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读书和选书的小技巧
鸡汤文和毒鸡汤文
现在社会上鸡汤文和毒鸡汤文流行极了。有些人不做任何区分就把两种文体一起排斥,我觉得也是不对的。
一个人读适度的鸡汤文还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有必要的,比如《读者》,《青年文摘》上的那种文章,可以振奋精神,重新获得前行的动力。
但是毒鸡汤文就很糟糕了,它们对一个人有潜移默化的毒害作用,让人变得偏激,看不清现实,误入歧途。
那么我们要怎么分清鸡汤文和毒鸡汤文呢?首先要看这篇文章逻辑是不是清晰,有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举例是不是贴近现实,有没有夸大其词或者片面不客观的描述,是不是理性不情绪化。
还有一种很简单的辨别鸡汤和毒鸡汤的方式,一篇文章如果读起来觉得心里很悲伤,或者文章里的矛盾或者真实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但是读完又有种被治愈或者励志的感觉,它多半是鸡汤文。如果读完一篇文章感觉特别爽,有种情绪发泄了很舒适的感觉,那么它多半不会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只是一篇没有营养的爽文罢了。
举个例子,《芬妮的旅程》,《灵魂冲浪人》,《丈夫得了抑郁症》这些电影我觉得类似正能量的鸡汤。毒鸡汤大概是公众号上很风靡的咪蒙式文章吧!
社科书籍和教育书籍
现在各种社科书籍和教育书籍也是层出不穷,那到底哪些是对我们有帮助的书籍呢?
首先我觉得专家写的书可信度会高一些,读书之前不妨先看看书封上的专家简介,看看这个人是什么教育程度的,学的是什么专业,他写的这本书和他的专业是不是重合的。然后书中是不是用数据说话,这些数据够不够权威。
然后我觉得有些事情尽信书不如无书,书只能提供一个参考选项,但不能提供给读者一个确定的答案,就算是专家写的书,也要带着怀疑批判的眼神去读,如果里面有明显逻辑错误或者和事实相悖的地方,切不可轻信。
但是我们又要明白,专家毕竟是专家,我们只是普通人,专家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有时候我们以为的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很大概率其实还是专家描述的事实更准确一些。在这种时候,不妨放下书本,自己去亲身经历一些事情,去体验一些事情,比如参加一些相关的社会活动,比如用不同的方式尝试教育自己的孩子,看看究竟事实是什么样的,自己的孩子最适合哪种教育方式。
我喜欢读书,但是我也喜欢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事实。每个人眼中的世界不同,有些事情也没有标准答案,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吧。
绘本之我见
现在各种各样的绘本也是琳琅满目。
有些家长认为给孩子读绘本是一种很高级的教育方式。
但是在我看来,读绘本不如让孩子亲身体验真实世界的种种。
我还记得自己小时候,读了书之后就把书中的事实和自己生活中的事实搞混淆了,分不清究竟自己生活在哪一个世界。
如果过早给孩子读绘本,也会让孩子分不清真实世界和想象中的世界。我认为,读绘本可以从孩子上小学之后开始慢慢引入,甚至初中之后再给孩子大量读绘本。在孩子年幼之时要把孩子带出门去,让他们习惯和真实的人交流,亲近大自然,仔细观察真实世界中的各种美丽景致和自然现象,落雨,飘雪,云朵,阳光,树木,花草,蚂蚁,瓢虫,蜗牛等等等等。引导他们建立一个崇尚真实的世界观。等他们长大之后,可以告诉他们想象源于真实而又高于真实,绘本中人为创造的世界也是很美妙的,这样有助于锻炼他们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