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的世界:鲜为人知的1914-1918》第五部分·读书笔记
在西线,有22.6万英国人丧命,13.6万法国人丧命,12.1万德国人丧命。僵局仍然在继续着。
——1917年结束
进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四年,同盟国与协约国双方都已经精疲力竭,但是依旧没有握手言和的迹象,大家继续以倾国之力来打这一场战争。究其原因,在于每个交战国在求和的时候都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企图从另一方获取更多的利益,没有人退让,自然而然谈不拢。
于是,西线的战况苟延残喘,爆发了舍曼代达姆进攻、阿拉斯战役、第三次伊普尔战役(梅西讷岭战役、曼因路之战Battle of Menin Road、保利根伍德战役Battle of Polygon Wood、布鲁克森战役Battle of Brookseinde、帕斯尚尔战役)、康布雷之战。每当你觉得这些国家为大战付出的代价已经足够巨大,是时候该收手了的时候,又有一场战斗如同丧尸复生一般开始了,于是更多人的生命被流逝掉了。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在1917年初采用了新的防御体系,被称为“兴登堡防线”,号称固若金汤第一流。新的防线收缩了整体德军防线长度,节省出了更多的兵力来与英法作斗争,一定程度缓解了之前后备军不足的尴尬境地。从大体布局上来说,兴登堡防线战壕纵深、地下堡垒都有厚厚的水泥防护、像灌木从一般密集的铁丝网守护在战线的最前方,机枪点密集、大炮随时攻击,针对英法的新武器——坦克,德军要求每个大炮组都有一台大炮对坦克精准打击。而且后备军队与前线的距离保持得很微妙:既足够远,能够确保后备军不会受到前线炮击的影响;又足够近,在德军防线被突破的时候能够迅速反扑,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德军的兵力。


然而这样精心设计的防线也并不是无懈可击的,由于第一道防线是不需要士兵死守的,他们撤退之后诱敌深入,再让后备部队迅猛反击,从而可以将敌人赶出防御线。因此,如果在突破第一道防线之后只前进一小段距离便马上做休整,就可以让德军后备军无法在短时间内发起有效攻击,从而确确实实地获得了小范围胜利,通过这些小胜利的叠加,兴登堡防线也许会被一点点蚕食掉。英国指挥官赫伯特·普卢默(Plumer, Herbert)就发现了这一点,并且在1917年年底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性进展。(另外想提一下,这个人真是把地道战术用到了极致……就是他把整个梅西讷岭给炸飞的,令人感到害怕。)
不过民间应该已经没有精力来关心这些新闻了,各个交战国都因为战争的缘故而颠沛流离,工人发不了工资、食物的价格飞涨、儿童们在挨饿……民众反战情绪高涨,那些大战初期的鸡血式地、视死如归般的文学作品此刻也被战争的严峻无情所替代,除了背景中提到的欧文的诗,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也提到了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毁,这也正是基于他自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所创作的。
协约国里除了法国和俄国,在WWI期间竟然GDP都增长了耶,神奇……尽管大部分男性都被送上战场,工厂里工作的基本都是妇女和老幼,英国在1914-1918年间GDP上升了7%,德国在这一段时间内GDP下降了27%




在这一年里,政坛依旧变换白云苍狗,德皇抵不住压力,于是贝特曼辞职了,一个叫格奥尔格·米凯利斯(Michaelis, Georg)的不出名的人物担任了新首相,然而不到三个月也辞职了,德国文官对自己国内的政治失去了掌控权。俄国政权更替,11月爆发了十月革命,临时政府被推翻,苏维埃政权建立。我国也在这一年的8月份对德宣战。
借用劳合·乔治的一句话:“血和泥,泥和血。这些人想不出什么更好的。”那些关于战争真实面貌的细节描写依旧存在,大量士兵军官的日记和信件一下就把我拽回了那个时代,然而到了这一章,相比于初读时的揪心、痛恨、叹息,现在的我已经麻木很多了,但是战争带给人们的代价之大,也越来越清晰了。
惟愿世界和平,莫要再有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