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都有哪些突如其来的感悟?
查看话题 >为什么读者“都在”恨腰封,但出版者偏偏还要用?
为什么做书的人非要做腰封?因为他们都是傻子?因为他们故意想费钱,费纸,费事?因为他们喜欢被人骂?
大概确实是。
也大概有点其他原因,比如——
1、腰封就像彩票
当你不确定腰封上的文案是否会有作用,但其他图书公司依然再用这种模式的文案做腰封,那么你做不做呢?
如果基于成本考虑,你觉得腰封文案可有可无,腰封还要多花钱,那就不做腰封了,要疯文案自然也就没了。
如果觉得做个腰封也多花不了多少钱,还多了一个打广告的机会,那么,腰封文案即使没有太出彩,但是,至少达到了跟其他公司同一档次的水平。
也许大概率没用,但万一发挥了一点作用呢?
腰封,有时候就想一张2块钱的彩票,你如果连2块钱都不想花,那不花也无所谓。但是你花了2块钱,不中也无所谓,反正大家都在这么玩,就当一个默认的成本罢了。万一,这2块钱中奖了呢?不管是中了5块,还是几十块,或者几万块,甚至500万,至少它保留了一种可能性。
别人都用了腰封,就算被骂了,至少也让人看见了。
你没用腰封,结果,连被骂的机会可能都没有。
朴素大多数时候并不吸引人,精心设计的朴素——就像宋美龄在美国演讲时穿的那身衣服——看似朴素,其实都是好布料,好设计师做出来的——才能吸引人。
没有做到精心的朴素的能力,那么,有时候,腰封就算被认为是哗众取宠的代表,那你也要不得不跟着时代走。
也许总有一个人会超越时代,但极大的概率应该不是你。
2、腰封不是艺术品,虽然有时候它可以成为艺术品
有很多人总嫌弃腰封不好看。其实现在一些有品味的公司和出版社,在设计上已经把腰封和封面融为一体了,腰封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很好看的,哪怕上面堆满了字。
当然,还有很多公司腰封从来都不好看,因为,那些公司的封面,也从来不好看。
腰封并不承担好看的义务。但是当它的好看可以提升读者对图书的认可度和好感度的时候,当它的好看可以让一些挑剔的读者不再“恨腰封”的时候,一些有能力的公司,已经把腰封做得越来越好看了。
有能力做得好看却依然不想做得好看的,那就是读客。因为读客也固执地认为,腰封的广告作用大多数情况下是与好看相冲突的,那些所谓的留白,那些文艺的句子和字体,远不如明亮的黄色或红色,特别大的字号,特别直白的广告语,等元素来得有用。
读客用它的坚持证明着它的理念的“正确性”,很多公司也用他们的方法证明着它们的正确性,还有更多小公司和盗版书制作者,也用他们更为粗糙和狂野的腰封,证明着它们也能占有市场一席之地。
好看的腰封也许是有用的,但是,那些所谓的不好看的腰封,也许大概率也有用,甚至比好看的腰封还有用。
3、腰封可能是唯一的广告位
为什么亮亮的颜色,大大的字体,这样的丑腰封可能更有用?
因为对于很多露脸机会有限的图书来说,那样的表现形式也许是它们唯一的机会。
地面书店人流量寥寥无几,网络书店两强垄断,能给自己的书打广告的地方,只剩下自己这本书上的腰封了,难道还要放弃吗?
有人在闹市里弹琴唱歌用才艺来招揽顾客,有人穿奇装异服大声吆喝来招揽顾客,前者被认为是艺术,后者被看做小丑。但是,它们至少都能达到它们想要达到的目的。
没有才艺的人,就像实力相对落后的出版单位,它们也有至少拿得出手的商品,但是就是因为不会卖艺,难道就必须让自己的商品湮没吗,就必须让自己事业完蛋吗,就必须让跟着自己混的人混不下去吗?
只要它的商品是好的,那么,除非它是用违法的手段来招揽顾客,否则,它选择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自然有它对应的目标顾客。
很多自认为阳春白雪的人,为什么一边不买下里巴人,又偏偏去嘲讽下里巴人呢?
