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婚姻教育
查看话题 >一个幸福的家庭,必有一个在岗的丈夫
1
当代婚姻家庭里,夫妻为双职工的现象很普遍。
那么问题来了,夫妻双方都需要工作,家庭内部的劳动应该如何分配。
在传统观念里,家庭劳动的承担者是女性,洗衣,做饭,育儿,这些劳动早已被赋予了强烈的女性色彩。
可怕的是,这种认知习惯沿袭至今。
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一个女人下班后,放下包,便开始了另一种工作,做饭,哄孩子,搞卫生,而很少有男人下班后参与这些。
在中国式家庭里,要么是妻子,要么是男人的母亲,成为了家庭劳务的主要实施者。她们当中很多是被迫接受。
不得不说,将家庭劳务女性化,在当代社会,是对女性最大的剥削和压榨。
她们分担了传统意义上属于丈夫的养家糊口的压力,却没能在下班后,让丈夫走进厨房,抑或抱起孩子,给与同样的回馈。
身处这个时代的女性,是幸运的,同时又是不幸的。
幸运的是,时代的发展给了她们走出家庭,参与工作的机会,不幸的是男人们还没有转变角色,改变认知,平等的参与到家庭劳务当中来。
2
电视剧安家里,海清饰演的妇产科大夫宫蓓蓓,本是一名海归博士,而丈夫同样是一名高学历的工程师,属于典型的双职工家庭。
像大部分家庭一样,三代同堂,一大家子挤在一起生活,孩子平时由公婆照顾。隔代教养产生的育儿观念上的分歧,让这个家庭的关系逐渐紧张起来。
矛盾的导火索是公公给已经上中班的大宝喂饭,孩子吃饭的时候还一边看着iPad,下班回到家中的宫蓓蓓看到这一幕,便礼貌的提醒老人,示意老人让孩子自己吃饭,并且不能在吃饭的时候看iPad。但是老人家却不以为意:“我不喂他,饿着怎么办。”同时阻止她训斥孩子。
身为妇产科大夫的她,自然是知道如何科学喂养孩子的,为此和公婆发生了冲突。
公公一气之下,直接让她走开,婆婆却在一旁抹眼泪。回到家中的丈夫看到这一幕,并没有主动出来调解矛盾,而是直接训斥妻子,把妻子当成了那个挑事者。
在丈夫眼里,孩子有人照顾,家中老人身体健康,自己工资上交,妻子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至于孩子是如何教育的,妻子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不会在乎。剧中的丈夫,每天回到家永远就那几个询问:“二宝拉臭臭了吗”、“爸妈血压正常吗?”、“妈菜钱够吗?” 。在后面妻子的控诉中,作为两个孩子的爸爸,连块尿不湿都不会换。在孩子的养育方面,是个十足的甩手掌柜。

而宫蓓蓓了,每天在妻子、妈妈、儿媳、医生的多重身份中来回切换,有多疲惫,他是看不见的。剧中的她,永远都是一张疲惫压抑的面孔。

这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丈夫的缩影。将父母请进门,然后理所当然的当个甩手掌柜。在婆媳出现矛盾的时候,去指责妻子的不是。他们一贯的心理是:我父母辛辛苦苦帮你带孩子,你还挑仨捡四的。
可他们不会想,是因为他们在家庭劳务上的不作为,才不得不让老人过度参与家庭事务,让婆媳矛盾有了有了更多的爆发点。

这是中国式家庭的悲哀,缺位的丈夫,过度干预的老人,无奈的妻子。
如果丈夫能够平等的去分担家庭劳务,老人是可以退出小家庭的,但事实是,又有多少男人可以做到了。
后来龚蓓蓓决定再买一套房子,和公婆分开住,孩子请育儿嫂帮忙,剧中的她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改变现状,但正如房似锦所说,不是谁都能成为龚蓓蓓。言外之意,大部分女人都不具备这个能力,因此只能在那种鸡零狗碎的家庭矛盾中一忍再忍。
3
一个幸福的家庭,必有一个在岗的丈夫。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二胎家庭在没有老人帮忙的情况下,是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的。底下有一个高赞回答,大意是:
首先,夫妻双方都有相对不错的收入,可以金钱换时间,能请家政和保姆等。
其次,需要孩子爸爸既在外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回家还能继续一鼓作气的带娃干活。

不得不说,一个小家庭能否离开老人的帮助,独立运转,除了需要好好赚钱外,最需要的就是一个能共同分担的丈夫。
现实生活中,很多男人认为自己不出轨,不家暴,工资上交就已经称得上是好丈夫,好父亲了。如果是这样,那这个标准也太低了。妻子同样不出轨,不家暴,同样挣钱养家,为什么还要独自去面对家庭劳务以及育儿的辛苦。
好的婚姻,一定是双方共同参与,共同投入。夫妻之间能够互相理解,齐心协力克服婚姻中的困难。如果一方图轻松,将责任和困难都抛给另一方去面对,那关系一定会失衡,婚姻也不会幸福到哪里去。
中国式婚姻的通病,能不能治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丈夫的参与程度。
婆媳矛盾不是婆婆的错,也不是儿媳的错,是作为丈夫和儿子的男人,选择了逃避,将下班后的一地鸡毛,留给了母亲和妻子。
他自己却像个巨婴一样,安然的享受着下班后的轻松自在。
正如那句话所说:你所谓的现世安好,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可婚姻终究是偷不得懒的,那些偷懒了的人,最后都会吃婚姻的苦。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别致的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