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来”小说家在上海
首发在“三明治” (2018)
2010年,王咸开始重新写作, 那时他已在《收获》杂志当了十多年编辑。他的写作速度不快,平均一年完成一篇:有的一两个礼拜就写好,有的等了大半年后才去写。这些作品放进了他首部小说集《去海拉尔》,今年一月上市。出版社告诉要出他书时,王咸心里觉得奇怪,“我又没什么名气,写得又不多。”
我和王咸在巨鹿路675号碰面。这里是上海作家协会,《萌芽》《思南文学选刊》《收获》等办公地。门口保安告诉我,几乎每天都有人想要进来看,有路过的,更多是拿着稿件要见编辑的,年轻人、退休老人都有。这些人都会被拦在外面,院内的世界是安静的。
王咸是山东人,个子不太高,留着短发,带有稀疏的白发。给人印象很温和,时常对人微笑,他领我进了大门,进楼后要走三层老式旋转楼梯。他所在的办公室不太大,四五张桌子。王咸的案头上堆满了书,和一台黑色台式机。每周一、三、五,王咸要来这里办公,和同事聊天、交流最近的工作,更多时间在家里看稿。
在这个堆有一摞摞纸张的房间里,坐着两个来实习的年轻人,他们用着笔记本电脑,显得格外年轻。王咸读研究生时,到《收获》杂志实习,毕业在上海大学教了两年书后,被调入到杂志社工作。
我们见面那天,雪还没化,不知道屋子什么朝向,窗和外墙对等分,阳光完全打了进来,像是在温室玻璃房子里。王咸告诉我,原来单位门口有个咖啡厅,朋友来时总会去那谈天。店招上显示,那儿马上要变成“作家书店”。

下午三点,《收获》杂志的下班时间。王咸通常不在市区停留,直接回到18公里外的家,挨着苏州河的村子里。《去海拉尔》里的故事很少在上海市区,在城市最西边,离都市生活很远。但如高耸的“上海中心”大厦一样,这个大城市是书中许多故事遥远却有力的背景。
王咸称和上海的关系很融洽,“先一直在学校里面,大学虽然在城里,但自成一体。又从学校直接进《收获》工作,虽然在市区,但也像是独立的感觉。”
小镇,上海
1999 年,旧历年年底,偶然的机会我在上海的西郊买了一幢农舍。那个地方叫大桥。大桥不是一座桥,而是一个村子。房子坐落在村子的东头,右边是一个池塘。池塘边长着芦苇。”——《邻居》
王咸住在红卫村,离工作的巨鹿路有 18 公里。现在看来这个距离不算太远,但当时上海地铁线只有两条,人出行主要得靠公交。村子在虹桥机场的西北边,闵行区华漕镇,挨着苏州河。现在面临拆迁,原来有近千户的村庄,变得冷清很多,人都搬走了,只剩下包括王咸的七八户人家。

这之前,他在大学的职工宿舍住过两年。结婚后,同妻子搬过好几次家,包括长风二村,然后是更靠西的清峪路。他的朋友、书评人项静告诉我,可能王咸有些浪漫,喜欢漂泊,后来是妻子执意买了现在的房子。王咸对我说,2000 年之前,很多人都觉得没必要买房子。
1999 年,王咸第一次参加放生活动,他们来到红卫村附近的苏州河畔,刚好看到了现在的房子——带院子的农舍,价格不到七万块。王咸称,当时在《收获》的工资比现在还高,在妻子的坚持下,他们买下了这幢房子。
上班算是件麻烦事,王咸需要搭两趟公交,通勤时间要一个半小时。离红卫村距离最近的地铁站有五公里,是今年刚通车的 17 号线诸光路站。2004 年,王咸买了一台高尔夫小汽车,结束了漫长的公交出行生活。
上班时间外,他大多时间呆在家里,杂志编辑总有看不完的稿。项静和王咸妻子关系很好,她听说王咸平日很宅,“他老婆会叫他出门去电影院,但很远。他很宅,很喜欢在家里看电影。”除去偶尔去全国各地开研讨会外,王咸和朋友们最常去的地方就是苏州东山,在太湖边。日本北海道是王咸这几年去过最远的地方,他对旅游不太感兴趣,“也可以去,也没有什么一定要去。”
在《去海拉尔》这本书里,故事的背景也大多发生在村子和镇上。早年红卫村的稻田、小河让王咸觉得和故乡的小镇有些相似。不过,老家的小镇都是白杨树、麦田和玉米地。在山东莘县的一个镇上,山东西北部,地处平原但生活贫瘠。他父亲在工商所上班,妈妈在家干活。
镇上离农田很近,王咸家里也有地要务农,在几岁时就要帮家里做拔草、除虫、收割这样的农活。这段生活对他的现在还有影响,在王咸向我回忆当年发现红卫村房子在具体哪月时,他先脱口而出的是,“水稻长得很高的时候,应该是初秋。”
到了高中,王咸在县城读书,周末骑 30 里地自行车回家。那个时候,王咸接触的课外读物有限,除了父亲单位订的报纸《参考消息》,他还记得这份国际新闻摘选类报纸有文艺版。高考完填志愿时,王咸决定要离家远一些,就去了华东师范大学读中文系。他从小喜欢吃稻米,“我听说上海可以顿顿吃米饭。”
