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的不是名单,是生命,豆瓣影评9.5,不可错过的黑白胶卷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是描绘二战犹太人惨遇非常经典的片子。讲述了1939年,波兰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党卫军对犹太人进行了隔离统治。一个想借着战争投机发财的德国商人辛德勒,用着高超的社交手腕,游刃有余地穿梭在德国党卫军中,寻求发财机会。找来头脑聪明的犹太会计伊萨克·斯特恩给自己介绍投资人开搪瓷厂,生产军需用品。起初为了节约成本,在斯特恩的诱导下雇佣了便宜的犹太人。战争持续地越久,他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钱进来。他本来可以一直这样躺着发财,但是,1943年,辛德勒目睹了在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通过大量金钱贿赂纳粹军官,让自己的搪瓷厂在那些疯狂杀戮的日子里,成为犹太人的避难所。1944年,德国战败前夕,屠杀犹太人的行动愈发疯狂,他们甚至开始焚烧犹太人尸体企图毁灭犯下的滔天罪证。辛德勒向德军军官开出了1100人的名单,用他原本一辈子花不完的钱买下了这些犹太人的生命。

战争是残酷的,让人恐惧、害怕,生畏。看到生命是多脆弱、渺小和无助。影片中,克拉科夫,这个常年被犹太人经营着的富庶、安静的城市,随着战争的到来一切都变了,犹如噩梦一般。
犹太人被没收财产、被赶入隔离区。在这里,犹太人没有职业之分,没有贫富之分,被分为A区和B区,A区住的是公职人员和工人,B区是备选工人和老弱妇孺,在这里生存,得有证书或者蓝卡,不管你是音乐家、作家、历史或文学老师,都没有用,都是不能对战争做出贡献,无法拥有生存卡。
在这里,金钱没有用,以物换物才是生存法则,仿佛人类文明回到了原始时期。在这里,生命没有尊严,卑微、脆弱而渺小。诚惶诚恐、小心翼翼地活着,生怕一哪里做不好,就被就地正法。
第一个让我看到感动到哭的一个场景是一位被善良的会计斯特恩救下了的没有左胳膊的老人,他感谢辛德勒说:“纳粹差点要了我的命,是你给了我这份工作,让我成为一个有重要技能的工人,救了我一命。”第二天去上班,犹太人被军队拦下铲雪,发现老人残疾后,拖出去直接枪毙了。老人还挣扎着说自己是有技能的工人。多残忍,战争仿佛也在告诉我们弱肉强食的道理。给犹太人检查身体,不合格的拉去屠杀,一车车儿童欢天喜地上了车,载满儿童的车不是开往天堂而是地狱。
影片用了大量的直接屠杀场景镜头。驱赶、射杀,本来宽敞的街道被塞满了尸体和行李。人们和家人分离,和爱人失散,随时的生离死别;妇女的尖叫、儿童的哭啼,回荡在空气中。到处是惊慌失措,活着的人被带走,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以为会有人侥幸逃脱白天的屠杀,夜晚,纳粹悄悄潜入房子,守在楼梯口等候狙击,用听诊器对天花板探测声音,一声钢琴声,仿佛敲起了丧钟。这群魔鬼对着地板、床底、天花板,柜子疯狂扫射,伴随着钢琴声,子弹的火花在黑暗里格外刺眼,声音仿佛要刺穿耳膜,这些光是生命也是死亡,即使是黑白光影也挡不住。

纳粹在最后杀了人,快要战败时,还不忘毁灭罪证,把尸体从土里捞起来,一车车用传送带推下万人火坑,一缕缕黑烟覆盖了天空,混杂在皑皑白雪里,连雪都变成黑色的烟灰,落下而不化。



影片除了从大的方面,直接通过一幕幕屠杀镜头记录着纳粹的残暴和凶残,还通过小的角度,德国纳粹军官阿蒙这个人物来反映战争使得人性的恶放大了千倍万倍。早上起来他就拿起狙击枪随意射杀在劳作的犹太人,通过镜头看出女伴很平静,并没有害怕和恐惧,更多的是抱怨,说明这种行为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家常便饭。镜头很细致地拍摄阿蒙杀完人淡定地如厕,反映了杀人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习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习惯。人是有多恐怖,生命就是有多脆弱。
杀人不眨眼的人是变态,畸形的。阿蒙,一个纳粹党,喜欢上犹太女孩,把他放在身边天天看着她,恨自己不争气喜欢上犹太人,但又控制不住,所以他把纠结和矛盾的矛头指向女孩,虐待女孩。私下计划好,战败后,把女孩悄悄带到树林里杀掉,以此祭奠他单纯的爱情。
杀人不眨眼的人是冷酷、无情的。阿蒙听了辛德勒的话,学着宽恕犯错的男孩,但是,发现男孩撒谎后,还是直接枪决了他。选择用杀人来宣泄情绪。
在这些纳粹眼中杀人一种乐趣,他们可以把人拍成队伍射杀;杀人是一种发泄方式,不问青红皂白把工人拖出去枪毙;杀人是一种惩罚方式,不管是犯错还是犯罪结果都是一样的;杀人还是一种游戏,随机抽查,听天由命,任凭运气。
当然,影片不光在记录丑陋、残忍的战争,更重要的是想反衬出辛德勒在战争中的慷慨,守护犹太人的伟大的行为。辛德勒,他是一个聪明、投机的商人,为什么放着继续发财的机会,要倾家荡产救助犹太人呢?对他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除了纯粹的发自人类灵魂内心深处的真善美,还有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