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论
圆桌派-关于原生家庭论,所得所思所感
1.关于讨好型人格:有很大一部分其实都是带着厌世的消极情绪在生活,内心极为淡漠。因为厌世,消极,所以才会避免与人产生冲突,顺着别人。事事随便,都可以,你决定。你开心就好。避免冲突交流。
2.人的生活处事大多两种:
一种是以别人的感受为主(虚假自我)。
一种是以自我的感受为主(真实自我)。虚假的自我如同戴着面具生活,口不对心,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久了,会逐渐奔溃的。
3.很多人在家庭中一般与家庭成员缺少情感上的交流与关爱,即使物质上并不缺乏。但因此都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人长大的。
知识联动:以下是《少有人走的路》的笔记
1.小孩的大脑中的自憎区域比自我原谅区域发育得更早。
很小的时候就能开始产生自我厌恶这个情绪。而自我原谅则是要等到十几岁才学会。 所以,如果小孩一直处于自我生长的状态,加上家庭的不和睦。很容易就产生自我厌恶。比如觉得自己不应该出生,自己不好之类的。 如果家庭成员交流良好。小孩交流也良好。
那么,当小孩陷入: 自我失控-无人安慰-自我憎恨/转运变为/自我失控-有人安慰-自我憎恨消失。
而且小孩很容易陷入“自我”“自恋”情绪中,所以不要经常把错误失误强加给孩子,孩子什么都懂的。
不要老怪罪孩子,说这都是你的错。
但家庭总是有争吵的,所以当孩子开始产生自憎情绪时,要及时疏导。
2.人的成长,实际是从自恋进入依恋。
自恋是自身与外界有一层保护膜跟屏障。而依恋则是由婴儿时期就开始了对父母的依恋。如果父母积极给予婴儿安全感与回应,那他长大后对人的依恋就能健康发展。否则会一直处理自恋状态中。
3.归因:
寻找原因-客观(为什么我会这样,是因为。。。);
归罪-我的痛苦都是由别人造成的,需要找一个载体来怪罪-主观(我之所以会这样,都怪你。。。。)
对于很多人对原生家庭的怨恨,怪罪。将自己失败的人生全都归因,归罪于原生家庭是不正确的。因为成长就是脱离原生家庭,长成一个独立的自我。 个性化的自我。
-----
ps:我的家庭。归罪不归因。一味的怪罪而不去思考原因。这一点需要好好思考怎么沟通了。
4.中国的传统家庭式的父母,对儿女有一个掌控权。
就是,我不止要你的钱,还要你听话。进行最大程度的剥削,包括经济上跟精神上甚至人格上的。
所以,独立的自我产生前提就是经济独立+精神独立。
-----------------
最后用文道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你要接受这个世界的偶然性,并非所有事情都是有答案的。

-
⠀万物有灵且美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04 20:43:10
-
FindingMyself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19 19: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