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谈写作
查看话题 >金宇澄X胡玮莳:《哪怕是写完的文字,你也非常焦虑》
金宇澄:曾名金舒舒,《上海文学》执行主编,1985年开始写作,代表作《洗牌时代》、《碗》、《繁花》和《回望》等。首届央视“中国好书”、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本文位个人阅读笔记,摘抄自《萌芽》691期头条,金宇澄的访谈:《哪怕是写完的文字,你也非常焦虑》。如需要阅读全文,可自行购买该期刊。
1、大学教育都那么系统化,而木心是个人随想式解读,挥洒强烈的个人内涵。现在年轻人也许不知道,没见过这样的人和场面。抽掉这个背景,为什么要读,要了解这段历史,有谁还这样讲和记录这私下的滔滔不绝呢?
2、文学的要求是“往回看”,50后、60后更容易做到,因为从小的生活习惯和80后、90后、00后不一样。这种往回看,包括了看长辈的情况,往事和家庭变化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当年父母都无暇关心孩子,孩子却反而会关注父母,因为那时候的生活实在太容易有变故,非同小可的变故。
3、80后开始的父母一般不让孩子管家里琐事,从小“关门写作业”的教育,容易失去纵深视角,惯性地只喜欢横向观察,对上辈人基本没有兴趣,对过去没有兴趣。但是文学需要沉淀,需要探究“我从哪里来”,这需要和上几代人建立联系。
4、写作应该了解过去,如果知道家族背景,你的舞台就幽深,读者也有更大的思维空间。
5、如今年轻作者更容易受西方文学影响。稿子越来越有翻译味,实际是中文译本味道,和原文是不同的。摆脱这种语境以及书写思维,去除翻译腔,非常之困难。
6、记录人物日常的讲话,就不会有译文腔。就算再洋派的人开口,仍然是中国味道。
7、文学的魅力在于:通过故事,能让你停留,将心比心,多看了她亮眼,她原来和我们一样有七情六欲,有共通的种种烦恼,这个平面人物就生动起来了,不再是面谱化的吵吵闹闹的形象。
8、其实人、物和时代,跟环境、事件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衬托了人的存在——不因为环境而弱化。时代背景只是背景,而人却很重要……小说的前景就活动着这些人,这不是眼前只摆着旧电话、旧家具、旧衣服的展览会。
9、中国最要紧的就是饭局,最真实也最有趣,什么都可以谈,最能反映人性的状态,各行各业,什么话题都有。不是只发生大事的鸿门宴,是关于细微生活,表面无意义,其实最丰富的交流。文学不就是记录人的复杂交流吗?尤其城市,尤其饭局,深不见底,世俗市民的派对。因为市民阶层的丰富驳杂,超过了一直强调的乡土生态。所以很多作家都喜欢从小市民的视角出发,开展自己的故事。
10、双线叙事结构便于对照。既满足了读者对人物生命经历的好奇,又留下了两条叙事线中时间间隔的悬念。
11、小说收尾,是以中后部分,甚至更早的地方,一点一点提示即将结束,或者这事虽结束了,其实还在周而复始,慢慢把火苗熄灭。短篇小说往往抖一个包袱收尾。
12、通常在小说里,城市可以匿名,改用A城这样的虚构地点,但很容易失真。应该借用非虚构的详实,完善虚构。小说就是更逼真的书写,写真实的人生。比如画出真实的地图,告诉读者,这些人物就是在这里活动。比如《海上花列传》就是这么做的。
13、作家的视野都是窄的。作家不是上帝,只能在很窄的一块地方写他最熟悉的生活。不会因为你写小说,就变成全面的智者……人只是站在自己那一平方米范围内,远看一个黑影闪过,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庞大动物经过。远去了,人怎么能看透一座热带雨林?
14、虚构只允许你在最熟悉的范围里创作,非虚构,则可以通过努力、跋涉、采访……掉几层皮而得到巨大的收获。
15、对自己的作品,不是写完就行,要尽量让它更生动,在有限范围里添砖加瓦。像生了一个小孩,不立刻转手给爸妈,成天抱在手里,打心里喜欢他。
16、任何作者都有自己熟悉的自留地,要发现它,要精耕细作,不能写两篇就走了。比如写了十篇小说,其中三篇得到读者更多关注,那么这三篇,肯定是自己最熟悉、表达最好的范围,这就是自己的范围。在这范围里,要继续写,一定有很多内容。因为这就是你的水井,不会干涸。
17、建立自己的回忆档案,无论是存在心里的,还是你疏忽的。如果要写,这个回忆要能够找到。
18、衡量一个城市的方法之一就是去看它的公共空间。很多建筑虽然已经死了,这个方位却依然深入人心。
19、张爱玲曾说,村里做一块肉,邻居就知道,你在上海公寓窗前换衣服,都没人注意。城里那么多的房间,发生了什么,只有上帝晓得,这是属于城市的丰富和优越性。人的天性就是要保留秘密,不被窥探和剧透。城市保护了人的独立,守住了隐私和向往自由生活的理想。
20、一件事写五分就够了,读者会补充剩余部分,这比写八九分的效果更好。
21、编辑和作家,其实是对冲的关系。编辑严格审视稿件,在怀疑的位置上;作者要全身心鼓励自己,依靠巨大信念完成写作,不能有一点点迟疑。
22、“人能把心里所想写出10%,就已经够好了。”很多内容难以形容和表达。
23、读一个人作品的感受,只能同平日对他的印象符合在一起,最终变成相对完整一些的“他”。
24、作者一定是为读者服务的,让读者产生共鸣。作者当然可以说,他只为自己写作,很高大上。但如果单纯为自己写,干嘛不写日记呢?最终还是得面对读者吧。所以写作更像是写信,给最好的朋友写信。信里说事情,讲故事。
25、从更高的要求来说,小说作者真不是靠上学学出来的,那种自我的复杂储备是与生俱来的。学校培养不到这样细致全面的程度,没有这样的老师。作者天生就关心现实生活中那些根本不实用的内容,非常糅杂的人生复杂况味。而这种天生就有的兴趣和敏感,便是写作的基础。
26、兴趣是慢慢积累的,包括生活的杂志、灰尘都堆起来,记忆也是这样,年纪越大记得越多,只有通过写作转移到字里行间,得到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