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私藏小众景点
查看话题 >在山谷深处的果酒实验室,喝杯杨梅鲜酒
过山殿的聚会如同一场爱丽丝漫游仙境,奇幻却又真诚
原载于 aquoibon 欢迎关注!

去过山殿之前我们对此地一无所知,只是同行的朋友说前同事在丽水山里开了酒庄,大家一起去住两天。匆匆扫了一眼简介,是一个做各种果酒的地方经营的三天两夜套餐。住宿的照片一张也无,山里土菜倒是看上去就不会错。
“果酒?“ 我心里嘀咕一声,对中式果酒我有两种印象,一种是旅游景点的果汁兑酒精,一种是江浙民间号称治拉肚子的杨梅烧酒,杨梅味淡米烧味重。西方果酒也好不了多少,度数低的像果汁,度数高的甜到发苦,只能用来做鸡尾酒。那过山殿又是哪一种呢?
在七月里一个湿润的雨天我们穿过青翠的竹林开到山谷最低处的过山殿,一路上尽是果实累累的桃树。山谷到底的红色小院就是“两三间”酒窖的聚会基地,而酒窖本身其实巧妙的和梯田台场融为一体,在山谷的一叠台地间拾级而上,需要仔细找找。

一直一脸严肃的老板此时表情舒展开来。进酒窖之前,老板带我们顺着酒窖边上的小径去喂他们养的云南香猪。这里喂猪及其奢侈,捡起来掉落一地的米香桃丢过去。老板和我们说,这两个月喂猪喂桃子,后面吃猕猴桃和葡萄,再后面是玉米,山里时令出什么蔬果吃什么。

猪都吃得这么好,我顿时对酒对期待值升了起来。这时候就听见老板说:“你们来的正是时候,今年第一批杨梅鲜酒昨天刚刚出缸装瓶。先带你们去酒窖转转”
酒窖两三间
酒窖的大门是漂亮的胡桃色木,两行红纸墨字对联,左边是“信因信果信科学”,右边是“靠山靠水靠技术“。我在心里点了点头,这个态度靠谱。


老板--不,这里大家都叫他过山殿疗养院院长,缓缓推开木门,所有人都倒吸一口气,然后又深呼吸一口,简直每个分子里都浸满酒气,果味,酵母的香气。
说是酒窖,其实它更像一个山谷果酒实验室。室内的下面这一层是自然发酵区,水果需要在这里发酵50到60天。
如果是酿高度数烈酒,还要再到室外回廊下的蒸馏器进行两次以上的蒸馏,最后再到室内进行陈化。

这个很酷的大家伙就是连壶式蒸馏器

酒窖的缙云石壁上贴着六条长匾,是二三间现在成熟的六条产品线。57度金,野合(野生覆盆子酒),春水 (葡萄白兰地),杨梅利口酒 (杨梅浸入白兰地),金盆露 (香雪黄酒),应季的时候还有杨梅、桃子、猕猴桃等时令鲜酒。

而我最钟意设计的是酒窖屋顶,四级台阶自然随着山势上升,屋顶上覆着50公分的厚土,种满花草瓜果(晚上烤鱼时院长就跑到屋顶拔了两根香茅),从高处看下来几乎找不到这个建筑物,因为和山谷梯田融为一体,所谓“借山还山“。不但美貌环保,而且极实用的帮助酒窖保持内部恒温。

夜晚屋顶的鸟巢灯亮起来,也是夏夜聚会之地
何为杨梅鲜酒?
到了小院,院长拿出一个胖肚子玻璃瓶,给我们每人倒了一杯杨梅酒兑上冰块。喝了第一口,所有人又齐齐很没有见识的“啊”了一声:首先是及其浓郁非常有冲击性的杨梅鲜味,然后又是很奇妙的发酵香气。院长露出了“就知道嘛”的不无得意的笑容。
这个鲜字实在是净得精华。虽然说百人百味,但是所有喝过的人都毫无异议:这是喝过杨梅味最为饱满鲜浓的杨梅酒。
我连忙问怎么做的,院长不动声色的说,“每年六月初的高地杨梅采摘下后立即挑选入缸,只添加极少冰糖,整缸自然发酵40-60天后出缸,不灭活酵母“
不灭活酵母我觉得特别有趣,让酒缩短了保质期,但是保留更多风味,成为一瓶一直活着一直在变化的酒。(可以搜索公众号“过山殿二三间”看他们正在卖什么酒)

整缸杨梅,除了少许冰糖什么都不放,是非常奢侈的酿酒方式
同行的包邮区朋友感慨:“这正是我们小时候的黑炭杨梅的味道啊“,立马打算明年收杨梅的季节再专门来这里吃一次。院长说,酿酒的杨梅绝对不能碰农药,而他们见过果园里的杨梅一收下来就整筐浸入药水驱虫,肯定不用。所以呢,他们用的是丽水当地高山野生杨梅。
我暗暗吃惊,现在杨梅这么金贵,于是包邮区有说法“你在江浙沪混得好不好,就看五六月有没有人送好杨梅给你“。还能有这么大量可供酿酒的野生杨梅?
院长解释说,过山殿周围的山里长着成片的“野生”果树,其实是以前村民当作「经济作物」种下去的。后来,年轻劳动力持续减少,果树的采摘和运输变得不划算,大面积被放弃。好在丽水有山泉沃土,五月的覆盆子,六月的黑炭杨梅,七月的米香桃,八月的西瓜,九月的猕猴桃,在自然环境下肆意疯长得更加鲜美。六月杨梅一熟,他们一天能收罗回来几千斤野杨梅。

