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店 | 把画廊开进社区,静待艺术的无限可能
说到社区生活,
我们首先会想到小区里供人游戏娱乐的公共设施,
附近可口的美食、精致的小店,
这些配套设施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将艺术和文化内容引入社区,对于社区居民而言,这是一个近距离了解当代艺术的机会。而要做到这一点,仅仅靠社区里举办的各种水品参差不齐的画展是不够的。艺术不能简单地评判高低之分,但是一个稳定而系统的艺术影响来源,对于社区而言显然更加重要。




其实,已经有不少人参与到社区艺术的建设当中。这些力量可能来自一个群体,一个组织,我们也看到更多艺术进入社区。现在,也有人选择在社区开一家画廊。位于成都武侯区丽都路的寅识画廊,就是一家根植于社区的画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艺术展览、文化活动,使社区和城市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1314:寅识画廊的定位是一家什么样的画廊,希望别人提到这家画廊,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周雪菲:我们是一间社区画廊,用咖啡与茶等饮品陪伴这里的社区朋友们,同时通过不定期的展览,丰富这里的社区文化、增强艺术氛围。我们希望大家一想到“寅识”,第一反应是,这里是一个“宝藏店”,艺术是亲民的,也是日常的,正如我们的slogan“艺术是口袋里的一颗糖”,我们希望每一个来这里的客人能感受到我们带给他们的温暖与亲切。寅识的地理位置较为僻静,但正所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对于一间店位置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你来或不来的唯一理由。


1314:为什么会想要开一家画廊,对于画廊的期望是什么? 周雪菲:寅识的创办,有部分原因来自我们自己做的刊物《寅时》,这是一本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杂志,其中还包含了民间艺术、非遗文化以及一些摄影艺术与藏品介绍等。我们基于这本刊物,让艺术从线上走到了线下,希望结合资源,让更多人与艺术面对面,也试图让大家感受到也许看一场展,就如同出门喝一杯咖啡,无需提前预约,随性随心就好。
对画廊的期望,当然是希望它越来越被更多人认识、接纳、喜欢。我们的展览类别从知名摄影师到家庭摄影,从传统艺术到西方版画,接下来还会与学生合作,内容越丰富,我们就越想表达,艺术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艺术家、或者对艺术有兴趣、追求的爱好者来到我们这里,无论是办展还是聊天分享,我们都很期待与欢迎。
1314:目前展览的频次是什么样的,展览的类型大致是什么? 周雪菲:展览的频次,现在受疫情影响,今年可能会降低数量,从5月份开始,我们已经做了2场展了,7月下旬会开始第三场展。基本上会以2-3个月为一次更新。展览类型我们给到的答案是“无限可能”。


1314:通过寅识,想要传达的艺术影响力是什么样的? 周雪菲:艺术是口袋里的一颗糖,这是我们的slogan,我们希望大家对艺术的理解是,它是轻松的,是亲切的。国外有很多社区画廊,或是走到一条不起眼的街上,会发现艺术空间到处都是。我们也希望能做出这样的影响力,让大家来到寅识是有所收获的,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
1314:作为一家选址在社区内的画廊,是否与顾客之间会有一些更加特别和亲切的互动? 周雪菲:在寅识,顾客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顺便欣赏一个展览。同时我们也会跟周围的店铺共同合作,将我们所处的这条街打造的更美、更有魅力。这条街很有意思的是,街对面种满了皂角树,葱葱绿绿的,很美。希望在这种自然的原生环境里,让来到店里的客人更享受生活,享受时光。同时我们也接受这里的顾客在我们这里举办活动、分享会,也会与他们探讨他们眼里的艺术是什么样的,我们希望大家都是以朋友的身份去交流,而不是顾客与店员的关系。


1314:寅识画廊的空间设计也获得了很多顾客的喜欢,能否简单谈一下画廊空间的设计? 周雪菲:门是人们进入空间时的“第一印象”,这个第一印象包含了人所有的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和感受。在视觉上,这个拥有着不同寻常入口的空间其实在外立面就已经暗藏许多玄机:让大面积玻璃幕墙和大片白色墙面的视角留给眼睛,将门藏在侧面--正东朝向,当人们从外向内看,艺术空间呈现出更为开放、更为包容的姿态等待着大家。设计师在这次设计中,采用了比较日式的“找平方法”,即在搭建结构之前,地面和墙面先由木工用木板进行一次找平,这样既能够保证墙面和地面保持垂直,还能在日后安装地板时,将墙面与地面之间预留缝隙,地板就可以完美的与墙面接合。
这样的方法看起来费劲,但是呈现出来的效果却很极致:当能够达到墙面与地板绝对垂直,那么踢脚线就不复存在了,整个空间的视觉一致性也将大大提高。当客人走进画廊,踩在垫高后的木板上所传来的声音,也更有一种“走在画廊里”的亲切感。
天花板的设计不同于之前大流行的“工业风”,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层次分明的木板,木板90度侧面是黑色镜面的铝塑板,从传统工艺上说,这两种材料的拼合通常都是直接贴合,90度的接面会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
为了美观和整齐,这一次的设计工艺对木工师傅的技术要求很高,将木板和铝塑板之间间隔了1mm,自然形成的缝隙与木板层层叠叠的排列,让顶部也成为参观者视觉构图的一部分。
柯布西耶说:“建筑是光线下形状正确、绝妙、又神奇的游戏。”设计师在做外墙设计时,尝试让光倾斜着从外部进入内部空间,令原本暗淡的室内因为这些光线的有趣组合,让艺术也变得生动起来。


1314:店内除了画作还有一些精致的设计品和书籍,目前这些选品的标准是什么,主要是哪些产品? 周雪菲:我们对产品的选择上,书籍方面涵盖的类型比较丰富,有小说,有漫画,有艺术摄影,有艺术家的作品籍,还有一些世界名著等。这些书籍都不售卖,只要是在店的客人喜欢,他们可以自取在店内阅读。我们希望书籍能陪伴他们在店里的时光,或者是帮助他们打消一个人独处的尴尬。
店内也会跟一些设计师合作售卖她们的产品,也会售卖一些我们自己从海外人肉背回来的器皿,之后也考虑一些艺术衍生品的售卖。就希望让每一个来寅识的客人都不虚此行就好了。
1314:对寅识接下来的发展有何规划? 周雪菲:受疫情的影响,今年各个行业都发展的很困难,但是我们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真诚打动每一个进店的客人,让他们看到我们的美好与正能量。不需要与客人分享我们有多不容易,而是让大家看到我们的努力就好了。下半年希望能承办更多内容丰富的展览,希望来一些超乎想象的合作对象找到我们吧,哈哈。
周雪菲 寅识画廊主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