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美是自由的象征—读高尔泰《寻找家园》
在政治中,人是那么的脆弱。而在希望的政治中,人又是如此的挺拔。
近日重读高尔泰《寻找家园》,心里不免又一阵阵震颤。对于写书人而言,是悲怆人生的描绘;对于读书人而言,只是在历史文学哲学交织中寻找心灵慰籍。还好,这种跨越世纪的碰撞,让我落泪,让我拍案,让我激情。此心在处,便是文字流淌之地。
文😂革在这个时代的青年人中间是陌生的,只是个“名词”而已。豆瓣中对《寻找家园》的首评如此说道“这是一本这个时代年轻人都应该认真读的书”,我想这几乎是疯话了。看看眼下的青年,和书中批判的那些人们有什么区别,忙着学习各种讲话麻木不仁。这些青年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自身不够勇敢,更重要的是上一代人更加疯狂,更加麻木不仁。
我并不对这个世界失望,根本在于我对自己不失望。读到书中每个人物的惨痛经历,依然在混乱历史中拥有质朴情感,更何况今天如此“自由”的我。高尔泰讲到在夹😂边沟改造时,有一天他实在饿的不行,看到远处有枣树,就在晚间归“家”排队的时候偷偷溜去采摘,后迷路。在大漠之中,以为自己将要死去,在绝望中忽看到月光下劳改队挖的水渠中流的咸水,看到月光与水合一,他感受到自身作为一个自由个体,顺着水流回劳改营,他说“一个自由人,追赶着监狱”。
历史如果仅仅被粗糙的文字摆弄,就会失去人的维度。高尔泰正是从具有感性体验人的参与来重新审视建国后的历史发展。而正是一个有情感能思考有血肉的人的出现才印证出那个时代各种形式的荒诞。作为过来人,只有保存对那个时代的记忆,事实才不会消失。时过境迁,那种荒诞精神的内核依然在今天的蔓延着。
以往我面对这些总有激愤,可我近来通过不断阅读近代史,将各种碎片慢慢拼凑成一种结构,在这个结构里,多的是小丑和悲剧。站在历史的尺度上,幸福与劫数就越来越成为一种合理的序列。由此,我越发觉的,人作为有限的生命要做无限的事情,在废墟中创建出一个意义世界里。
高尔泰讲“美是自由的象征”,他因倡导自由个性而颠沛流离一生,但在敦煌、兰州、北京和海外,都不曾丢失对生活的真诚和对生命的美感。当我面对眼下熙攘又呆板的人群,看着可笑又可悲的人们,不禁慨叹美对于人们除了装饰,也就是矫揉造作,并不能有其他意涵。唯物教育让国人失去了宗教情感,生而缥缈如一堆泥巴;在世俗的挣扎中,又无法接近艺术的世界。其结果,就是一具具行尸走肉。真不如那些高尔泰笔下生动活泼的“罪人”。
自从读了一些关于基😁督教的作品后,我不断的反思人性。西方社会中的罪感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高尔泰的笔触是要唤醒一个堕落民族沉睡的罪感。而那些罪孽深重的人把他的作品禁掉。幸好人类有图书馆,会让那些渴望真相的人找到,迷雾之后的答案。他们多么恨历史的口述者。
几日前,下了一场雪,我已经对这样的自然景观没什么感觉,也对大家的造作感到反感。人群中的虚无感一层一层的蔓延,是帝国疲态在每个肉体上征伐。这本书给我以更为情景化的历史和有力量的文字,每个故事的反差都使我感叹生命的无常。在政治中,人是那么的脆弱。而在希望的政治中,人又是如此的挺拔。在这索然无味的现实中,高尔泰的笔锋所在,就是我的精神家园。我需要这种精神滋养,我感怀我能读到如此优秀的作品。
撰写于2019年冬
-
周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7-21 07: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