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已读推荐
写在开篇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宅家期间也读了一些书,有些是纯粹为了打发时间的thriller和漫画,有些是搁置了很久的大部头。借着七月,刚好来分享一个上半年书单。不长,全凭个人口味,有译本的都会标出。
之前在豆瓣看到俞平伯讲诗词的故事。说他给学生讲授诗词,每每自己先声情并茂地唱读一遍。每唱完一首,自己先赞道:“好!好!真是好!”然后沉吟片刻。学生想要知道其所以好,他已开始唱读第二首。唱毕,又由衷地赞曰:“真好!”后来学生忍不住问他:“先生,好在什么地方呢?怎么好法呢?”俞十分认真地说:“不知道。”因此学生欲知其中奥妙,终不可得(出自《先生说》)
在这点上(也只有这点上),我跟大师高度一致,看到一本好书,很多时候除了“好!好!好!”之外什么也说不出。因而,接下来请原谅我口拙。
虚构类
从去年年末,慢慢开始读之前很排斥的韩国文学,很幸运地第一个就读到了喜欢的作家,也就是金爱烂。总的来说金的短篇强于长篇,如果要挑一本入门的话建议先选短篇。
说回这一本,非常好看,也非常符合当下丧的社会氛围。金爱烂写的都是平常社畜的日常生活,轻描淡写,但笔锋又总是很精准地挑开看似正常、光鲜面子之下,当代人的压力、无奈和困窘、日复一日无意义的劳作,和被消费主义裹挟的日常。
笔触很淡,篇幅很短,但密度很大。建议配酒,不建议上下班通勤阅读,以免失去工作动力和生活信心。
读大部头名著,靠的不仅仅是毅力,还有缘分。全套《金瓶梅》买来之后,大概在老家书架上沾了两年灰,这次疫情在家阴差阳错,终于读完了。
只一部书,从头到尾,读完竟像过了一生一世一般。
不愧为奇书,写得太太太好。最后几十回尤其好。《红楼梦》和《金瓶梅》之间种种关系且略去不表,如果说《红楼梦》最后四十回高鹗的笔力远不及曹翁,那《金瓶梅》后面几十回真的远胜,从李瓶儿之死开始,再到西门庆之死,最后到西门府上大厦将倾、日渐败落,笔锋愈发犀利,越写越好。
其实相比于情色描写,我更着迷于《金瓶梅》中对死亡的描写。当然,在小说中,“色”与“死”在小说中往往是相伴出现,因与活色生香的色情描写相映,《金瓶梅》中的死亡都被衬得愈发苍凉,其中潘金莲被武松杀死这一节更是性张力满满,死亡直接与情欲混杂在一起,精彩至极。
里面的女性角色更是妙,可悲可恨又可爱——好喜欢潘金莲!记得有一段是西门庆在外养了新人半个月没回过家,潘金莲耐不住偷小厮,被发现后挨了一顿抽,作者此处写:
为人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今日莫不如是。
至于版本——词话本(即万历本)还是绣像本(即崇祯本),我两种都有,最后读的是绣像本。从我做的功课来看,词话本内容更丰富(包含了很多诗词所以被称为词话本),说教意味较浓,而绣像本在篇章和结构上更接近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小说。无论是两个版本都有缺漏,无论哪个版本都务必不要看删减版。至于读哪版就由看官自己定夺了,反正是好书,读了就是赚的。
这本书入围了2019年的布克奖。对于这本书的评论褒贬不一,不喜欢的人觉得做作,即便是喜欢的人也很难把它归入一种genre去评价它。
作者在采访中坦言,这本书起源于很久之前他写的一首长诗,而在扩展为小说后,美妙的节奏韵律和作者充满诗意的语言依然保留了下来,使得小说有种介于小说和诗的美感,因此也有人把这本书叫作“verse-novel”。
故事围绕一个小镇上的男孩Lanny展开,情节其实很简单,主要人物也只有主人翁Lanny、他的父母Jolie和Robert、教Lanny绘画的老师Pete,以及居住在森林深处莫测的Dead Papa Toothwort。
整个小说读起来有点像一个另类的童话,比如主要人物Dead Papa Toothwort就是一个流传于民谣和神话中的人物,没有具体的形象,栖居在森林深处,靠倾听镇上的流言蜚语而生。
油管上作者本人阅读了小说中的一小段,Max Porter本人的声音和这个文本很契合,感兴趣的可以去听一听。(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6Dkr8dgbDA)
摘录我喜欢的Lanny的一段话:
I’m a million cameras, even when I’m sleeping, clicking, clicking, every second something is growing and changing. We are little arrogant flashes in a grand magnificent scheme.
