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墓记
查看话题 >金陵访古——浦口张孝祥墓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今年南京的梅雨季格外漫长,从六月初绵延至今,时而细雨霖铃,时而天河倒挂,让人捉摸不透,偶有晴日,空气中也是满满的水汽,浸润其中的我,也被雨水剥夺了阳光的乐趣,没法带着凶猛的狗子上紫金山浪荡,只能坐困愁城。每每听雨窗前,夜览古书,寄望可以借此聊遣忧思。平日如此尚可,每到周末,胸膛中就像有一把火熊熊燃烧,驱使着我背起小背包,走出家门,穿行在南京的大街小巷,山间湖畔,找寻久远的历史记忆,希望能找出自己心目中南京的“魂”,也隐隐觉得可以借此窥探一下自己的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
金陵健康一地,钟东南之灵秀,孙吴以降一千多年来一直是中国东南的中心。帝王将相角逐于此,文人墨客,钟情于斯。孙权、谢安、刘裕、萧衍、李白、王安石、韩世忠、陆游、徐达、孙中山、常凯申,一个个英雄人物,纷至沓来,以金陵为舞台,走出了自己的路,谱出了自己的曲,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各自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出现也似点点繁星,点亮了南京的夜空,使金陵一地,成为中华人文历史精华所钟之地。在这点点繁星中,有一颗星,光华乍现,星光璀璨,闪耀夺目,虽转瞬即逝,却已让时人后人为之心折倾倒,他就是于湖居士张孝祥。
“于湖,于湖,只眼细,只眼粗,细眼观天地,粗眼看凡夫”,一曲自赞诗,道尽平生事。张孝祥作为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宋高宗钦点的状元,人品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高宗赞之:必将名世;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可惜正当盛年时,因病离世,可谓是天妒英才(南宋周密《齐东野语》载张孝祥与虞允文饮酒芜湖舟中,中暑而卒)。与他同年的进士杨万里、范成大,和陆游、尤袤被合称为南宋四大家,二人文章翰墨尚不及张孝祥,想来若张孝祥寿数再长一些,在文坛的影响力当不亚于陆游等人。那位写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杨万里更是对张孝祥书法推崇备至,甚为仰慕,甚至把自己高中进士的美事记述为“挂名于公之榜”,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他的迷弟了:
于湖张公下笔言语妙天下,当其得意,诗酒淋浪,醉墨纵横,思飘月外,与逸天半。......其初,挂名于公之榜,又尝见公于直庐
张孝祥墓现位于南京浦口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因老山距离住处较远,单程公共交通需要大约两小时,故虽然对张孝祥其人仰慕已久,却一直没有启程寻访。恰逢这周周末南京这边又是阴雨连绵,与其困坐家中,倒不如雨中游老山访古迹,想来倒也别有一番情趣。念及于此,收拾行装,撑起小破伞,走出家门,踏上去往老山的路。地铁一号线至南京站转三号线往林场方向坐到终点站,然后需要在林场公交站处转公交车G41(请注意地铁站旁有公交场站,不过这里不允许上车,搭乘公交车需要到地铁站对面公交站)。G41公交车发车时间间隔较长,在公交站等待约二十分钟后才看到对面场站发车。车行不久即左转进入一“村道”,路面狭窄,时时会因为对面会车而停顿。站与站之间间隔较短,村东头和村西头有时就会各设一站。经过的村子村名也引人遐想:护国村不知道是哪一位护国柱石曾经驻足于此,高丽村或许也是前代朝鲜国进贡使团经行路线。田头巷陌,不时会看到白墙黑瓦古风建筑,房前田后处处皆有水塘,鸭鹅成群,徜徉水间。江南水乡风情到底与中原大地不同,水是这里的灵魂,有了水,就可以看到处处生机与活力。坐在车上走马观花的看这么一遍,颇有点意犹未足,就动起了回程时步行走一遭的念头。一边欣赏窗外美景,一边追忆近期学习张孝祥的生平事略,不觉间车已经停靠在老山公园站。
雨天爬山的人毕竟是少数,进入老山公园,偌大一个入口处,除我这形单影只的傻冒外,只看到一对情侣在准备刷健康码进山。匆匆刷了健康码和年票,进入山门,信步沿缓坡上行,沥沥雨声不绝于耳,细雨汇聚山间,在山坡上形成涓涓细流,冲刷着山间的泥沙,洗涤出沙土下山石的峥嵘。遇上山石的阻隔,雨水倒也显露出些许柔弱无力,只能绕开山石,被导向更为宽阔的山涧。在这里,如丝如缕的细流汇聚成更为强大的力量,叮铃铃的细雨已经转为哗啦啦的咆哮,偶有地势险峻处,山水如飞瀑倾泻而下,玉碎珠散,激洒在水畔的绿叶上,更增几分绿意。沿涧水拾阶而上,穿越山林,山林被雨水激荡,林音婆娑,与涧水的穿鸣声交织成一曲乐章,眼之所见为绿意、为白泉,耳之所闻,为雨音、为蛙鸣,不时拿出手机记录这片刻的美好,心宽体轻,倒也不觉登山之路的劳累。前方一处平台地,看地图所示是“金陵第一鼓”,有一凉亭,亭后有一二层仿古建筑,似有一大鼓置于楼上。近观之,略微失望,似乎是附会韩信点将传说而新建之建筑,而且登楼还要额外付费,食之无味,弃之亦不甚惜。唯一令人可喜的是,“金陵第一鼓”凉亭前小道两侧,种满了淡紫色的“山麦冬”,夹道相迎远来游人,甚是可爱,可惜手机拍照水平太差,难以捕捉其神韵,遂草草拍摄一张以作记录。“金陵第一鼓”对面,发现一新立记功石,上刻“抗疫凯旋林--向援鄂医护人员致敬”。今年年初以来的新冠疫情,对中国乃至世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众多医务工作者冲在了抗疫战争的第一线,为了保证国家的公共卫生安全,付出了许多许多,其中艰辛,吾等群众自是难以尽知,唯有在此默默地向医护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也感叹浦口区人民政府、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等政府部门响应之迅速,江浙一带政府行政效率之高)





