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个外物掌控着还是一个自我掌控者?了解外物掌控者的世界观,更有助于你了解自己和理解别人



两种和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相处的风格
治愈型幻想和角色型自我以及创造这一切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但总的来说,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的孩子应对情感剥夺的方式有两种,要么内化他们的问题,要么外化问题。 那些作为自我掌控者的孩子相信改变取决于他们自己,外物掌控者则期望别人来为他们解决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孩子可能会同时具有这两种想法,但大多数的孩子在争取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主要采取其中一种应对方式。 你采用哪种方式与其说是一种选择,不如说是由你的个性和体质决定的。归根到底,我们都是为了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 随着人们不断地成长,他们可能会经历很多事情,让自我掌控或外物掌控的特点得到加强,这同时也是人的天性使然。
然而,理想的状态是使这两种方式得到平衡:自我掌控者学会寻求他人的帮助,外物掌控者则试着学会掌控自己。
# 自我掌控者
自我掌控者通常精神很活跃,很爱学习。他们会通过自我反思以及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来从内部解决问题。 他们很敏感,常常试图理解事情的起因及影响。因为他们把生命当作提升自我的机会,所以他们很乐意去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更加努力,来让事情变得更好,他们会本能地承担起独自解决问题的责任。 他们焦虑的主要来源是当他们冒犯了别人,害怕被人说成骗子时产生的负罪感。他们与人的关系恶化的原因是他们过于自我牺牲,而后又因自己替别人做了那么多而感到怨恨不已。

# 外物掌控者
外物掌控者常常不经思考就采取行动。他们总是消极应对并且做事冲动。他们往往不会进行自我反思,常将责任归咎于其他人和环境,而不是归咎于自己的行为。 他们把生活当作一个尝试和错误的过程,但很少从错误中吸取经验,以期在未来做得更好。他们坚定地相信,外界需要适当地改变来让他们开心,他们还相信,要是其他人给他们想要的一切,他们的问题将得到解决。 他们的应对方式常常是如此自我挫败和具有破坏性,使得其他人不得不想办法来修复他们的冲动行为所造成的伤害。 外物掌控者觉得有能力的人理应帮助自己,他们往往认为生活很不公平,因为好的东西总是被其他人得到。 对于自我形象,他们要么缺乏自信,要么具有夸张的优越感。他们依赖于外部的安慰,这使他们容易受到药物滥用、不良关系等的影响。 他们焦虑的主要来源是,他们可能会与那些给他们带来安全感的外部事物断开联系。他们与人的关系的最大问题包括容易被冲动的人所吸引,过于依赖别人的支持以及他人带来的安定感。


了解外物掌控者的世界观
我们很难知道哪一种应对方式更糟糕。 自我掌控者肯定会遭受更多挫折,但他们习惯责备自己的做法使得别人愿意帮助他们。 相反,外物掌控者的行为常常激怒他人,所以,当他们需要帮助时,其他人通常会避而远之。 然而,外物掌控者通常会一直演下去,直到有人愿意帮助他们。自我掌控者则可能默默忍受,即使内心很沮丧,他们也不会表露出来。人们没有帮助自我掌控者,是因为人们以为他们不需要帮助。
外化会阻碍人们的心理发展,因此常导致情感不成熟。另一方面,内化则通过自我反思来促进心理发展。我们主要讨论一下外化的各个方面。

(1)外物掌控者会创造一个自我挫败的恶性循环 外化常常招致他人的惩罚和排斥。 和举止得体的自我掌控者相反,外物掌控者常常表现出他们的焦虑、疼痛、抑郁。他们常做冲动的事情来逃避自己面临的问题。虽然这么做可能会帮助他们暂时舒服些,但也导致了更多的问题。
当外物掌控者不得不面对自己冲动的后果时,他们容易感受到强烈而短暂的耻辱感和失败感。 然而,他们通常会想办法扼杀尚处在萌芽状态的耻辱感,而不是反思自己是否需要做出改变。这会使他们更加挫败,进而更加冲动行事,接着他们就进入了这样一种恶性循环。
结果是,外物掌控者常会突然感到自己没什么价值、很糟糕。为了避免完全的自我仇恨,他们通过责备别人和找借口来摆脱自己的耻辱。 但这个策略并没有帮他们赢得多少别人的同情(跟他们同类的人除外),所以他们往往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情感上的支持。

