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都有哪些突如其来的感悟?
查看话题 >故事征集 | 人生体验计划:假如我能从事100种职业
一
十八岁以前,我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未来会从事什么职业。
小学作文《我的梦想》那种不算,我那时候六七岁,知道的职业估计不超过十个,所以我就很循规蹈矩地写: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护士。
因为“救死扶伤”,“白衣天使”,这些四个字的词,不仅念起来很好听,而且,在当时的我看来,文章里多出现一些四字词语,会显得比较有学问。
以及,我没有写在作文本上告诉老师的一个理由是,电视剧《都是天使惹的祸》中李小璐饰演的女主角就是一名护士,男主角是一名医生。
瞧瞧,上班的时候还能谈恋爱,一举两得。
后来电视剧《恶作剧2吻》也是这个设定,江直树立志做医生,袁湘琴就从幼保系转到护理系,考护士执照,进同一家医院。
是很甜没错,甚至我在那种甜甜的氛围下也试图重新考虑小时候随便说说的想法,要不,我真的去做个护士?
为此,我还像袁湘琴一样,背了南丁格尔誓言:
余谨以至诚,于上帝及会众面前宣誓: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慎守病人家务及秘密。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谨誓!
背是背完了,然后呢?
高中没有布置关于《我的梦想》作文,不然800字的篇幅可能会带动我再深入思考一下,除了救死扶伤、白衣天使之外,做护士还有什么能打动我的理由。
直到高三,我在班里看到一张报纸。
报纸上有一篇报道,占据整个版面,文章标题是一行黑色粗体大字:战地玫瑰 闾丘露薇……
2003年伊拉克战争,闾丘露薇作为在巴格达地区唯一的一名华人女记者进行了现场报道。 太酷了!
看完之后,我第一次对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有了更为具体的想象。
我要做记者。揭黑反腐,惩恶扬善。
于是,高考填志愿,我的专业志愿统统是新闻专业,没有第二选择。我当时心想,如果不被新闻专业录取,我就去复读。
因缘际会,我去了江西景德镇,成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大一新生。
二
开学之前,我在微博搜索学校的相关信息,看到校报记者团官博说开学会招新。 我立刻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家里有一本关于新闻采访的书,我一边看一边想,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希望。
开学后,我一直很关心记者团的招新情况,后来知道它隶属学校宣统部,相较其他社团组织招新更严。
我忐忑又期待。
很幸运的是,经过笔试面试,我和班上另外七位同学终于入围,成为一名学生记者。
我们八人成为朋友,在整个大学生涯,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作品,一起拍摄广告短片,一起旅行,走过杭州昆明大理腾冲丽江长沙厦门歙县成都兰州张掖敦煌武汉重庆上海乌镇郑州等地。
这份友情持续至今,难能可贵。 我们不在同一座城市,但约定每年至少要一起旅行一次。
但是我们八个,除了远在新疆的小勇子,谁都没有成为记者。
记得某次专业课上,老师说班上近四十位同学,以后真的做记者的不超过十个。 老师当时甚至都没用“可能”“大概”“也许”之类的词汇,她就像在陈述事实一样,就这么笃定。
我当时不信,心想:就算只有十个,我肯定是其中之一。 除了学生记者,我当时还是中国网江西频道景德镇站的实习记者。
景德镇是瓷都,连街边垃圾桶都是陶瓷的。我做实习记者,免不了要和陶瓷艺术大师打交道。
但我当时对陶瓷技艺一窍不通,且碍于学生和大师之间的角色,起初采访时我常常拘谨得一句话都说不出口。
带我的记者老师有时会半开玩笑地说“今天说了一句话。”或者,见我实在不吭声,很直接地问“你做记者的,你怎么不说话?”
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回去之后闷头写稿。
好在写的稿子还行。时间久了,我慢慢在对话过程中松弛下来,可以一个人到陶瓷艺术大师的工作室坐一会儿,喝茶闲聊。回学校之后,一边听着录音,一边整理稿件。
文章刊登在杂志和网站上,带我的老师帮我印了名片,我看着姓名后面跟着的“实习记者”四个字,很开心地想,我好像真的是记者了。
但,我真的是记者了吗?