这是一部戏剧。剧名中的Peter指的是彼得潘的原型Peter Llewelyn Davies,而Alice指的是《爱丽丝梦游仙境》中Alice的原型Alice Liddell Hargreaves。历史上他们有过一次短暂的会面,而这部剧作就是基于这次会面的虚构创作。至于历史上那次会面他们讨论了什么,没有人知道,而他们的结局大家都知道:Alice病死,Peter卧轨自杀。
在剧中,Alice已经是个老妇人了,而童话中永远长不大的Peter则是一个中年人。在他们的对话中,年轻形态的彼得潘和爱丽丝会相继出现,与成年角色对话。在整个剧中,他们讨论了童年、生活、自己的家人、与两位作家的关系和与书中角色的关系。
读这本书是因为喜欢的读书博主Jen Campbell把它列为五年爱书,还补充道剧本非常催泪,她读的时候大概一半时间都在哭。其实我也差不多,特别是在脑补了Ben Whishaw(在剧中扮演Peter)读台词之后,我的心已经被揉碎了......
台词写得非常美:
Children don't have hearts yet, not really. They haven't been hurt into the need for one.
Grown men do not "return home and go on with their lives." That's what children do. Children pass gaily through life with no sense of the weight of events... Grown ups look in the mirror, and then look at the clock... They walk into an empty house that feels emptier every day that passes, for it brings them ever-closer to the final and inescapable loneliness: that last echoing room where you are truly alone.
I think I know what childhood's for. It's to give us a bank of happy memories against future suffering. So when sadness comes, at least you can remember what it was to be happy.
这是Ali Smith季节四部曲中的第一部《秋》,国内已经引进了。
犹豫了很久要不要加入这本书。一开始读的是中文版,毫无感觉,硬是再被安利了一次,读了英文原版,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我自身文字感受力不够,很难说其中差别有多大。但耐不住喜欢,最终还是决定放进来。
跟金爱烂一样,Ali Smith很擅长描述当下。不同的是Ali写作风格更为隐讳微妙。四季系列的一个标签就是“脱欧”,甚至被冠以“Post-Brexit”小说的称号。但小说《秋》虽然立在英国脱欧大背景下的作品,但却不仅仅围绕这一事件。
以往我会更倾向于探究人性而非表现特定某一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我最爱的陀氏),但Ali Smith精准地把握住了当下这种愈发疯狂和黑暗的社会氛围(不仅仅局限于英国),而这样的故事在当下显得非常重要。她开篇写道:
这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又在重演。世间种种正在土崩瓦解,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本质使然。
随手举几例(中文翻译均出自于浙江文艺出版社版本王晓英):
她说,我累了......我烦透了这些新闻,烦透了把稀松平常的事搞得惊天动地的,而对待极其严重的问题,又处理得太过简单,我烦透了刻薄的抨击,烦透了愤愤不平,烦透了吝啬,烦透了自私自利,烦透了我们不加以阻止,还纵容鼓励,我烦透了现在的暴力行为,烦透了那些正在酝酿,即将发生,但还没有发生的暴行,我烦透了骗子,烦透了合法化的骗子,烦透了那些骗子纵容这些事情,烦透了去揣摩他们这么做到底是因为愚蠢还是有意的,我烦透了撒谎的政府,烦透了人们不再在乎是不是在蒙受欺骗,烦透了老是被弄得如此胆战心惊,烦透了仇恨,烦透了懦性。