抗疫凯旋林向前,是一条两侧遍布花廊的木栈道,栈道之下,不时会有溪水流过,行不多时,就到了此次老山行的重中之重——状元广场。虽然出行前没有仔细查阅老山风景区的资料,不过据正常推测,张孝祥墓应该就在状元广场附近。果不其然,出了木栈道之后左手侧山坡之上绿草之间有一石碑,是为1992年所立的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碑,上书:张孝祥墓。沿文保碑附近台阶拾级而上,路旁有三块石碑,其一为张孝祥生平之介绍,另外二石碑录有张孝祥生平词作六曲,兹转录于下,以共赏同慕张公之风范气度。
水调歌头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西江月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念奴娇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羽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浣溪沙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浣溪沙
霜日明宵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走过三道石碑,前方就可以看到张孝祥墓。张孝祥墓1982年在南京博物院组织的野外考古探访中被发现,特引用发现时专业论述于下:
五月二十四日,又一次外查,果然在黄山岭南坡的一处荆棘草丛中,发现了刻有张孝祥名号的残碑一截,碑呈俯倾约15度,立于坟丘前,大半被泥土埋没。经仔细寻觅,又在附近乱石堆里找到了断落的另外两块,拼合后,尚为完全,面高90多公分,宽44公分,青石质地。碑与坟丘座落在约170公尺高的山坡平台上,背依黄土岭主峰(高近330公尺),中椅子山、帽子山左后环抱,合而不拢,面南偏东,正前三公里许是象山(高130公尺),再前是一片平原,直抵长江。
今之所见的张孝祥墓,自是与朱先生八十年代在密林中刚刚发现时所见之乱石荒丘大有不同,已经得到了妥善的修葺与保护。坟丘已经重新用约11层砖块围砌,墓址处整体用石板作基,墓丘后也围砌有半圆状水泥石墙,保护墓址水土不受侵蚀。墓前有一新立石碑,中刻:宋故显谟阁直学士状元张公讳孝祥字于湖公之墓,上题:嘉庆二十五年三月初一日新立,下款:裔孙*儒等奉祀。此墓碑后另有八二年文物考察时发现的嘉庆年间的残碑,因仅余半幅残碑,刻字难以尽现,然仍可与前新立碑对照验证。这种文物保护办法,修旧如旧,既可以让访者看到石碑刻字全貌,又可以保持石碑之历史原貌,唯一可惜的就是另外两块断碑或许是已经在文物保护部门进行保护,无法一窥全貌。此时雨意转急,单伞独人立于墓前,追思张公之前生旧事,感慨万千,此处虽然荒寂,亦时时有人整修,且绿树山泉环绕其间,对于张孝祥这样风姿卓绝的人来说,埋身于此,未尝不是幸事。绕墓缓行,同时也拔去坟头几株过于茂盛的杂草,对其略做修剪,也算是为张公尽些许绵薄之力。无意间竟然在坟头看到一片闪亮,细察之,竟然是RMB一元钢镚,对于这种坟头撒钱的恶行,葛工表示极为愤慨,顺手为张状元清理了这坟头的少许铜臭味。之后实在是意难平,再度绕墓缓行三周细细查访,确认坟头并无百元大钞之后,愤然离去!