(2)外物掌控者在外界寻求解决方案
因为外物掌控者无法忍受压力,所以他们无法成长或者从错误中学习。 他们觉得他们的问题需要由其他人来解决,他们期待别人来让他们舒服些,有时他们会因为没得到别人及时的帮助而愤恨,并以此给人暗示。 大多数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的应对方式都是外化的。因为外物掌控者总是依靠外在世界来取悦自己,所以他们没有培养出更好的自制力。
他们易受情绪的控制,要么否认自身问题的严重性,要么责怪其他人。外物掌控者认为现实应该符合他们的愿望,而更成熟的人则会面对现实,适应它。

(3)外物掌控者的严重程度不一
外物掌控者的严重程度不一,其中最极端的情况是掠夺成性、反社会,他们会把别人当作可以利用的工具而不顾别人的权利或感情。 较温和或较安静的外物掌控者看起来可能像自我掌控者,因为他们不会与人抗衡,但从他们认为别人应当改变的看法中依然可以确定他们的属性。不过,随着性格温和的外物掌控者渐渐长大,他们也能够学会自我反思。 这里有一个性格温和的外物掌控者的例子,他来接受治疗的原因是他常常情绪失控,冲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大叫。他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如果犯了错误,他就会挨揍,受到羞辱,所以他常常有外化的倾向。然而,因为真心想让家里的一切变好,于是他努力工作,并接受了他的妻子和孩子们,理解他们都是有自己的风格、情绪敏感的人,不应该去压制他们。 轻度外物掌控者表现形式多样。如前所述,表面上他们看起来似乎很像自我掌控者。要区别这一点,关键看他们是否会因为自己过得不快乐而责备他人。

(4)有虐待倾向的兄弟姐妹可能是外物掌控者
我的许多客户都和失控的外化的兄弟姐妹一起生活过。 这些客户都面临同样的情况: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年幼的,那些具有掠夺性的、被宠溺的兄弟姐妹都会使他们的童年生活过得很痛苦,而他们的父母却从不干预。 在某些情况下,我的客户还可能遭到兄弟姐妹的性虐待,我的客户要么干脆不告诉父母,因为他们觉得父母不会相信他们,要么告诉父母后,父母反而为他们的兄弟姐妹辩护。 外化的兄弟姐妹也可能对你实施情感虐待,用他们的烦恼和发脾气来“统治”整个家。 外物掌控者也常无故地指责别人虐待他们,并且假装自己是委屈的受害者,需要得到特别的关心。
有一位女性的弟弟是一个外物掌控者,当他指控姐姐在童年时期对他进行性虐待时,她感到非常震惊。他还小的时候,因为他们的父母都忙于照顾常年生病的外祖母,无暇顾及他们,所以她牺牲了很多时间来照顾他。她弟弟的毫无根据的指控,与他无法管理自己的生活却将之归于外部原因的行为模式很符合。即使我的客户发誓什么都没有发生,但他们的父母还是立即站在了她弟弟这一边。她的父母和兄弟的做法就像早就排练好了一样,这让她难以接受。

(5)外物掌控者可能变得更内化
外在和内在只是人的两面。每个人都可以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两种风格,这取决于环境和他们在连续性上的变化。 话虽如此,那些寻求治疗或喜欢阅读自助方面书籍的人更可能具有一个内在的应对方式。他们总是试图尽自己所能来使生活更好。 相比之下,那些将自己的问题外化的人更有可能在外部压力下(如法院、婚姻的最后通牒、康复中心),开始接受心理治疗。许多成瘾康复中心倾向于让外部掌控者学会采取一种更为内化的应对方式,并对自己负责。 你甚至可以想象一群采取AA制的伙伴,他们这样做可以让外物掌控者开始为自己负责,变成自我掌控者。

(6) 在一定压力下自我掌控者可能会外化
自我掌控者在过度紧张或孤独的时候可能会采取外化的应对方式。 过于牺牲自我的自我掌控者有时会通过婚外情来减轻自己的不幸。他们经常对此感到巨大的羞耻和内疚,并且害怕东窗事发,但他们难以抵制这些诱惑,因为这可以让他们逃离缺乏感情和性的生活。 婚外情让他们再次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再次感到自己很特别,并让他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又可以和自己的另一半维持良好的关系。 大多数时候,他们会先尝试与他们的伴侣谈论他们的不快乐,因为他们本能地想要解决问题。但如果对方不听,或者断然拒绝这一提议,自我掌控者可能期望有人来拯救他们,这是典型的外物掌控者的处理方式。 这也许有助于解释许多中年危机的现象,曾经很负责的人到中年以后竟扭转了他们的价值观。在他们追求一种可以让自己得到回报的生活时,他们似乎突然拒绝了所有的义务和责任。 但想想典型的自我掌控者的特点,或许中年的这种变化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太突然;也许这是由多年的自我否定造成的,渐渐地,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过去总把别人的需求放在首位而忽视了自身的感受。


