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狼性、自私, 和dating中的低幸福感

美国最近的疫情妖魔化依然稳坐世界第一把交椅。某个大领导想要保住自己皇位的国策怕是让很多国家和人民瞠目结舌。
为选票置全民安危于不顾。自私吗?可是美国向来都是如此自私,只不过这场疫情放大了这个社会的本色。
发动海湾战争抢石油; 作为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美国向来拒绝加入任何世界环保组织和公约;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在海运空运偷偷拦截中国寄往各个国家的口罩……简直是哭笑不得。
每个移民国家的人口、语言、文化,奠定了每个国家的精神根基。有一次和朋友聊到就树林这一个英文单词,英国叫forest(森林),美语称作woods (杂乱的树林),而在澳洲被叫做bush(乱葬岗野林子)。其实从规划和管理程度上来讲,本质上可能都指代的同一片自然环境,可是辞藻之间的民族特性活灵活现。经常和朋友开玩笑说澳大利亚野蛮粗暴、犯罪率高,和最初来到这片大岛上的开拓者是些被流放罪犯有很大关系。而美国的根基是掠夺,抢走印第安人的食物和土地,再以”感恩节”冠冕堂皇地纪念他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所构想的如《礼运大同篇》里一个民族理想中的世界图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美国这样的资本家构成的精英社会,说起来都是道貌岸然,仔细一深探究竟,呵呵,不存在的。
青少年的时候听美国华人讲,美国人的特性好比是桃子,外表光泽鲜美可人,咬下去美味多汁,可是内在是无比坚硬的内核,肉核清晰,不容侵犯。
在美国被搭讪很容易,人与人之间的桥梁,经常是从一句简单而主动的问候或玩笑搭起。可是真正到了dating和经营一段relationship的时候,我和我身边的人往往感到幸福感很低。从小在美国长大的人,被彻底贯彻了American first美国是世界霸主的思维,这种自大和自私落实到个人身上,成为了I am the first。对对方的爱不如说是为了完整自己,现实里更多的交往模式,都是trying to take the best advantage out of others (从别人身上获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西方社会离婚率向来居高不下,但这并没有阻挡白女们对于结婚的热情。美国比较传统的做法,是由女方家庭来承办婚礼费用,和美国很多州的法律实行“共同财产”法律保护也有关系,既美国的“结婚、离婚法”有三个特点:一是最大程度保护儿童利益,二是财产分割的天平较倾斜向女性(尤其是已有孩子),三是有点惩罚最先出轨搞婚外情的一方。所以在白女普遍社会势力与财富收入都不如男性的情况下,白女结婚通常乐到屁颠屁颠,因为结了就是赚到。
Dating里尤为自私的一群人尤其体现在所谓的得了“yellow fever”特别迷恋亚洲女生的白人男性身上。这些人通常在白人社会里找不到存在感,因为白女在他们身上无法获得相应的价值和优待。于是这些人选择把相亲市场投放到忠诚、单纯、敦厚的亚裔女性市场。不信你若是问他们为什么不date白人,模板答案通常是: those girls always seem so privileged(自我感觉享有特权的).
去年有个ex,每次date我们出去吃饭,他都会点一两杯鸡尾酒,而我只是特殊活动场合的social drinker, 只是晚餐一般不会点酒。但是到了结账的时候,他仍然会毫无礼让地让我AA平分他的那一份。我对钱首先不太敏感,哪怕我两只是朋友,我也不喜欢在感情里斤斤计较。同时,在一段关系里,人很容易变得盲目,对这些事情也便多了几分容忍。可是我慢慢发现,每次一默许和忍让对变成了对自己幸福感的掠夺。对方可以越来越毫无顾忌地任用你的好。为避免这样的温水煮青蛙所以加以防备,我只能特别留心随时保护自己的边界,做好准备有艺术地say no。(不过也成为了前任,分得好,Anyways)
前段时间和一个耶鲁哥dating聊天,他是个实足的左派。他提到非常尊敬和崇拜对sex持有非常 liberal(自由主义)态度的女性。我想了一下觉得这言论非常tricky,涉世未深的女性很可能就尊崇了这样的价值观选择上钩,没有意识到可能对方只是为自己想要hook up而正名。这种情况里,是否需要取悦社会价值观和他人审美,最终还是得回到自己,叩问自己想的要什么并做出只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
Gentleman也有,但是几率太低。有次和亚裔女性朋友聊天,她说自从不date美国人之后,和欧洲人在一起,整个人的幸福感爆棚到前所未有的指标,突然又对恋爱又有了主观能动性。
美国这个社会和经济的核心,非常competitive。可是这种竞争力的比拼从来不是你成绩最优秀、写代码最扎实,上班最勤奋 ——这些指标充其量只能说明你是个nerd,或许是很好的根基或锦上添花。这是一个外向者适存的社会,任何事情甚至是找关系都有成章的书面原理和规则:你得会有让别人开心的能力,当机会突然来临的时候,有能力和任何人make a conversation to network。
这样的社会规则,对内向者和国内长大、言行举止温润如玉的华人们其实非常不利。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压榨,榨取劳工的剩余价值,“大同小康”的普世东方思想在这里通常走投无路。正如在公司里,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很少会被升职,然而走在最前面的那个人可能什么都没做,但无法阻挡他的确是全组最popular的那一个。
我很喜欢的Jordan Peterson教授在他的多个讲座里都有提到,在这个社会里,你不能轻易对任何事情agreeable,你不能得nice 病。在大企业里,尤其要stand up for yourself保护自己的权益。有一年,我误入了一个留学毕业生和新移民非常多的公司,生存在那一个中国脸多的组,特别容易被peer pressure(平级压力),不被迫跟着一起加班和nice反而成了我的不是。那一年我工作得又累又不开心。我经过努力之后仍然发现拯救不了大众思想和体制,后来撤退了。
直到如今,我最烦的一句话就是老板跟我说: “Take a quick look at something…”. 说quick从来就quick不了,任务量本身就在那里还随时可能look的途中遭遇障碍和节外生枝发现bug,可是你的timeframe还被限定了---- 要quick。最后只能被残酷的时间线逼到工作时间无法掌控,扑墙呕血。这本质还是通过提升效率进行劳工压榨。


