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首诗经37《旄丘》
国风-邶风-旄丘
旄丘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题解】
这是一些流亡到卫国的人,盼望 贵族救济而不得的诗。那时人民因为受不了本国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压迫,或因战争的缘故,纷纷逃亡别国。但到处都一样,想向他国贵族乞求同情、救济,当然仍是一种梦想。结果一无所得,反闹了一肚子气。本诗即反映了这一情况。
此诗第一章以旄丘之葛起兴,连用两句疑问,虽然疑惑于卫国君臣救援之迟,但还是满怀希望的。第二章连用两段设问,后面又自己做了回答。其实作者对卫人已经很失望,所谓必有与也、必有以也,无非是一种自我宽解而已。第三章用赋法,说卫国的叔伯贵族与自己感情不相通。朱熹说:“至是始微讽之。”讥刺而仅止于微,活现出一种又气愤又不敢得罪人的矛盾心理。最后一章也用赋法,但末句声色俱厉,感情上到了爆发点。作者破口大骂,斥责卫人傲慢无礼,对他们的呼号恳求像聋子一样充耳不闻。此时他已经完全绝望,也就无所顾忌了。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描写不同的心理状态,层层推进,细致入微,这是读者从旄丘中可以仔细玩味的。
【注释】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旄máo丘,前高后低的土山。诞,延长。之,其、它的。节,指葛藤的枝节。叔、伯,对卫贵族的称呼。何多日也,何以很久不见救助。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处,安居不出。与,指同伴或盟国。以,原因。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狐裘,狐皮袍。当时大夫以上的官穿的冬服。蒙戎,叠韵,蓬乱貌。这句疑指卫大夫。匪,彼。疑东方是流亡者居住的地方,故大夫之车不东来。靡,无。同,同心。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琐,细小。尾,与微通,卑贱。按琐、尾双声。流离,双声,飘散流亡。流离之子,指诗人自己。褎yòu,盛服。褎如,盛服而傲慢自大貌。充耳,本是一种挂在耳旁的耳饰,又有充耳不闻的意思,这里含有双关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