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这是个病,得治!
前段时间看到一段视频,北京一个快递小哥不小心刮了一辆私家车,被车主连番辱骂并被车主连甩6个耳光

无独有偶,早先武汉也发生了一起强势群体羞辱弱势群体的事件,姓陶的女清洁工被一对看似情侣的男女推搡并毁坏笤帚簸箕
面对类似事件,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众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谴责施暴者。强调修养、品德、教养,进而开始谴责公开表达优越感的人群,谴责太把自己当回事的人群
其实在燃心看来这只是表象,作为一个专业的心理健康从业机构,燃心看到的问题更沉重——
用错误的方式表达所谓的优越感不仅是个人的素养欠缺,也是心理病态的外在表现。有理由相信欺弱怕硬、倚老卖老、贬低他人等各种行为都是埋藏在潜意识中的自卑作祟。
这种人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不管是网络还是现实生活,他们表现出来的言行已经不是单纯的个人观点,而是刻意自抬身价的恶意攻击,他们需要的不是讨论和交流,而是寻求关注、渴望认可,这是一种心理缺失的症状表现,包括某些对弱势群体的欺压行为,更是个人病态心理状态下焦虑不安的症状发作行为。
在当代社会,我们受到法律的限制,受到公序良俗的道德准则约束,对自己的行为有着大众是非观的判断。心理学层面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是人类共有的情感,通过对弱势群体的霸凌显示自己的强大、通过否定别人抬高自己身价、通过践踏别人的尊严满足填补自己缺失的尊重……这已经不是把自己太当回事的自私自利可以解释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类人是病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换个思维方式来观察,这类人也是很可怜的,他们是病人,但是却没有得到病人应有的关注
这里我并没有讽刺,而是真真正正的专业剖析
面对校园霸凌,专家们会呼吁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但是面对成人世界里类似的事情我们表现的太过苛刻,我们对路怒、欺凌、贬低等行为人群直接用道德尺度解读,这难道不也是一种俯视心理吗?
他们需要的是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而不是道德制高点上的指责;他需要的是与过去和解,而不仅是自我行为的认知。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某种意义上,因为自卑而犯错的人群就是可怜的病人。仔细想想,如果我们也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与网络暴力有什么区别,难道这就不是在表现我们的优越感?
今天燃心要站出来呼吁所有的心理咨询师甚至整个社会关注这类自卑群体的心理健康。
看这篇文章的朋友可以自己做个简单的测试,如果自己易怒、情绪需要努力克制、面对家庭成员或朋友缺乏耐心、面对弱势群体有下意识的优越感,大概率就是潜意识的自卑感作祟,仅仅通过道德标准压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因为社会需求对本我的压抑是引发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平均每11个人中就有1个抑郁症患者,全国超过9000万抑郁症患者,这中间可能就有你和我。面对时常折磨自己神经的负面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果断加入燃心互助营,远离抑郁症,努力造就一个完整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