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家长对着干,该怎么办?

案例分析
笑笑今年三岁半,温顺乖巧招人喜爱。
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妈妈发现笑笑有点儿反常,总是喜欢唱反调,与父母对着干。
吃饭的时候,妈妈说:“宝宝现在是吃饭时间,我们去吃饭好吗?”
笑笑一扭头说:“不!”
到了睡觉时间,妈妈哄着宝宝说:“明天我们还要上幼儿园,早点睡觉吧!”
笑笑又使劲摇头,大声说:“不!”
妈妈说,每天看动画片的时间不能超过两个小时,可她非得要天天盯着电视;
妈妈说要少吃糖果,巧克力之类的甜食,对牙齿不好,可一不让他吃,他就大哭大闹......
这样的事情,最近数不胜数。
对此妈妈感觉很奇怪,笑笑一直都很乖,为什么突然间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呢?总是喜欢与家长对着干呢?
相信很多年轻妈妈都有类似的体会,孩子到了两三岁的时候就开始和家长对着干,你说东,他说西,经常和父母顶嘴任性。父母疑虑,为什么原本乖巧的孩子变得如此任性?总是跟父母对着干,其实父母大可不必过度焦虑,因为这是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幼儿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宝宝两三岁时,由于自由活动能力大大增强,接触的事情大大增多,视野也变得开阔,故而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才会表现出越来越强的自主选择性,他们喜欢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说“不”,喜欢自我独立自主地完成一些事情。种种行为表现,其实是孩子认识到自我,独立性开始萌芽的发展表现。
心理学家把孩子在两到五岁之间集中出现的逆反行为称为禁果效应,也称为“亚当与夏娃效应”。
所谓禁果效应,指一些事情越被禁止,越能吸引他人的注意,使得更多人参与或关注,该名词来源于一个典故。
相传,古希腊一位叫潘多拉的姑娘从万神之神——宙斯处获得一个神秘的小匣子,宙斯严令禁止她 打开,但是这反而激发了潘多拉的冒险心理,正是受到急于探求盒子秘密的心理的影响,最终他打开了潘多拉盒子,于是灾祸由此飞出,充满人间。
其实,孩子与家长对着干,有些时候并不是一件坏事,专家曾对此做过一项实验。他将2~5岁的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反抗性较强,另一组反抗性较弱.。
结果发现,反抗性较强的一组中,80%的孩子长大后独立判断能力较强,而反抗性较弱的一组中,只有24%的孩子长大后能够自己行事,但是独立判断的事情的能力仍旧比较弱,经常会依赖他人,心理学家认为,爱唱反调、喜欢与家长对着干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也能够发展自我判断能力和独立做事的能力。
通常父母只要把握好以下几点,就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禁果效应。
01 理解尊重孩子
当孩子喜欢说“不”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责备孩子,而是应该蹲下来,以平等的姿态来征求孩子的意见,与孩子进行沟通。这个时候,父母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孩子也愿意听父母的话,就不会轻易和父母说反话了。
02 尝试改变孩子“作对”的环境
孩子会和父母作对,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为其创造了“作对”的环境。比如,关于孩子晚上睡觉前吃糖果的习惯,正是因为父母为孩子准备了糖果,孩子才会不停的去吃。如果父母尝试着改变环境,少为孩子买零食,孩子自然也不会和父母“作对”了。
03 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
过度的保护孩子也是导致孩子说“不”的原因。2~5岁的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让孩子想尝试各种事情,而父母的宠爱和庇护让孩子失去了很多独立探索世界的机会。所以,父母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满足其合理要求,让孩子在实践的同时积累经验,体会成功。
04 切忌娇惯、放纵孩子
孩子喜欢和父母说“不”,本来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如果听之任之就会让孩子养成任性、骄横的性格。因此,父母首先应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原因,抑制任性行为的发生。在沟通无效的情况下,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不合理的要求,再闹也不能满足。
写给父母的话
因此,父母不要认为孩子不听话就是不懂事,这只是他表现自我的方式之一,当孩子对你说不时千万不要着急,要知道这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期,父母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
END
代际超越家庭教育
代际超越家庭教育走进每一位家庭进行家访,深度调研父母和孩子,追根溯源,指导家庭教育方向。
给每位家庭成员全面综合的科学的测试。分析孩子的性格特点及天赋所在,解析孩子各项能力所处阶段,找到适合的沟通及培养方式。
提供每个家庭个性方案,用专业将一切化繁为简。
每个家庭都有一个专属的指导老师,确保随时沟通和方案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