我看着大可不必。
腰封是对于很多公司和很多图书来说,是唯一的广告位,逼着他们不用腰封,或者逼着他们必须以文艺的好看的高逼格的形式去做腰封,结果,卖出的那些书的钱,还不够那本书的设计费呢?又是谁负责?
腰封也是要交设计费和用纸费、印刷费的,都不是不花钱的。
当卖货的选择以某种方式或形式卖货的时候,作为内行人,它大多数情况下的选择,远比它的圈外人所认为的选择更正确。
如果圈外人想证明自己的正确,那就让自己所在的圈子成为多数,并且能左右别人的选择——别人既包括制造者,也包括其他消费者。
4、恨腰封凭什么要成为政治正确
腰封从日本传到中国,非但没有在“恨腰封”群体的“恨意”之下走向灭亡,反而欣欣向荣,繁荣生长,大多数书依然明知“费钱”,但还是要做腰封。甚至很多书在有了内封、外封两个封面之后,还要再加个腰封。
“恨腰封”群体的呼声也存在了很多年,但是,实际上,好像没什么用。每隔几年,这个群体的一些人就会在一些比较“文青”或“文艺”的媒体上发出一些声音,慨叹一下“腰封不死,书将不书,”然后引发一些跟风的谩骂和感慨,结果,就在他们骂得时候,大多数出版的书,该怎么加腰封还是怎么加腰封,最后,连跟风骂的大多数读者,也继续成为沉默的用钱投票的大多数,继续选择那些用腰封吸引他们的书。
“恨腰封”经常能占据读书群体的道德制高点,“恨腰封”者既鄙视大多数出版从业者,也鄙视大多数沉默的纵容者。
然而,不管是“恨腰封”的读者,还是大多数普通读者,不过都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些带着腰封的书,也不过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市场经济有其特定的规律,大多数情况下,不以少数消费群体的意志为转移。“恨腰封”群体在拔高自己的道德地位的同时,并没有足够的市场经济地位,不能用他们的“影响力”去影响图书市场的走向。
“恨腰封”群体的政治正确,在没有形成足够大的规模的情况下,永远不会成为市场经济的现实正确。
现实正确是什么?
你恨你的腰封,我做我的书,其他读者该怎么买怎么买。
对于大多数身为市场经济一个组成部分的“人”(或单位)来说,挣钱,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唯一的正确。
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书的内容,是其选择该书的唯一的正确。
5、什么情况下可以不要腰封?
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必须有腰封。腰封有其特定价值,也就是上文所说的,主要是广告价值。
但是当作者本身就是最大的广告的时候,当作者是举世闻名的畅销书作家的时候,那么腰封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了,有时候为了美观和适当的节省成本,那就没必要做腰封了。比如杨澜、韩寒、大冰等人的书。
另一种情况是,当出版单位的书主要在网上销售,而网上书店的展示页面的封面只是缩小到只有2厘米高1厘米宽的小图时,再好的腰封,再厉害的广告词也看不出什么了,更多的广告信息,则要到书的具体页面,由详情页来展示。这种情况下,腰封的广告价值无从实现,所以,腰封也就没必要去做了。比较典型的案例是一家叫“阳光博客”的出版公司,他们的图书主要靠网上销售,所以,他们的书后来基本上都不做腰封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该类书相对小众,读者群比较稳定且挑剔,因为出圈困难,所以必须要讨好存量市场,所以,核心读者如果恨腰封,那就一定不要做腰封或者一定不要做恶俗的腰封。这一点在理想国和甲骨文的图书上体现得比较明显。
6、结论
综上所述,外行人(大多数读者)对腰封的恨并不能改变出版从业者是否使用腰封的决定,真正影响腰封使用结果的,只能是出于出版单位对该书的市场效益的衡量,即腰封能够产生广告价值。
当然,如果能做出既有广告价值又不被读者恨的好看腰封自然更好,但是万一两者不可兼得又必须有腰封的时候,那么,读者愿意恨就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