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聊聊学习|《论语》微诠第二期
08年北京奥运会上2008人齐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场面极为震撼,在那样一个共襄盛举的宏大场面上,这句话的意思,明显表达的是后世对其引申含义的用法。
而在论语中,这句话与其紧邻的前面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到底又在表达什么样的智慧,以至于能够放在论语的开篇,它到底有多重要?

孔颖达曾在对周易的注疏中这样解释朋友: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在古代,尤其是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要想求学,可是非常艰难的,一般求学当然要找非常厉害的贤者,所以,就像上期中说到的学习是自觉的,在那个时代,求学同样也是自觉的,没有一个体制逼着你学,要师从一个老师,一般是下了很大决心、做了很多选择的。
在这种情况下,在一个老师那里共同求学的同门师兄弟,往往拥有很多共同的志向。那时候不像现在资讯这么发达,有啥不懂的上网查一下,那时候有困惑,同门之间先讨论,都解决不了了,再去找老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态度,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在这个过程中,同门之间往往会有很深的感情,所以当有好久不见的同门师兄弟从远处来,不论干什么,听到这个消息,肯定很激动。
今天我们有人可能不会这么觉得,如今经常有一个班的学生一年出去了还有不认识的,大学更是如此,上个课在教室,下了课各奔东西,有事儿群里通知,没事儿不用见面,感情自然是和古代不能比的。
当然,每个人学生时代都有特别能聊得来的同学,最后可能成为一辈子的挚友,如果有,对这句话可能更有体会。
说到体会,孔子的话,虽然微言大义,但都非常贴近生活,只要你能够有个好的方向理解,对生活中很多问题的解决其实很有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背后有一个共同的“人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就不会觉得枯燥。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读不出味道来,这句话就是空话,读出味道了,就会觉得还真是这么回事。

有点扯远了,我们把思绪拉回来,对于一个在学习上自觉的人,同门之间久别重逢,除了拉拉家常寒暄一下,肯定是要交流学习收获的,思想交流碰撞产生的快乐往往比“学而时习之”的快乐更进一步。
如果说“学而时习之”讲的是学习自觉的快乐,那么“有朋自远方来”则是思想交流碰撞的快乐,二者结合起来,传达的就是两种学习态度——自觉思考和与人交流,这两者的快乐指的是这两种态度下产生的快乐,什么快乐呢?求知的快乐,收获知识的快乐,得到智慧的快乐,茅塞顿开的快乐,打开格局的快乐,开阔眼界的快乐,醍醐灌顶的快乐。这种快乐的结果呢?就是让你成为一个有德的君子,也就是下一句。

这两句话讲完,我们就基本能明白,朱熹为什么评价其为入道之门了,以乐入道,入道之门,在于学习,学习之乐,在于所得,因得而德,而为君子。
因而可以想见,孔子的弟子们将这三句话放在论语的最开始,或许是为了让读者明白,要以何入门——是兴趣,是方法,是态度,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