大学期间,他开始了个人阅读。学校的图书馆是王咸看书最多的地方,他也常去上海福州路的二手书店,能买到许多便宜的早年出版外国文学书。这也是 80、90 年代文学热留下的礼物,当时出版的翻译文学书籍,很多此后都没再版过。
那段时间,王咸读了许多现代派作家,他也开始尝试写短篇小说,模仿过卡夫卡、格非、乔伊斯等人作品。这些文学创作,对他进入《收获》杂志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但工作后,他对写作不太着急了,很少再去练笔。在学佛的那几年,彻底中断了小说创作,很少再和文学上的朋友来往。
有一年,单位派王咸外出学习一个月。这让他对现实世界有了更多思考,让他意识到佛学这个“出世间”的学问在当下有些行不通。慢慢地,他放弃了“宗教信仰”,办公室的同事们都很开心,因为学佛时他对工作很不上心。与此同时,王咸不好意思再去联络过去的“文学朋友”,他感觉到孤独,人到中年也觉得有些与世隔绝。
这个时候,他开始重新尝试写小说。除了同办公室的走走外,大多数同事、朋友过了好几年才读到王咸写的东西。“听到好多人在谈王咸的新书《去海拉尔》,我还奇怪谁是王咸呢,搞半天是《收获》的王继军。”在二楼工作的作家吴亮对我说道。
谈话,文学圈子
每次云游回来,他都会坐到我们单位楼下的咖啡馆里,等我下来‘见个面’。每次他来,我都要先处理一下手头上的事,延迟一会儿再下来。其实,我心里十分期待这个久别或暂别的‘见个面’。 艾特加入我们以后,李朝再来的时候,总会带一纸袋热乎乎的糖炒栗子。过了一段时间我才知道艾特爱吃。”——《去海拉尔》
王继军并不热衷什么圈子。2010 年,他给自己取了个叫“王咸”的笔名,给广州的《花城》杂志投稿,信上以新人口吻称对方为老师,表明是通过谁谁谁才得知对方姓名。不料,信封上显示了单位地址。对方直接来信问道,“你是《收获》的那个王继军吗?”
此后,他在《小说界》《江南》《青年文学》《野草》上陆续发表作品。小说写好后,他会用QQ发给同办公室的走走看。院子里没人知道王继军写作,直到走走向很多人推荐了他的作品,《回乡记》在朋友间开始传阅。当时在《青年文学》工作的黄德海看了小说后,非常喜欢,过去只是点头认识的关系,在 2015 年后才算“真正认识了”。
不知道什么缘故,这个“大学时代一天要读三本书”的同事,主动扮演起文学经纪人的角色。去年,黄德海要为王咸小说写评论,找他要来所有小说的电子档。他又联系了几家出版社,希望能出版。最终,在中信出版的王苏辛拿这些文稿送审。送审成功后,王咸才知道出书的事情。
听到出书,最开始王咸有些不相信。尘埃落定时,他又担心销量会不好,给编辑添麻烦。在思南的新书分享活动时,比起嘉宾的滔滔不绝,王咸讲起话来吞吞吐吐,他向观众表示,介绍自己的书时会有些不好意思。
现场,走走在谈到王咸时,会自然地说到他本名“王继军”,偶尔改口说王咸。他的朋友们在习惯他的新身份。但项静认为王咸很纯粹:“我们单位是文人扎堆的地方,都很想彰显自己。或者给自己造一个人设,思考以什么样的文学形象给大家一个印象。王咸比较内敛,他不参与这部分。”
最开始,走走是王咸的作者,发表了新锐实验性小说《 961213 与 961312 》。走走告诉我,“他给我的感觉吧,是个慢条斯理,喜欢汪曾祺的人,没想到他看得懂,并且送审,我那时蛮惊讶。” 走走在 2011 年到《收获》编辑部时,他们常为选稿的事情吵得不可开交。
生活中,走走是王咸的好朋友,他们看起来非常不同,走走更加锐利,她会更无顾忌地对他人表达自己观点,很职业化穿着打扮。王咸则“有所保留”,他常会笑呵呵的,外表看起来有一些羞涩,他出门会背着个单肩包,除了戴了副眼镜,外表看不像知识分子或文学编辑,更像是小地方公务员。
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诗人朋友。那段时间,王咸不再学佛,也没和过去文学上的朋友恢复来往。这个诗人常来巨鹿路找王咸,他们会去临街的那家咖啡馆聊天,参加的还有走走。走走之前一直不理解这种做朋友的方式,“有什么好成天聊的”。王咸写的同题小说《去海拉尔》,以他们一次咖啡馆长谈为原型,诗人是谈话主角,他是话题的中心,在场的王咸是倾听的人。
我在读这段时,总觉得诗人和王咸本人很像,没有被时代变化过多的裹挟。不过,这个诗人又像是小说家王咸自身所缺少的一部分。小说里这样描述,“他去西藏次数像比我去镇上的公园还多。”
我问王咸,他最欣赏或羡慕哪一类的人。王咸答,喜欢质朴中又有一些狡黠的人。
我好奇地接着问:“那你狡黠吗?”
