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鸿沟
知识鸿沟(Knowledge Gap)理论是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研究小组菲利普·蒂奇纳(Phillip Tichenor) 、多诺霍(G. Donohue)和奥里恩(C. Olien)在1970年发表的《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一文中提出了'知识沟假设(knowledge-gap hypothesis)',从1979年开始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验社会的理论假设。
五个因素是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
1、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大的阅读量,这有助于他们对公共事务或科学知识的获取。
2、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
从先前的大众传媒和正规教育渠道得来的知识越多,这些见多识广的人,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越快。
3、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
"教育通常意味着日常行动圈子较大,参与更多的社会团体,人际交往更多,由此扩大了与他人讨论公共事务话题的机会。"社交活动越活跃,交往的范围越广,获得知识信息就越快、越多。
4、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面的差异
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和记忆,可能是态度与受教育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大众媒介的研究始终发现,人们往往以符号(既有信仰又有价值观)的方式解释记忆信息。也就是说,个人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大众传媒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就越高。
5、发布信息的大众媒介系统性质上的差异
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介,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这与广告不同,科学知识、公共事务和新闻一般重复较少,而重复有利于社会地位低的人群对话题的学习与熟悉。"知沟理论"认为,在操作上,"知沟"假设至少可以用以下两种方式表达:
第一,经过一段时间,文化程度高的人,对媒介大量报道的话题知识的获取速度,比文化程度低的人快。
第二,在特定的时间里,经媒介大量报道的话题知识获取与教育程度的相关性,比未经大量报道的话题高。
"知沟理论"认为,当上述五大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起作用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都处在有利的地位,这是造成"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知沟"也就尤为明显。因此,当大众媒介媒介流量继续增加时,传播技能、知识储备、社会交往、态度性选择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知沟"也随之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