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体验经济
体验经济是个时髦的词,它包括休闲经济、旅游、影视、新闻出版、娱乐业等。它之所以时髦,是因为追求它的人很多。所以文字不如图片,图片不如视频,视频不如直播,就是因为体验效果不同的缘故。而为什么要追求它呢?这是因为“无聊”在当今世界的诞生。
历史上也存在“无聊”,但在当今这一现象尤其普遍。这是因为上帝的缺席以及意义缺失的缘故。在孔夫子时代还是相信有天道的,并且有三畏。但都到了当今时代,它继承了近代的祛魅,而变得无所畏惧。道德下降到了底线位置(在其之上)(北大何怀宏教授语),人们不再追求宏大叙事与革命话语,而变得更加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更好”生活。这是时代的话语,虽然并非永久。
也就是说,人们更加看重世俗生活。历史已经开始掉转,社会进入了消费时代。在民国以前,从来没有那么多的物品刺激消费,也没有那么多的影视剧在每年源源不断。人们追求精神的刺激,获得前仆后继的新鲜感。物质的需求已然满足,精神的需求还需不断填满。这在哲学上归为“欲望”的范畴,然而,危险也正在这里。
世界由于全球化正在趋为一个整体,相信会更越来越多的地区走向更多的开放,地区间的同质化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多(这当然是令人担忧的,从体验经济的角度讲)。然而真正的问题还不在这里。而在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同时,世界的维系并非单纯依靠技术,而是依靠文化、制度和道德。霍布斯曾在《利维坦》中担心世界由于每个人的恶而逐渐变坏,而一个组织内部成员的遵守则在于能依赖于制度的内化。文化解决的是认同感,制度提供的是保障,道德则在于防患于未然。成员没有身份及认同感,则组织没有凝聚力,没有制度的社会则犹如决口的堤坝而不能拦住洪水,道德缺位则会抽空作为人的本质内涵。《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王国维之所以最后效法屈原,是因为当时在他看来,国家已经是灭亡了,而他是有一种责任感的,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氏不会不知(且不说曾任四品)。而竟不能挽者,斯见痛苦之深也。
所以,体验经济从学习的角度则是,从娱乐的角度则可,然久浸淫之则非,二程兄弟所谓之“玩物丧志”。然是学是娱,或暂或久,其中的界限并不那么分明,只有当事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因此,体验经济的利与弊在这里也就可以见之了。要之,体验经济为一过式经济,全凭人对陌生事物的新鲜感。一旦体验后新鲜感一失,所被体验的事物即成为明日黄花,其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凡是一个事物要长久,一定不是靠体验,因为体验来得太容易,有些花钱就可以买到,甚至有些不花钱也可以得到。而凡是得到太容易的,失去得也就很快;只有那些费力得到的,才能竟业终身而守之。(魏源语)
是以在当今年代,一则容易庸常,二则容易平俗。因为没有多少惊天动地、需要英雄豪杰气魄去做的事,因而容易陷入市井心态,多利益和算计。好比北宋签订了澶渊之盟后,百年无事,商业便发展起来,各种娱乐文化也就起来了,如勾栏瓦舍、酒肆茶坊,而城中亦多行商坐贾、摊贩挑夫。谁能想到,若干年后,又会出现靖康之变呢?因此,细思洞察,见气辨风,捕捉其中之蛛丝马迹,则可“大物不过矣”。(见《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意为:一个国家的稳定、动乱、生存、衰亡,在开始的时候总像秋毫一样细微,若能明察开始时的细微情况,那么以后就不会出现重大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