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英语能力达到英语母语者的水平?
在我看来,就口语而言,达到英语母语者的水平至少需要经过三步,分别是:
①英式思维养成
②语境词句掌握
③语法结构淡化。
英式思维养成
还在纠结于he/she, his/her?那么想要达到native speaker的水准,there’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两个小词,却足以暴露出我们大脑根深蒂固的中式思维模式。很多人应该都有这种感觉:说英文时,不会直接从英文的角度思考阐述,而是首先将想说的话在心中用中文表达一遍,经大脑翻译成英文后再表述出来。
这不但从反应速度上掐断了我们成为native speaker的可能性,还让我们在native speaker根本不可能犯的错误上踩坑。比如对于英语母语者来说,区分他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由于中文里他她在读音上毫无区别,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因此,要想提高反应速度,降低翻译上的失误,必不可少的一步固然是培养自己的英式思维,但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打破十几二十年来养成的思维习惯,往往使得这一步成为native speaker进化过程中最漫长最艰难的一步。就中英文两者间的差异性而言,中文里形容人/物通常喜欢把修饰词放前,而英文却并非如此。
比如这句话:今天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和我说话了。我们看到这句话的第一反应会翻译成:A very beautiful girl talked with me today. 但在英语交谈中很常见的一种说法是:A girl who’s really beautiful talked with me today. 虽然单从翻译角度看差别不大,但第二种方式更符合英式思维的习惯。
这种思维习惯一方面可以通过大量的翻译练习来获得,在翻译过程中刻意将修饰部分放入从句中,最后达到可以无意识使用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则需要主动寻找纯英文环境,多用英文交流始终是最有效的思维习得手段。
语境词句掌握
当你好不容易刷出了托福雅思,信心满满步入海外校园准备大展拳脚时,却发现口语的世界如此令人懵逼:
当你和朋友见面的时候你听到“Here you go.”
当收营员给你找零和账单的时候你又听到“Here you go.”
当professor看着你的presentation点头微笑的时候你又双叒叕听到“Here you go.”

结合语境,我们能够判断,以上“here you go”的意思分别为“你在这里呀”、“给你”以及“干得好”。 英文中有很多词句,一旦脱离了真实语境,将无法准确判断其含义,除了上文提到的here you go,类似的还有come on, good for you等等。
想要真正掌握这些词句,第一步是保证自己能够根据不同情景判断出它们的真实含义,第二步则是学会在各类场景中使用自如。
在国外读书的小伙伴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真实的场景体验往往意味着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快的消化吸收、以及更深刻的记忆。没有出国打算的小伙伴也不要气馁,你们不但可以通过刷美剧听广播的方式来提高这些词汇的积累,甚至可以在学不下去的时候,暗搓搓地拿出沙雕网友们精心编纂的汉语四级考试模拟试题折磨一下在中国留学的歪果友人们:
领导:你这是什么意思?小明: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领导:那我就不好意思了。小明:是我不好意思。问——以上的“意思”分别是什么意思?
看着歪果友人逐渐扭曲的笑容,成为一个native speaker的信心仿佛又come back了。

语法结构淡化
修炼的第三阶段,在于淡化语法结构,即对于一些语法问题不要过于关注。真正的英语交流中,语法错误其实非常多,但这些错误并不影响你达到英语母语者的水平,因为真正的native speaker就是这么说的。
尤其对于美语来说,语法错误层出不穷,却逐渐演变为可接受、被广泛使用认可的口语表达方式,如果过于较真在语法问题上,则可能永远无法掌握地道的表达方法哦。
让我们以两个例子来说明。you know what是很多美国人的口头禅,单从语法角度看,这是完全不正确的,但它几乎可以应用于任何场景中,用于表示类似于“你知道吗”的意思。You know what? I’ve never liked physics, and I never will.这句话就可以翻译为:你知道吗,我从不喜欢物理,将来也不会喜欢。另一个例子是关于there is的用法。
根据语法,there is后面只能跟单数,而在美语的表达中,there is可以用来衔接无论单数还是复数的东西。这是因为在口语中,there’s比there are更易发音,所以there’s也就演变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表达方式了,比如来自《老友记》中的一个场景,有一次Phoebe的账户中莫名多了$500,她说的就是:there’s 500 extra dollars in my account.
以上三点看似不难,完全做到却并非易事,对于多数人来说,也许第一阶段的达成就需要几年甚至更久。至于发音的标准性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毕竟一个口音略重却表达流利的苏格兰小哥从来不会被认为是non-native speaker,而善于模仿BBC/VOA播音腔却半天表达不清一句话的我们也绝不可能被认为是英语母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