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缪
读了一本《局外人》,《西西弗的神话》在读。
我目前对加缪的解读,或者说“我是怎么让自己读懂他的书的”,一句话——好久没有像个原始人一样去感受生活了。
写书时他二十出头,心态上要更年轻。
他把人性原始欲望、未经雕琢的第一感受与人所成长的环境、教育赋予人的科学理论以及道德观念细致地切分开:用文字去抽丝剥茧地切分。
特别是外化表现一种“诚实人的说话风格”,这里有一个给我深刻印象的例子。在《西西弗的神话》中,加缪对科学知识表达如下:
“您让我在确定无疑而又毫无用处的描述与那些声称有教与我而又不确定的假设之间加以选择”。
“我于是承认您从这个世界来到了诗的世界:而我永远不会认识这个诗的世界。我是否有时间为此而气愤呢?您已经改变了您的理论。”
“我知道,如果我能通过科学来把握现象并概述它们,我就不能同样地理解这个世界。当我熟知世界的全部地形之后,就不可能再进一步了。”
我曾看到一则书评对加缪说“无用的科学”而感到不解。加缪大抵是在学业道路上遇到过不小的挫折,故发此言论,实在让人难以苟同。
现在请站在个人的立场上回想,在学习纯理论知识的时候,无论是物理、化学、数学还是其它,我们内心的第一感受。不要参杂一点后天习得的社会态度,没有人可以发现并评价你怎么想。
于我而言,加缪所言句句属实。在思想与感受的原生时期,我也思考过基础理论的作用,质疑过自己对学习的热情,对学习的疲倦不堪感到不快过。但无论如何我无从表现,外在从来都是以淡化这些感受的方式来解决。坚持刻苦学习,重视学习的动力早就不是兴趣,而是在知道它们是开启社会生活的一把钥匙后的一种面对成长的习惯。
科学的“无用”仅限于一些年轻人真实的情绪感受。
可能年轻人自带有急躁的本性,“无用”的科学实在因为其太过基础并且与外界的链接太过隐蔽,我相信与二十岁出头的加缪的感受相同的人非常普遍,而这种感受原本无对错之分。
科学是沙里埋藏的金子。当我们之中的研究者坚持钻研过后,它们的真正面目与效用会展现出来。他们协助它们流畅地渗入科技时代。
然后人们会高呼:“科学真伟大!”
那时候我们可能不再年轻。
这足以成为我喜欢他的文字的原因。(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