后来我查看两三间的产品手册,对这一段深深点头:
我们认为评价一颗杨梅好坏的重点,并不是甜度或水分,而是鲜!这是我们吃过了几百上千棵杨梅树后的实践总结。而为了保存这种鲜味,最好的办法只有一个:藏入酒里。 采摘后的“野生”杨梅要以最快的速度挑除瑕疵然后倒满酒缸。 很多道友说我们的杨梅酒不一样:喝起来有大山里的味道。其实没啥秘方,就跟妈妈包的饺子最好吃一个道理:自己人用。过山殿. 二三间
在过山殿我们吃什么
喝过一轮,山里土菜开始一样样从小窗口递进客厅。二三间每个人都文能弹唱击鼓,武能耕地酿酒烧一手好菜。样样原料都来自山里,缺什么香料就到后院摘两颗。

我继续1001问:浙江好水好山的地方这么多,为什么院长单单会选中丽水的过山殿?院长一句带过:“六年前来过山殿喝酒,这个地方给我下药了。“ 当时过山殿一个四百年村落只住着一个女人,就是院长的合伙人怀玉姐,也是此刻照顾所有来客吃住的大管家。
这时怀玉姐才在厨房忙完,坐下来喝口酒吃口菜,问我们明天早上想吃什么。我们随意说了两个很大路货的菜,白粥啊番茄炒蛋之类的,怀玉姐沉吟了一下,十分有态度地和我们说,“所有来的客人,我都会想办法让大家每顿都吃上这里的特产,而且尽量每顿都吃的不重样。反正我肯定不会出酒店的标准套餐白粥咸菜”
我们赶紧表白,这里样样都好吃请随便安排,后来每天早餐,果然无论简繁都是山里特产:梅干菜肉饼,土猪肉粽,一海碗手擀面,野荠菜馄饨,现做现蒸的包菜老面包子,不论是挑食的城里小孩还是视碳水如天敌的女生都吃得不抬头。我才明白了为什么怀玉姐不接我们点的‘哪里都能吃到的菜单‘。这里的菜和这里的酒一样,好在于山里的材料,自己人现做现用。



过山殿最迷人的小客厅
怀玉姐的祖宅,一个红色小院里三间小屋,真正是过山殿每个客人最为流连往返之地。也是两三间的logo.

晨昏大家都聚会在小院落。院里一张长桌正对着山谷,陶罐里插着四时鲜花。一排多肉长在奇趣的陶瓦小罐里。后来我听说,这些瓦罐是从附近废弃的山村旧屋里“偷”出来,原住民怀玉姐的说法是:“物品长时间没人使用会产生怨气!我这是去救它们,是好事!”

下雨了就端着一杯酒进入客厅,大门正上方贴着“过山殿“几个字,我们想起来问到底是什么意思。院长解释说,这就是我们所在的这个四百年的村的原本的村名。我们都非常城里人少见多怪的感慨:这名字真是浑然天成的好听。

而“二三间”则是酒窖的名字。喝了几轮后,院长抑扬顿挫的念了一句:“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知我者,二三子”。“ 说辛弃疾这句词即是“两三间”的出处。我肯定很久没听见有人这么自然的念出一句词了,只听懂浊醪就是浊酒。《三国演义》开头那首著名的词就有“一壶浊酒喜相逢“。其实古代酿酒技术肯定不行,所谓浊酒什么的,就是没有过滤嘛。
两三间这个小客厅,被大家叫做“总统府“,基本是个清水房,顶上几盏雪白的日光灯。然而我每次进来,都觉得人和物都丰富得看不过来。
右边是餐厅,有个小窗口和厨房相通。我最喜欢从这个角度看过去,看新出了什么好菜。这张照片上掌勺两位是就算在炒菜还是能神奇的保持型格的过山殿摄影师大龙和大管家怀玉姐。

左边一半的地板上铺了张席子,大家都光脚上去,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个榻榻米一样的活动中心。墙上挂着一块《两三间》的字。席子边上一桌一椅一几一个小书架,两张小沙发,随时都有人从厨房跑进来歪在沙发上弹一首吉他,然后又有人拿起手鼓应和。