在这个狼性国家生存,沟通、协商、辩护要比数理化重要太多。毕竟处理数理化有机器,还有nerd们。我从未见过任何一个国家像美国这样重视negotiation, advocation 和presentation。人际沟通和交流都是学校和生活里非常重要的课程:你要礼貌、要客套,但是要有逻辑,要随时做好吵架的准备。但是言语上一爆粗、爆脾气、情绪崩溃你就输了,这在西方的定义里是uncivilized(文明未实现)。
Everything is negotiable. Literally everything.
比如我总喜欢去当地农贸市场买植物,有次看到非常喜欢的一盆绿植,可是价格昂贵。于是我找到老板为他可否可以帮我打折。老板给了我一个让步的机会,问我:打折理由是什么?我说:我很喜欢,可是它超过了我的预算,贵了些。老板义正言辞地回答:对不起,不可以。
回家后我反省了很久,认为是自己的失误导致没有抓住让步的机会。于是第二次逛另外一个小农花卉市场,换了个策略advocate。老板竟然依然问我:为什么想要打折?这个时候我拿出了手机的图片,说网上的售价都要便宜一些,我想要去实体连锁店去买可是刚好售罄了,如果你可以做price match就太好了,we hope and we would love to support small businesses like yours. 老板听了很高心,8折甩卖,两家欢喜。
有一个词语叫Elevator Pitch (电梯行销), 意思说生活中你随时可以在电梯这样的地方遇见大佬和你未来的商业伙伴,然而你打动他的时间只有电梯上上下下短短的一分半。你是否可以利用好这个看似只是擦肩而过的契机,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把握好这一场critical conversation (关键性谈话)?这是商学院教给我的,不论是投资、买花买菜还是date,每一场谈话都可能是 critical conversation. 你得随时准备好清晰的逻辑和说辞,以面对任何一场出其不意的pitch。
相反,听很多在美的中国老前辈讲话,发现他们说话喜欢rambling(漫游),就是说了半天让对方抓不住重点,不知道每个话题的bullet points议题和举例支撑的重点是什么。这是中国式说话的特点,喜欢含蓄隐喻、娓娓道来,这点在美国特别不好用。
Jordan Peterson教授做女性职场咨询和培训很多年,他反复在他的讲座和书籍《12 Rules for Life》里强调:
Don’t be taken advantage of anything!
Be specific, and ask for it!
Put yourself forward, and have a reason for it.
Make a plan, and articulate for a negotiation plan.
简而言之,这其实就是这狼性社会的生存法则:Say no, speak up, and ask for it.
这些年的摸爬滚打,我这个内向者不断push自己慢慢学着当着水蜜桃,有讨喜的粉嫩表皮,仙桃的芬芳,但随时提醒别人:可别忘了有我的硬核。
Say no: 无论是工作还是date,你得知道有很多人会不断挑战和push你的边界,试探你是否可以成为可以利用的老黄牛。
Speak up: 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并学会争取和表达。
Ask for it: 当自己想要的没有信手拈来的时候,去抢,并找到适存的理由,为此举赋予正义冠于美名,正如感恩节的由来。
我想我的天性也不喜欢当狼,但是我只能训练自己完成身份和思维的切换。下班了一个人当自己是小公主,有精力的话还可以在relationship里找些乐子。
疲惫的总不是身体,是内心。你觉得累?可以从核心资本机构搬走,选择待在学院里平心静气搞学术,去宁静的马萨诸塞州瓦尔登湖边内观,去广袤中西部和小城市靠工薪住豪宅上还毗邻最好的学区。同样是一个国家,地域的文化和观念差别,往往也不小。
连Baz Luhrmann都说:
Live in New York once, but leave before it makes you hard; Live in Northern California once, but leave before it makes you soft.
大学里我曾选了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做为minor,可是后来我发现这样的建树,或许纵观生态进化和历史长河,有长远价值 ,却无法让我目前站在核心体系里,拥有实现变革的一席之地。 用我家装修工经常喜欢用来喷我这个外行的话来说: 不知道当时想什么呢?
我没有放弃,即使决定暂时做了和sustainable关系不大的事情。
我也坚信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在这样狼性体系成长起来的美国人,有很大的ambition,却没有足够的empathy和compassion,唯我独尊,缺乏对他人和弱者的怜悯。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本质是掠夺全世界的优势资源,然后生产出漫威电影扮演救世主 —— 你想看着这些人统治世界?如果不想,如果对现状的不满意,在网上当键盘侠和trolling也只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你只有生存在这个体系里,做有理想有抱负有正义感的那一批人,拒绝因为个人蝇头小利做资本主义恶势力的帮凶,不接受资本家式的利益吞噬和剩余价值压榨,才有机会、本钱和力量去变革它。
生而为赢,或生而避世,choose a life as good as dead, 或去往一条少有人走的路,都是每个人生活的际遇和选择。
而与我们而言,一路的披荆斩棘,都是生活每一个妙不可言的等待,等待那一种未来。

狼美系列文章的超链接
© 本文版权归 Chandeli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