确定你处理问题的方式
这项测试可以帮助你确定你更倾向于自我掌控者还是外物掌控者。下面罗列的这些特点都有些极端,但这样可以凸显出两种类型的差别。
另外,人的某种性格如同光谱一样具有连续性,但大多数人还是会更加倾向于其中一端。
外物掌控者的特点
对生活的态度 ______活在当下,不考虑未来 ______思考外在的解决方案 ______期望别人来改善一切“其他人怎样可以让一切变好呢?” ______先行动后思考 ______低估困难
对问题的回应 ______对一切正在进行的事都会做出反应 ______把问题看作他人的错 ______埋怨所处的环境 ______让他人也陷入麻烦 ______否认或逃避现实
心理学类型 ______冲动而且以自我为中心 ______思想情感难以控制 ______容易生气 ______对内心世界不感兴趣 与人关系的特点 ______期望别人提供帮助 ______认为别人应该做出改变来改善境况 ______期望别人聆听自己,并且常常自言自语 ______要求别人不要“唠叨”
自我掌控者的特点
对生活的态度 ______担忧未来 ______从内心世界出发寻找解决方案 ______很体贴,很有同理心:“我怎样做才可以让事情变好?” ______常思考将来会发生什么 ______高估困难
对问题的回应 ______试图明白正在发生的事情 ______出问题会从自身找原因:“我做错过什么?” ______常常自我反思并且很负责 ______独立地把问题理清并试图解决它们 ______接受现实本身的样子并且愿意改变
心理学类型 ______三思后行 ______思想情感可以掌控 ______容易感到自己有罪 ______认为内心世界很迷人
与人关系的特点 ______首先考虑他人的需求 ______会考虑做出改变来改善境况 ______会就一个问题与人进行讨论 ______想要帮助别人理解问题的来源
如果测试结果表明你更像一个自我掌控者,你可能会因为试图在你与他人的关系中做太多的情感工作而感到疲惫。如果测试结果表明你更像一个外物掌控者,你可能会想让别人对你做出反馈。你也可能正在瓦解别人对你的信心。


平衡是关键
那些处事方式极端的人通常在生活中都有很严重的问题。
极端的外物掌控者可能会有很多身体症状,或者因为自己的行为陷入麻烦,且极端的自我掌控者容易有情绪症状,比如焦虑、沮丧。
如果你回顾前面测试的清单,会发现任何一个特点是因为利益还是因为责任,要视情况而定。例如,你会看到,自我掌控者可能具有自我挫败的倾向,比如不作为、不表态、避免求助。 相反,虽然外物掌控者的生活可能一团糟,但冲动的风格使他们更愿意采取行动,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 有时这种冲动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给我们力量。每种处事风格在适当的条件下都可能是有用的。 基本上,当人们被困在任一极端的应对方式中时,问题就会出现。 不过,总体上来说,外部掌控者更加不切实际,适应力较低。这是因为极端外物掌控者的不成熟的应对机制很难发挥作用,使得他们根本无法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同时这种应对机制也无法促进他们心理发展的成熟。

孩子对待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反应方式不同,但他们潜意识里都会形成治愈型幻想。 如果一个孩子的真实自我不被人接受,那么这个孩子也会采取扮演角色型自我的方式来在家庭中获得一席之地。此外,孩子在情感上形成了两种主要的应对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的方式:外化或内化。 外物掌控者认为他们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来自外部,而自我掌控者往往依靠自己解决问题。任一种处事风格在此刻都可能是有利的,但自我掌控者不大可能制造冲突或让他人为难。然而,自我掌控者遇到的困难更可能让自己痛苦。 下一次,我们将深入了解内化这一风格。你会看到童年的治愈型幻想如何让人陷入自我挫败的角色当中去,以及找回真实的自我如何能让人们再次感到自由。
点击阅读往期文章 不同孩子对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的养育会如何表现? 满月妈妈解惑,忧心肚子里的TA,快绷不住了? 奥斯卡超暖心动画短片,另类解释新生命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