光美和他的长子赵德昭加了一个开府仪同三司的职衔,这意味着二人可以建府并组建自己独立的政治班底了。如果对这个概念比较模糊,那么请参考李世民的秦王府以及他王府里的那些幕僚和将军们。
这里想多说一句,有些知识渊博之人总喜欢说赵光义是赵匡胤的三弟,说赵德昭不是赵匡胤的长子,因为他们的前面都另外还有兄长,尽管都早亡了,可赵光义就应该是赵匡胤的三弟,赵德昭就不该称之为嫡长子。对于这种人以及这种言论,我就想说一句话:“不杠你会死吗?全天下就你知道这些?”
后世的一些严格尊崇史料的学者坚持认为赵匡胤一心是想把皇位传给他的二弟,理由就是赵匡胤直到临死之前都在有意地打压自己的儿子,不让其过于地出风头,但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其实在他逝世之前他就已经开始让他的儿子抛头露面了,尤其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段里,但他自己恐怕是怎么也没想到他这样做竟会让他提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或许他还以为自己还有大把的时间来培养自己的儿子,可是他错了。
赵廷美和赵德昭政治地位的突然升高很明显是赵匡胤有意为之,在迁都失败之后他有意要在皇族内部建立起新的势力以抗衡一家独大的赵光义。然而,要让他突然对赵光义翻脸甚至拿下赵光义,这种事他还真的做不出来,一来他是真的不忍对自己的这个弟弟下那么重的狠手,二来赵光义的势力在开封城以及朝廷内部官员体系中盘根错节,贸然行动定然引起官场地震,再者说,赵光义尽管已经在挑战和威胁他的皇权,可这人毕竟还没有做出什么特别出格的事,赵匡胤如果要下手实在是没有由头。于是,他只能选择对自己的这个弟弟徐徐图之。
这年的六月,赵匡胤还想出了一个“阴招”来对付赵光义——风水。这件事必须得深度思考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而在正史的记载里这件事却显得是那么的温馨可人,但这就是政治,表面其乐融融暗地里却是你死我活。这件事便是赵匡胤认为赵光义的晋王府地势过高没有水景,他亲自到晋王府去巡视,然后命人开渠引水至晋王府,而且前后数次亲自视察工程进度,催促其赶快完工。
表面看这可真的是兄弟情深,长兄如父,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晋王府立在这儿这么多年了为什么现在突然要引水,而且还是这种兄弟间矛盾已经公开化的敏感时期?后世的解读是有人向赵匡胤说晋王府有王气,注水入其府可毁其风水断其王气。如今看来这是封建迷信,但在当时这却并非妄言,即使是如今的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达官显贵和商贾富豪不也是各路大神的忠实粉丝吗?
赵匡胤此举是要断赵光义府邸的王气,我个人是认同这种解读的,但想想也是可悲,一个帝王竟然要用这种手段去对付他的政治敌人,他就差没有扎纸人了,但从这之中也可以看出赵光义此时的实力和势力已经让贵为皇帝的赵匡胤很是忌惮了。换了别的帝王,面对拥有这等权势且敢于跟自己对着干的臣子或许早就挥刀子砍人了,即使这个人是皇族兄弟,可谁让他们两个是亲兄弟呢?谁让宽厚仁德的大宋太祖陛下不是唐太宗呢?
另一个可以说明赵匡胤有意要打压赵光义的证据在《宋史.太祖本纪》里可以找到一丝线索,在给赵光义的府中建好水池之后,赵匡胤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先后三次去了赵光美的家中。这可不是什么兄弟间的串门,而是一个帝王主动到臣子的家里去而且是一个月里先后去了三次,这在古代是何等的尊宠?除了赵匡胤,放眼所有的帝王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这种事难道还不足以说明什么问题吗?
不管是在《宋史》还是在各种版本的《资治通鉴长编》里,有关于这段时期的一些敏感史料和人物几乎没有踪迹,尤其是赵光义在回到开封后几乎处于消失和隐身的状态,似乎这段时间他乖得很,而他反对迁都的事似乎也就这样过去了,谁都没有再提。这就是历史的悲哀之处,当最高的统治者决定抹平一段历史的时候没有人能够阻挡这些事的发生。
作为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我们如果真的相信这期间赵氏兄弟间毫无芥蒂,那我们也就太天真了。尽管我们现在无法知道(也永远不可能知道)这期间赵光义都干了什么,但他一定是做了什么事的。面对赵匡胤的种种对自己不利的举动,作为一个在权谋之道上把赵匡胤远远甩出几条街的顶级权谋家,赵光义不可能坐以待毙,他不可能就那样安安稳稳地等着某一天被他的大哥来一个安乐死。他肯定会反抗,会针锋相对,至于具体的手段,这已经被永远地埋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在破坏了赵光义府邸的风水并把自己的三弟和长子给扶植起来后,赵匡胤认为自己可以在内政上面松口气了,他开始把自己的视线投向帝国的北方边疆。他马上就要五十岁了,人生的大好年华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可中华尚未一统,燕云十六州更是被强敌辽国人给牢牢地霸占着,此时他若不加快步伐做点什么恐怕就要遗憾终身了。那还等什么?华夏一统的千秋伟业现在可就剩下当初让他饮恨而归的北汉了,那就打吧!