带我的记者老师让我和她一起出差,我们在酒店房间见到了被采访者。
一位中年女性,她的儿子在学校被人殴打,多处骨折,至今不能下床,不能复学。一起校园霸凌事件,但因为霸凌者的亲属在当地公安局当值,投诉无果。
记者老师叮嘱我录音。采访结束后,我们一起前往她家。
那天下雨,道路坑坑洼洼,她带我们穿过狭窄的胡同,在一座小平房前站定。
房屋面积约二十平,内部构造一览无余。被打的男生从床上下来,和我们打招呼。他皮肤黝黑,鼻梁处淤青尚未消退。
他的母亲从柜子后面拿出伤情鉴定,让我们翻看。
时间太过久远,很多记忆变成碎片,记不真切。
我记得临走前,记者老师站在门口问她:要不要考虑私下解决。我不记得那位母亲的表情和反应。
我记得离开她家后,记者老师在车里抽了一支烟,她问我:对记者有没有很失望?我不记得自己的回答,到底是有还是没有。
我记得那段录音,没有被整理成稿件。
三
在学校,每年九月底,新闻专业都会举办一场实习汇报。
实习归来的学长学姐会根据自己的实习情况进行心得分享,台下的学弟学妹可以举手提问。
大一的时候,在我还对记者怀有无限向往和热情的时候,我频频举手提问,踊跃到整个汇报大厅都无法忽视的程度。
我好像一口气问了两三个问题,现在只记得其中一个是“生命价值和新闻价值哪个更重要”,其他的都忘记了。
反正都是类似于形而上的意识问题,是那种讨论起来可能三天三夜都难以盖棺定论的问题。
我提问之后,汇报的学长愣了一会儿,坐在第一排的专业课老师回头看我,但我当时过于专心,并没有觉察到有什么不对。
并且,我是真的诚心诚意发问。
只是,后来我才意识到,我拿这些问题去问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学长学姐,在人家的实习汇报上。
真的很像出风头,砸场子的。
等我大三做实习汇报的时候,我模糊记得我分享的内容是关于采访技巧的,总之是很具体的,方法论的问题。
很庆幸当天没有出现我那样的傻子,没有学弟学妹问我生命价值和新闻价值哪个更重要。 刚加入校报记者团的时候,老师给每一位学生记者发了一个采访本。
我在采访本的第一页写:纸为刀枪 笔作战场
后来在上海第一次搬家,我把新闻专业的课本统统留下了,带走了那个本子。
四
在上海工作的五年,我并没有做记者。
其实一开始投简历的时候,也有投记者岗。
我和樗在上海的第一个面试,就是某财经杂志的记者。
对方约我们在复旦大学附近的咖啡厅见面,她点了一杯水,看着我们似笑非笑:“我在内蒙古长大,可是吃肉长大的。”
她的原话我忘记了,但我想她表达的意思大概是,如果吃人肉,她的体质也是OK的。
毕竟,她承诺我们的月薪只有1000块。 在上海,1000块,能干什么。
那位吃肉长大的记者,在面试过程中暗示我们,机会难得,毕竟复旦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生一抓一大把。
只是,复旦大学新闻专业的,人家未必看得上你们吧。
可惜这话我就是心里想想。毕竟我只是个来自某四线城市小学校,某个普通的学新闻的小韭菜,而已。
当然也有面试薪资稍高一些的记者岗,只是与其说他们招聘记者,我觉得称之为写软文的可能更准确些。
甚至我在景德镇写的那些人物专访,我后来也觉得只是堆砌华丽辞藻的软文罢了。
那天面试结束,我和樗一起去吃姐弟俩土豆粉,她说她可能要把做记者的梦想暂时搁置了,我说我也是。
尽管直到现在,我看到记者的招聘启事,还是会忍不住戳进去看一看。
但是,没有故事。
五
高三暑假,我在家乡某辅导机构做代课老师,教小学四年级语文、数学和英语。
班上有一个小男生,非常调皮捣蛋,不爱写作业。
机构老师告诉我,如果谁不写作业,就用教鞭抽手心。
我不想体罚,问他写不写,他大义凛然说不写。我一时气结,真的用教鞭抽了他手心,他眼泪瞬间就掉下来了。
但他没有缩回手,示意让我继续打。
我被他这种不屈不饶的精神深深震慑住了,天啊,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宁愿被打手心都不肯写作业?!
在我浅薄的十八年人生经验中,我完全想不出一条解决方法,于是我放弃了。
直到今天,父母让我督促我弟学习,我除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经据典,现身说法之外,还是不知道怎么应对。
毕竟,和写作业比起来,不学习真是太舒服了。和暂未切身体会的大道理比起来,游戏真的太好玩了。
所以,我非常佩服中小学老师,面对这样年龄层的孩子,企图获得平等交流,真的太太太困难了。
我想,我可能不适合做老师。
但是,如果我不做记者,不做老师,我还可以做什么?