这个时代已经变成了这样——大家在对彼此说话,但说出来的都构不成对话。
对话终结了。
全国各地,愁苦交织着欢喜。
全国各地,已经发生的事在四处扬鞭肆虐,就像被暴风雨从电缆塔上刮断的一截带电的电线,在树木、屋顶和行驶的车辆上空飞舞。
全国各地,人们觉得这是错的;全国各地,人们觉得这是对的;全国各地,人们觉得他们真的输了;全国各地,人们觉得他们真的赢了;全国各地,人们觉得自己做对了,别人做错了;全国各地,人们在谷歌上查:什么是欧盟;全国各地,人们在谷歌上查:移居苏格兰;全国各地,人们在谷歌上查:爱尔兰护照申请;全国各地,人们互相叫对方龟孙子;全国各地,人们没有安全感;全国各地,人们笑得大牙都掉了;全国各地,人们感到自己是合法的;全国各地,人们感到自己成了遗孤,惊魂未定;全国各地,人们感到自己是正义的;全国各地,人们很反感;全国各地,人们感到历史就在肩头;全国各地,人们感到历史毫无意义;全国各地,人们感到自己无足轻重;全国各地,人们寄希望于此;全国各地,人们在雨中挥舞着旗帜;全国各地,人们画着万字符的涂鸦;全国各地,人们威胁别人;全国各地,人们叫别人滚蛋;全国各地,媒体疯了;全国各地,政客撒谎;全国各地,政客分道扬镳;全国各地,政客突然消失;全国各地,承诺成为泡影;全国各地,钞票没了;全国各地,社交媒体大行其道;全国各地,情况变得很糟;全国各地,没人谈论这事;全国各地,没人谈论其他任何事;全国各地,种族仇恨很普遍;全国各地,人们说并不是他们不喜欢移民;全国各地,人们说这是控制的问题;全国各地,一夜之间一切都变了样;全国各地,富人还是富人,穷人还是穷人;全国各地,仍旧是那一小部分人从那大部分人身上赚钱;全国各地,钱钱钱钱;全国各地,没钱没钱没钱没钱。
全国各地,四分五裂;全国各地,各自为政。
全国各地,楚河汉界,藩篱横亘,这里一道围栏,那里一堵墙,这里一条线,那里一条线,
这条线你不能跨过来,
那条线你最好不要越过去
当政府不友善的时候......那么人民就是饲料草灰。(“饲料草灰”,有没有很熟悉?)
故事围绕着Daniel和Elisabeth两人相差七十多岁的忘年交,Daniel是一个艺术家,而Elisabeth则是住在他隔壁的小孩,成年之后在大学教授艺术评论。整个小说叙事被打乱,就跟Daniel喜欢的拼贴一样碎片化,其中穿插着Daniel和Elisabeth自身的故事、他们之间所创作的故事,以及对艺术、爱和友情的讨论。Ali Smith的写作轻盈而富有诗意,充满丰富的意象和隐喻,在书中你可以看到对不少文学经典的致敬和戏仿,从乔伊斯的《死者》到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同时她的文笔又很幽默,Elisabeth去邮局换护照的那几段让人忍俊不禁。整个小说很明显是设置在脱欧公投的背景下,但讨论的却不仅于此——族裔、故事、时间、语言、身份、艺术、友情和爱,还有女性主义。 有很多我喜欢的片段:
拼贴画是一所教育机构,在那里,所有的规则都可以抛掉,尺寸、空间、时间、前景和背景都是相对的,正因为这些技能,你以为自己熟悉的一切可以被改造成新的陌生的东西。
词本身是有机体……草本和词汇,语言就像罂粟花,只需要把周围的土翻起来,在下面沉睡的词就会冒出来,鲜红鲜红的,毫无颓色,在风中摇曳,然后种囊开始噼噼啪啪地爆出种子,然后就会有更多的语言等着破土而出。
时间旅行是真的,我们一直在这样做。这一刻到下一刻,这一分钟到下一分钟。
他们躺在那里。下雨了,刮风了,季节变迁了。枪生锈了。鲜艳的戏服暗淡了,腐烂了。附近所有的树掉下来的叶子落在他们身上,堆积起来,把他们盖住。野草在他们身旁滋生,然后开始从身体里长出来,穿过他们,穿过肋骨和眼窝,然后草丛中绽开了花朵。当戏服和烂得掉的东西都烂光或被钟爱这些养分的生物啃食干净之后,无论是童话剧里的无辜者还是持枪的男人,都没了,什么都没剩下,就只有草丛里的骨头、花丛中的骨头和上方那繁茂的白蜡树枝叶。这就是最后到头,我们所有人的结局,不管我们在的时候手里有没有枪。
还有令人心碎的一句(这句中文翻译得不好):
Is there never any escaping the junkshop of the self?