时近正午,雨意更浓,恰好状元广场有一清风长廊,遂入内暂歇并避雨。清风长廊内,多有木牌镌刻张公生平诗文,另有三幅透刻木版画,分述张公生平:“少年英伟,举冠脱颖”、“状元及第,学优则仕”、“为官以德,清风峻节”,观其刀工也颇有神韵。清风长廊连有于湖台,登台可览山,观山岚起伏,廊角有铜铃,听清音细雨,廊侧有绿树,有翠羽一尾,凝立瘦枝上,迎风沐雨,啾鸣不已,未知其何所思也。





至此结束老山风景区内张孝祥墓之探访,然既然已经到了山中,怎能不登顶峰?看景区地图,“状元及第”牌坊后就是登山路,通往顶峰老鹰山观景塔。念及于此,也不等雨停,就这么撑起小破伞冲进雨中;老鹰山海拔326米,尚不及紫金山北高峰,是以登老鹰山并不觉怎么费力,只是时值雨天,虽然路为台阶路,但是石面湿滑,走起来要加倍小心,再加上山风凛凛,时时要顾及雨伞的方向,是以登山之路倒也不是那么顺畅。中间途径两处乱石嶙峋处,名为卧羊岭、回心石,未知此处有何典故。登山之路上听闻山风阵阵,道旁树叶摩挲,树体有倾斜之状,山顶传来的风声尤为峻烈,隐隐然似有虎啸龙吟声。山顶瞭望塔建于1988年,六角五层,早期主要作用为林场森林防火瞭望功能,后期转为观光功能。站在塔顶观老山雨色视野绝佳,一侧面对群山,下有山岚雪白,上有乌云压顶,同被山风驱动,上风下岚层级分明;另一侧面对平原,没有了群山阻拦,乌云似乎早已经被凛风吹散,远方似乎已经显现出一丝晴光。





在塔顶观山赏雨约二十分钟后,兴尽下山。在状元广场处没有循原路返回,而是顺另一条下山路去往此行最后一个目的地——七佛寺。可惜的是,走到寺门口发现寺门紧闭,并未开放,虽略感遗憾,也只能留待下次再行探访。七佛寺前右山门外有一石础柱,不知是旧时遗物还是新修时所留,希望下次山门开放时可以得到答案。
七佛寺,因供奉佝偻孙如来、毗舍婆如来、尸弃如来、毗婆尸如来、枸那含如来、迦叶如来、释迦如来等七佛而得名。七佛寺,位于老山牛角湾谷地(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后门),众山环绕,极为幽僻。明正统九年(1444年),僧人普春修建。七佛寺,1995年原址上重建。



老山之上,1971年曾经发掘了张孝祥之子张同之夫妇的墓;有学者结合出土的墓志铭和张孝祥的诗词推断出张孝祥在迎娶正妻时氏前,曾经有一位李姓情人,并与之育有一子张同之;后因种种原因,无法与之长相厮守,只能把李氏和张同之遣送至罗浮山:“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 ”,想来对于这种被迫做出的决定,张孝祥和李氏这对爱侣都是万分痛苦的。张孝祥英年早逝,自此与李氏再无重逢之日。由此看来即使是童话,结局也并不总是完美的。
紫箫吹散后,恨燕子、只空楼。念璧月长亏,玉簪中断,覆水难收。青鸾送碧云句,道霞扃雾锁不堪忧。情与文梭共织,怨随宫叶同流。人间天上两悠悠。暗泪洒灯篝。记谷口园林,当时驿舍,梦里曾游。银屏低闻笑语,但醉时冉冉醒时愁。拟把菱花一半,试寻高价皇州。
南京朝天宫藏有张同之墓出土的众多文物,其中有一方铜印,六面刻文:正面刻“张同之印”阴文篆书,上面刻有“野夫”阴文篆书,四面刻有“十有二月”、“十有四日”、“命之曰同”、“与予同之”篆书跋文。由此亦可一窥张孝祥与张同之之父子情深。

对南京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扫描文末二维码,关注北邙客,大家一起共同探讨,共同进步!谢谢!

参考文献: 【1】朱锡友《张孝祥墓碑的发现及墓在江浦考》 , 《东南文化》1983年第1期。
【2】脱脱《宋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八张孝祥传
【3】田营营《张孝祥与南宋初年文学环境》鲁东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4】宛敏灏 《张孝祥年谱》,《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59年第4、5期。
【5】宛敏灏 《张孝祥怀念弃妇词考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6】辛更儒 《张孝祥子张同之事迹考释》,《中国典籍与文化》2015年第2期。
【7】南京市博物馆《江浦黄悦岭南宋张同之夫妇墓》
北邙客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行摄--旅途中的美好(下) (30人喜欢)
- 行摄--旅途中的美好(上) (22人喜欢)
- 读史札记(二)--爱笑的人才会赢 (4人喜欢)
- 读史札记(一)--春申行迹图 (3人喜欢)
- 寻城记(二)--小城中的大故事 (1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