“我很狡黠的,你没看出来是吧?”他笑了笑问道,又想了片刻后说,“黄德海他们知道,我喜欢讽刺他,他过一会才能明白,哈哈。开个玩笑。”
“我说的是生活之中的狡黠。”
“这个也没什么关系。”王咸想了想回答说。
小说在保护我
后来他开始像小说中人物厄姆 .菲谢尔森博士一样熟稔斯宾诺莎的名著《伦理学》了,他觉得他从《伦理学》得到的快乐跟斯宾诺莎写作《伦理学》的快乐是一样的,混乱而复杂的世界随着阅读的展开慢慢地清晰起来,世界的结构、人的位置,未来的命运被斯宾诺莎安排得井然有序,就像杜原的农民父亲耕种的自留地一样,平整得像镜子,菜植得横竖都行。——《去买一瓶消毒液》
王咸喜欢摄影。在买车前,他就开始用胶片相机拍照,后来买了数码相机,现在会用手机拍照。他偶尔会把照片发在朋友圈上。镜头中,主要以风景、街景为主,出现了人也往往只是作为背景。他称自己也想画画,但习得画画要比摄影按下快门难得多。他曾和走走这样说过:“要像优秀的画家一样,画一个苹果,就好像画出一个世界。”
除了摄影外,王咸喜欢养花。他告诉我,有个朋友送了个月季,自那以后就开始喜欢了,还研究过嫁接之类的技术活。微博上,妻子有时会转发一些花草有关的内容,然后标记王咸。他们有一个很大的院子,里面种了许多瓜果蔬菜。
他的小说和日常生活有关,他会写自己熟悉的东西,故事更多来自他的亲身经历,而非完全的杜撰。王咸坦白说,自己对小说艺术没那么感兴趣,他更希望能用散文写作。他看重“讲真话”,写作时会用“修辞立其词”来告诫自己。
同时,王咸觉得在这个时代,在公开场合去“讲真话”很难。如果用散文写,这个小说家担心触碰到当事人,或产生一些危险,但“小说可以披着虚构的幌子”。在项静看来,王咸像一个没那么激进的知识分子,不过“他可能有一点反抗,但我觉得是局限在自己心里面的反抗”。
也许,王咸的写作表达就在这种矛盾中进行的,他想要有所突破,但也有所顾忌。在很多人看来,王咸是个友善、平和的人,但他的朋友能感受到他锐利和主见的一面。
有次,王咸受邀参加略萨中文版新书研讨会,讨论的目的很显然是为宣传书。当场,王咸说道,略萨的小说没有内在性。书评人云也退很不客气地回击,在场所有的人加起来都没有略萨经历的一半要多。
走走对我说,这件事让她印象最深。她向王咸说,“那次书店都给了来的人购物卡”。王咸漠然地想了想,称不记得了。“有吗?”
黄德海印象最深的则是,王咸对一些人内心的不屑,“那些对艺术要求不高,整天琢磨人际关系的人”。但少有人会感觉到王咸的不悦,碰到这样的人攀谈,王咸往往会冷淡地应和,“可能在场的人能感觉到”。
这种“自敛的反抗”像是一种困境,王咸向我评论过《去买一瓶消毒液》里那个喜欢斯宾诺莎的同龄人,“他以为自己在慢慢积攒力量,其实在慢慢变老。他以后这个创伤会爆发,但其实在遗忘性愈合。”整本书讲了很多类似的困境:青年时从上海去援疆,退休后试图转回户口的保安、深陷家庭伦理纷争,后突得绝症回家看病的中年邻居、被小镇混混围困的城区年轻夫妻.......
在思南分享会上,王咸也谈到了自己的写作风格为什么节制和含蓄,“我总觉得自己是很渺小的,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也许比自己想象的还要渺小。“
分享会结束后,有六、七人等着王咸,有他的同龄人,也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王咸收到了一束花,有人来讲祝贺的话,有人和他手机自拍。他们要一道去吃饭。拿着花的王咸总落在人群的后面,好像他不是这次聚会的主角,而是突然被邀请来的羞涩朋友。
END
-
信仰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3 19:21:59
-
一只可乐味的麦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7 06:33:38
-
豆友218276731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4 21:48:35
-
小杨同学Aries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21 18:48:29
-
静川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19 06:53:15
-
yueuriecid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18 19:17:24
-
豆友2959860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18 18:20:13
-
普鲁斯特起床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18 18:04:09
-
Petrichor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18 17:58:52
-
兔草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18 17:55:16
-
旁立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18 17:52:13
-
黑伞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18 17:49:19
赵景宜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们住在不同的新加坡 (20人喜欢)
- 那个青年 (7人喜欢)
- 我想问小米公司:冬天挨冻不是一种创伤吗? (331人喜欢)
- 武汉往事:啤酒、药厂、父亲 (25人喜欢)
- 上海朋友 (1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