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职业者的苦与乐
查看话题 >2020过了一半
脱离原生家庭,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回头看,这是一个关于“自由”的决定。我跳出了原有的价值观,评价体系,甚至为人处世之道。这并不代表叛逃或者脱离,只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给予的“观念”让人开阔,让人多元,让人不拘于一格,让人有互为参照的对象,让人多了思考与反省。


如果以2020年元旦开始计数,2020一晃眼就过了一半儿了。时间可是真快啊。 如果以2009年7月来算,来这荔枝之城一晃,11年整了。时间确实过得快。
现在是我在这宝地的第7处容身之所。当然现实状况与精神领域已经与那个在09年台风天落地的我有了质的改变。不扯远了,回到2020,在空间的文章断更了许久。一是这半年接收新的信息与系统较多,思考虽多,却无暇输出;二来时间分配上确有偏颇,慢慢修正。
人大概都有一种奇怪的执着,希望借以一些仪式与节点来让自我的生命有刻度,远远望过去似乎更有意义,彷佛能够生生不息。我们常借学业,借升迁,借与人的共度,我们也借年岁,借山川流转,借天地万物。写这些自言自语的文章,就是想除了借,我还能归还,归还一些密度更高的生命记录。
说回来,有句话最近我老在重复的,依稀记得是古希腊的一句谚语: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决定性格,行动决定习惯,观念决定行动。其中逻辑链条确实还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是也不能否定这里面的积极意义。
在我们生命形成之时的基因以及最初的环境,行为模仿给予了我们强大的惯性,以至于我们真的很难去克制与改变,这点得承认,“命”这个初始化的设定。那么如何可以调整“运”这个东西呢?上面古希腊的逻辑线条给出了明确的答复:观念。简而言之,就是我们自身周遭的所有信息输入的集合。这其中决定跟什么人在一起,遇到什么事,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接收到什么样的信息,最终都会有机的结合为“观念”。
09年我离开家乡,完全脱离原生家庭,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回头看,这是一个关于“自由”的决定。我跳出了原有的价值观,评价体系,甚至为人处世之道。这并不代表叛逃或者脱离,只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给予的“观念”让人开阔,让人多元,让人不拘于一格,让人有互为参照的对象,让人多了思考与反省。
渐渐地,我尝到了这个甜头。不过我确实也没弄明白,到底是因为我本身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我愿意离开;还是因为我的离开,让我慢慢找到做自己的这种美妙的感受?近来时间不多,这等高深问题先搁置一边。
这样的“出离”让我喜欢上游走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文化,甚至不一样的社会层面;不过最经济实惠,几无身形劳累的就是读书。读什么样的书,就是选择跟谁在一起度过一段时光,而且是对方毫无保留,系统地向你阐述他的“观念”。这样的观念在2020落实的特别明显。虽有疫情,但是也去了好多地方,增城,郑州,洛阳,华山,北京,成都,乐山,汶川,沈阳。
在北京看书,遇到万维钢,春节期间,疫情肆虐,万籁俱静春寒料峭的城市里,跟这个人相处,写读书笔记,做思维导图,特别有意思。
读《正义之心》,映射出了好多自我的内在思绪与整个人类社会的集体无意识。
还读傅佩荣,读许倬云,读陆铭《大国大城》。这些学者写的书没有公知的巧言,只有一颗求知求真求善的心。
再次给自己划个重点,傅佩荣的书值得一读再读。《哲学与人生》。
开篇说的节点,只是一个刻度,刻度上能明确感知自我的变化。从这个刻度回望,我们能看到的是脉络,脉络能够让人反省与思考。说时间过的快,因为关于意义这件事,我不知道得花多久才能想明白;说时间过得快,我是害怕自己浪费了生命,浪费用代价换来得自由,不过以上书笔算是理了理,除了生活必须之外,其实事也做了不少,聊以自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