中间一排大酒缸顶着块长木板变成一张长几。过山殿各种酒放在上面,我时不时就偷偷跑去倒上一杯。
第一天晚饭快结束时,我还在餐桌前恋恋不舍的就着丽水特产的豆干炒小青椒下酒,突然一个角落传来琴弦和歌声。扭头一看,院长正在拨弦:
“Strawberries Cherries andan angel's kiss in spring my summerwineis really made from all these thing"
这是我们在这里听到的第一首歌。听清楚歌词以后我想,这里酿的可不就是summer wine,用各种不能置信的好东西组成。
对了,水果鲜酒系列除了市售的杨梅和猕猴桃,二三间其实还有苹果和桃子鲜酒,但因为出缸就飞速氧化,没法装瓶售卖,只能在这里喝。我赶紧厚着脸皮要求试了苹果鲜酒,有点像高度数更鲜美的cider。
何为“过山殿 Republic”
而几杯酒和几首歌之后,两三间里每个人的样子都逐渐清晰起来。
怀玉姐和我说:“来两三间的客人大都是朋友,刚刚开始大家都在客厅打地铺,在酒窖屋顶支帐篷,后来来的人实在多了,才在附近的雨伞岗村租了一栋小楼建了现在的“大使馆“,就是我们这次住的民宿。”
虽然叫做民宿,其实更像两套airbnb,我们三家人本来都觉得有点住不开,第二天四楼还来了一家五口的日本人。院长倒是非常笃定的说,“他们很随和的,不会嫌我们吵。说不定你们还会新交两位好朋友呢。”
第二天晚餐我们在酒窖看到一对精瘦的夫妇,带着三个猴子一样的小男孩。两人都是一身精炼的腱子肉,头发盘起来,露出刀削一般的脸部线条,好像老电影里的日本浪人。先生也的确有个可以直接用到《浪客行》的名字,上条辽太郎。我好奇的想,到底干什么活练出来这胳膊线条?他们看上去可不像会进健身房撸铁的样子。直到辽太郎从一个像大型睡袋的行囊里取出来一跟两米长,举都举不动的木管乐器,我才有了答案。
这个木管能发出低音炮一样的音效,感觉是自带环绕音响。

现代浪人辽太郎拿出一本他的书送给院长,我坐在旁边兴致勃勃的听他们讲话。原来这夫妻之前在大理种米酿清酒,而离开大理是因为“那里太稳定了“,现在“流浪”到建德。他到哪里,三个小朋友就跟到那里,“就读当地普通学校“

我们同行的桃子同学好奇的问:“那你小孩带红领巾你介意吗?“辽太郎居然一下子就理解了她的问题,一边努力想合适的中文一边温和回答:
“对我来说,学校就只是一个学习的地方,他们的教育更多来自于我,来自于他们长大的过程中,身边会有很多(像我们这样)奇怪的大人“
这时候我脑袋里灵光一现,想起来院长之前说,他的理想是做一个过山殿republic,以好酒好山好水串联起四方有趣的友人。果不其然!原来过山殿就是串联起来这些不做寻常事不走寻常路的人。
桃子同学开玩笑问,“是不是这里每个人都得会种乐器?” 怀玉飞快的接住梗:“不弹琴不给进山。” 然后又认真的说:
“每年开缸酿酒时,过山殿例行办两场最大的“酒光派对“。我们叫做唤醒酵母菌的堂会“
“各方朋友来,都带来他们自己的东西“
“有乐队带着全套家伙来演出,有大厨来做下酒菜,有你们上海酒吧的酒保来调酒“(还是来自大名鼎鼎的speak low,用过山殿的酒和水果调了好几款鸡尾酒)
“大学里的历史老师来讲课 “(题目是“金瓶梅和酒“)
“艺术家送来画“(原来我们房间里那张有趣的“过山每度醉酩酊”是这样来的)
“最不济也带套咖啡器具给大家做杯手冲。“ (我本来正在冒冷汗,听到这顿时松了口气:咖啡我还不会冲吗?)

“你们走了,周末下一波是个骑行俱乐部,带着单车和全套专业设备骑行附近的恬苍古道”

”我们正业还是酿酒,接待朋友是副业,做菜洗碗样样都是我们自己来,很累。我们不能光“给”,要不然久了就干枯了,也需要从来往友人上吸收养分“

夜很深所有人还聚在小客厅,院长弹唱了最后一遍summer wine,琴声收捎一刻,一锤定音宣布“解散”。所有小朋友都大声抗议。
有意思的是,过山殿并不特别提供儿童活动,然而每个小孩能在这里自得其乐。和奇怪的大人们一起击鼓奏乐,和花鸟鱼虫小狗小猪玩到地老天荒。院里有两只又聪明又乖的边牧,那晚一路护送我们回民宿。


最后的雨夜里一只美丽的树蛙掉到车窗上,是小朋友们的高光时刻。

到了此时此刻,喝过这里所有的酒,吃了山里的果子和土鸡,也在优质矿泉水里游了一天泳,我有点明白院长说的“这里给我下药了” 是什么意思。

当我回到魔都,置身于种种精巧的都市场所,和人们不咸不淡的交谈。过山殿的夜晚吉光片羽般掠过心头,居然觉得彼处很真切此地反而虚幻。过山殿的聚会如同一场爱丽丝漫游仙境,奇幻却又真诚,不知道下一次会喝到什么特别的酒,遇到什么古怪的人,说什么有趣的话,做什么疯狂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