某次和心理学专业的朋友聊天,我说我以前在大学的时候,根本不会去思考未来规划,或者说我思考了,但当时的答案可能就俩字:记者。除了之外,再无其他。
所以当我没能成为记者之后,我不知道我要做什么。
她回答我,因为那个时候,你有目标嘛。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是我工作五年以来最大的课题。
樗觉得我每年都在兜圈子,追根溯源后,问题最终指向的是:找到我自己。
她说:无数经历会告诉你,你适不适合。
不被这个世界的舆论所左右,不是别人说不生孩子,你就不生;不是别人说女权,你就女权;不是别人说新闻的信仰,而是你从事这个行业之后,窥探到他的丑陋面之后,依然选择它。
六
我在上海做了三年策划,两年运营。从事过互联网、传媒、广告、电商行业。做过App小程序,写过方案搞过活动提过案。
实话讲,TA们大多是我在“可以”“还行”心情之下的选择。至多不讨厌,算不上喜欢。
但偏偏,对一份工作的喜欢与认可,于我非常非常重要。
决定离开上海的那个契机,我看了一部电影,其中有一句台词是:你需要扩展你的地平线,你只能活一次,你有责任要活得精彩。
深以为然。
去年夏天我失恋,休息四个月,参加了各种活动。
就是在那样的心境下,我参与了故事商店。
2019年,恰逢愚园路101周年。故事商店希望借此机会收集101个故事,于是在愚园路,一间绿色的,玻璃小房子应运而生。




在故事商店,我遇到很多从事稀奇古怪职业的人。有做旧物改造的Syna,整理咨询师西卡,自由插画师麦克谦,花艺师Yilia,导演阿泰,占卜师丁丁等等。
包括故事商店的发起方,致力于联结跨界创新的一起开工,服务社区营造的社趣更馨。
这些各行各业新奇好玩的从业者,大多在做着我以前没接触过,甚至根本没听过的职业。
记得网上曾有一个问题: 如果不考虑收入,你最想从事什么工作?
我当时第一个想法是24小时便利店的店员,因为我很想知道,那些深夜去便利店买东西的人有什么故事。
故事商店达成了我的心愿。
2019年中秋节前夕,我在故事商店担任一日店主,在秋日阳光洒满玻璃房的时候,我听着老式收音机传来的音乐广播,看着愚园路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不自觉地带着笑意。 我们倾听故事,收集故事,传播故事。详情见《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今天,我们用故事联结彼此》
直到故事商店活动结束后,我与几位店主仍保持联系,相约聚餐闲聊。
我相信,人与人之间需要一种磁场。
故事商店把我们这群人聚集到一起,虽然活动只持续了三个月,但我们的故事一直在传播,发酵,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
前段时间,听说故事门市部重新开启,非常推荐在上海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
我一直觉得,故事商店治愈了我。或者说,TA像一条草蛇灰线,隐隐地暗示着,那个我一直在兜圈子的问题。
关于自我,关于我到底想要什么。
七
前阵子,我和某个朋友聊天,她感叹:要是在学校的时候我就有机会知道每个职业具体是做点什么的,大家一开始是不是会少走很多弯路?
是啊,要是我在高考之前就知道记者到底是做什么的,以及记者可能会面对的问题,我还会那么信誓旦旦的,非TA不可吗?
所以,我想做一个【人生体验计划】,借此了解100种职业的故事。
以前我常常会想,如果想回到小时候,或者,如果能穿越,那么我要如何如何。
但我们都知道,时光不回头。
我们都是第一次人生,且只有这一次的人生。
经历对我们如此之重要,TA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做出选择,可惜我们却没有那么多时间和机会去试错,去浪费。
我希望人生体验计划,可以提供一个窗口,带你去看看那些你感兴趣的,却并不是那么了解的职业。
如果你有意愿,成为这1/100,请扫码添加何久居老板娘微信
你可以自己记录下来,回顾或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
你也可以在和我的沟通交流中,由我执笔,梳理出来。
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但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期待你的参与,助力更多美好故事发生。
最后,如果你有感兴趣的职业,请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我会尽力寻找相关从业者,为你讲述TA的故事。
——文章首发于何久居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