公元976年8月,赵匡胤正式下诏攻伐北汉。他任命侍卫马军指挥使党进为河东道行营马步军都部署,宣徽北院使潘美为都监,虎捷右厢都指挥使杨光美为都虞候,这三人连同宋将牛思进、米文义分别率兵分五路共同向太原进发,然后合兵攻取太原。
另外,赵匡胤再又下令郝崇信与王政忠出汾州,阎彦进与齐超出沁州,孙晏宣与安守忠出辽州,齐延琛与穆彦璋出石州,侯美与郭进出忻、代两州。这些人的任务就是扫荡太原周边的所有州县,阻绝一切可能会去援助太原的力量。
这次攻伐北汉宋军的具体兵力在史书里没有记载,但看这阵容应该是不少的,而且看这种战略部署,宋军不但是要中心开花,而且还要四面出击,赵匡胤这完全就是不想给刘继元留活路。党进这伙人等了好些年终于是等到再次攻击太原的机会和命令了,他们急吼吼地杀入了北汉境内,一路上几乎是畅通无阻地直抵太原城下。北汉皇帝刘继元表现得还是那么的纯爷们儿,他派人率军列阵于城下想打击一下党进的嚣张气焰,党进这边是求之不得。一场恶战下来,北汉军队被党进一顿暴打,在被党进杀了千余人之后他们赶紧麻溜地再次躲进了堪称坚不可摧的太原城。
刘继元这下可是慌了,相比几年前,此时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全国一统的宋军实力更加的强大,可他自己的北汉却是原地踏步甚至是还不如从前。刚刚被党进整得又恐又怒的刘继元还没回过神来,紧接着那边又传来了让他更加糟心的坏消息:宋朝的将军群落里以治军严明而著称、时刻都让他手底下的大兵们夹着尾巴做人的“杀人狂”郭进在太原以北疯狂地扫荡,光是人口就掳掠了三万余人,而宋朝的定难军节度使党项人李光睿也率领大军虎视眈眈地屯驻在黄河边上,就等着黄河冰封之后越过黄河杀入北汉境内。
这个李光睿或许在历史上不是那么的出名,但你或许知道李继迁以及后来的李元昊是什么人,没错,他们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头衔——宋朝的定难军节度使。当然,这时候的党项人还谈不上是宋朝的敌人,更不是什么后来的西夏,这时候的他们表现得相当乖顺,是宋朝忠实的藩臣。至于李继迁和他的好孙子李元昊,这个后面再说,他们在后面有大把露脸的机会。
面对如潮水一般向自己涌来的敌人,刘继元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他的保护神——辽国人。他紧急派人向辽国请求出兵支援。辽国人也毫不含糊,辽国皇帝耶律贤派遣辽国南府宰相耶律沙以及辽国的皇族冀王耶律敌烈领兵救援北汉。
太原城再次成为整个东亚大地的焦点,这一次不但是宋、辽、北汉三方的角力,就连党项人也搅和进来了,一旦四方的兵马都在太原集结,那无疑将会爆发一场规模宏大的战事。
历史在这里留下了很多的疑问,尤其是宋朝这边。按理说,赵匡胤不可能不去防备辽国人可能会有的对北汉的援助,要知道上次他亲征北汉之时就专门派遣了两路兵马负责阻击辽国人,可这一次在史书里找不到他有过阻击辽国人赴援北汉的记载。但是,很明显的是,他不可能没有这个准备,可为何史书里没有记载?另外,上次攻打北汉他是御驾亲征,几乎动用了国内的大半精锐力量,可这一次他只是派遣了党进和潘美前去攻打太原,那么他是否还有后续的调遣?抑或他是否准备再次来个御驾亲征?难道他真的就那么自信地以为凭借党进、潘美和郭进等人就足以灭掉北汉甚至是连同把辽国人也一起做掉?太原城的城墙又多难啃他是知道的,辽国人又多难对付他也是知道的,既然如此,为何没有看到他对此有任何的后续行动部署?
我个人认为这些是应该有的,也是应该出现在史料里的,可事实就是没有,那么原因在哪里?是否这些事情也牵涉到了一些敏感的人物和事件?直白一点说,是否在这里面又有牵涉到赵光义的事件或信息?且是有损其形象对其不够友善的信息?
这些都不可考证,因为留存和流传下来的史料里根本没有与此相关的内容,可这些内容确实是应该有的。很遗憾,这些都成了一个迷,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迷,就像赵匡胤的突然死亡,它们都成了迷。
进入十月,党进、郭进、齐超等人不断地将胜利的战报传至开封。宋军的势头一片大好,眼看各部宋军就将在太原城下完成胜利大会师,而辽国人也渐渐地逼近了宋辽边境,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让前线的所有宋军将士都不敢相信自己耳朵的事情发生了——他们的皇帝陛下驾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