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 一起过伏天
疫情以来,天南海北的战友们都是以这种方式传递着信息,收到的人也是这样回一个,相互传递着对对方的祝福和汇报着自己的平安。
嗯,等等,最后一句说啥来着——“今天是头伏,记得吃饺子。”
我一激灵起身,赶紧查日历。呵呵,凉席上留下一个人形汗迹,天太热了,伏天真的来了。
百姓常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一年内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

2020年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具体如下:
初伏:公历2020年7月16日(农历五月廿六)--2020年7月25日(农历六月初五)
中伏:公历2020年7月26日(农历六月初六)--2020年8月14日(农历六月廿五)
末伏:公历2020年8月15日(农历六月廿六)--2020年8月24日(农历七月初六)
夏天来了,我们该怎样度过呢?我忍不住要跟大家唠叨几句;
忌心神不宁
夏季时,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此时要调适心情,以防情绪剧烈波动后,引发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古人认为,夏季应该特别重视对心脏的调养。天气变热,体内血液流速加快,心脏的负荷也相应变大,因此要注意养心。
忌睡觉贪凉
入伏后,气温升高,雨量增多,但有的地方早晚仍会较凉,尤其是降雨后气温下降更明显,因此要注意适时添加衣服,晚上睡觉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因着凉受风而感冒。此外,中午午睡半小时,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忌快速大量饮水
由于气温高,出汗多,身体缺水速度也会加快,很多人习惯大口大口地喝水。如果喝水太快,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在肠内被吸收,使血液变稀、血量增加,有心脏不适的人群容易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无论何时,喝水都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每次只喝100~150毫升,身体吸收得更好;喝水不能贪凉,温水对身体比较合适,当然,喝富氢水对身体最好。
忌冷风猛吹——(尤其是颈椎)
夏天有些人喜欢在空调房里工作或休息,但是如果空调对着颈椎吹,周围的软组织容易产生病变,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后果。加之坐得太久还会造成颈部运动失调,从而使颈椎病的症状加重。室内空调温度不要低于26摄氏度;肩背部不要直对着空调;如果空调温度不能自行调节,可以在肩上搭个披肩,晚上给肩膀做个热敷。
忌密闭养菌
春夏交替之际是过敏高发的季节,各种细菌、病毒伺机而动。许多人认为过敏来自户外,事实上在室内也有很多过敏原。最为常见的就是:厨房里的霉菌、卧室里的尘螨以及阳台上的花粉等等。夏天应适当开窗通风,并增加清洁的次数,至少两三天打扫一次;使用空气净化器,净化室内空气,清除过敏原,这是一种更加便捷、有效的方式。
忌烈日暴晒——尤其是眼睛
在烈日下,眼睛是最脆弱的器官。眼睛喜凉怕热,不注意防晒,很容易提前老化,并引发各类眼疾。如果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外出,最好戴上太阳镜、帽子或打遮阳伞。太阳镜颜色以茶色、淡绿色防紫外线效果最佳;可以多吃点养眼的食物,比如枸杞、山药、胡萝卜、蓝莓等;夏天细菌繁殖快,避免用手揉眼睛。
忌贪食生冷
虽然天气炎热,一些生冷食物能起到消暑降温的作用,但如果食用过量,则可能引起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不适。所以,食用生冷食物要适可而止。夏天是肠道疾病的高发期,细菌、病毒、不洁食物等都是引发胃肠疾病的原因。例如未经彻底煮熟的虾、蟹等海鲜,还有人们喜欢吃的凉菜、水果如果没洗干净也会引起急性肠胃炎。再加上高温环境下,食物储存不当会迅速变质,如不慎食用,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少吃太凉的东西,如冰镇饮料,尤其早晨起床时和晚上临睡前;天热虽然会出现胃口不佳,但千万别“不想吃”就不吃,或者突然“想吃”就去吃,空腹或饮食不规律都会损伤胃黏膜;吃凉拌食物时,不妨加点姜,可以暖胃、杀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