非虚构类
总的来说,非虚构类我读的比较少,其中很多都是为了完成论文而读的,所以这里只有三本。
好像没有比在Blacklivematters如火如荼的时候推荐这本书更合适的了,但即便抛开当下这个环境,这本书也是很值得一读的。
这本书由科茨写给自己孩子的三封长信组成。文笔非常好,翻译得很流畅。字里行间包含对儿子深切的爱,很有力量,非常感人。
科茨写的是黑人男性的身体被剥夺的种种,这种黑/白之间的关系我不能、也无法感同身受,但一个如美国梦一般的宏大叙事对私人身体的压迫和破坏,在弱势群体间皆是共通的——
教育不是为我提供一个美国梦,而是打破所有梦,打破有关非洲、美国和其他地方的所有安逸神话,将我丢进丑恶的人性中。
作者Chimamanda Ngozi Adichie是一个女权主义者,而这本书是她给她即将当母亲的好朋友写的一封长信。虽然女权现在在国内已经是一个被污名化的词了,但大众对它的理解还是很模糊、甚至很匮乏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抛开理论和口号,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女性主义? 而这本书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科普,这是一本如何培育女性主义者女儿的实用手册,为人父母的都挺推荐去读一读的。如果我周边的朋友有了女儿,我也必定会送她们一本。
这是一本graphic novel(图像小说),也有人把它归类于graphic memoir。这本书以上个世纪70年代英国约克郡连环杀手Yorkshire Ripper(约克郡屠夫)案件为背景,讲述了当时英国社会对这一案件的反应和警方的调查,以及成长于约克郡的作者本人被骚扰、歧视和性侵的经历。
约克郡屠夫案件发生的时候,作者只是个小女孩。所以在回顾这一案件的时候,她参考了很多历史资料,其中可以看到很多她自己对案件的思考,包括报纸如何报道这一案件(其中包括很多对女性的物化和歧视)、当局(男性)警察的不作为、对女性受害者的妖魔化、生存空间被迫缩小以求自我保护等等。而在另一方面,作为被性侵者,她也毫不吝于赤裸裸地表现她自己在整个社会风气下所受到的种种排斥和羞辱。
这并不是说这本书只是在一昧地控诉或自我剖白,作者的表现手法更为巧妙,构图和笔触也非常细腻。在整本书中两条时间线不断交错重叠,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叙事者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以及作者试图讨论、也依旧存在在我们社会中的主题:厌女、性别歧视、荡妇羞辱、受害者有罪论......
这些主题与我所经历和目睹的日常种种如此贴近,以至于我在阅读的时候时不时得掩卷缓一缓,才能说服自己读下去。
喜欢的片段太多了,摘不过来:
Blaming the victim is an act of refuge and self-deception. It allows the blamer to sit in judgment, imagining some mystical justice that means bad things happen only to bad people, thus ensuring their own safety.
[t]here is nothing to be afraid of in the dark... That doesn't also exist in the light.
You're a survivor," they tell me. I understand it's meant kindly -- to be empowering -- but surviving has been -- what a waste of my valuable time surviving has been! Hours, days, years, decades! So much time struggling. Precious energy spent, managing the damage so that I can live my life.
BTW. 作者Una现在也开始做油管up主了,可惜订阅只有可怜的50来人......喜欢这种画风的可以去看看,作者有拍视频分享这本书的构思。
本篇就到这里了,希望下半年也可以遇到喜欢的作家,读到喜欢的书。
慢懒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衣橱整理】临近春天,沉迷收拾 (30人喜欢)
- 2024读书十佳(潦草版) (6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