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 Story 影像史 | 布莱顿学派:先锋兄弟会


难道搞电影也需要帮派吗?——当然要。
早在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就有这样的一群电影人,他们聚集在英国的海滨城市布莱顿,探索着电影的语言,尝试用镜头反映现实,讲述真实的故事。
“我把世界摆在你面前!”他们喊道。
本期的Hi · Story,就和大家聊一聊这一帮电影史上的“先锋兄弟会”——布莱顿学派。


作者 | 羽齐 半吊子电影人
1948年的一天,一个叫乔治·萨杜尔(Georges Sadoul)的法国学者发现了一个不得了的事情。
这天,和往常一样,他一边喝着咖啡,吃着羊角包,一边哼着小曲,研究一些早期英国电影的资料。突然,他眉头一皱,发现历史也不仅仅是线性发展这么简单。错综复杂的历史文件中隐藏着一群电影人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原来,有这么一群活跃在1896年到1910年之间的英国电影人,他们竟然都来自同一个叫布莱顿的地方。这是一个英国的海滨城市。不仅如此,这群人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们经常一起拍电影,你帮我,我帮你,就好像一个帮派一样。
更神奇的是,他们的电影作品风格都很相似,反映现实,关注社会问题,接地气。
他们还打出了自己的口号:“我把世界摆在你面前”。

有了这个发现,乔治·萨杜尔很激动。他在一篇文章里,就把这群人命名为“布莱顿老乡会”——说错了,是“布莱顿学派”。据说,这也是“世界电影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学术流派”。
其实像这样的电影团体,现在已经很常见了。在中国,我们就有第几代导演这个说法——比如,第五代导演。大家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同学,然后一起拍电影,代表人物就是张艺谋和陈凯歌。在国外,就有各种电影新浪潮——比如,法国新浪潮,几个年轻影评人都给《电影手册》杂志写评论,时间久了就有了艺术方面的默契,代表人物就是戈达尔和特吕弗。
在英国,就有“布莱顿学派”。这伙人都是电影奇才,凭着特立独行的创作态度,以及先锋的艺术理念,把英国电影推上了一个世界高度。他们中的代表人物,一个叫乔治·阿尔伯特·史密斯(George Albert Smith),另一个就叫詹姆斯·威廉森(James Williamson)。
“一次老乡会”
布莱顿学派的起源
史密斯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名灵媒和舞台催眠师。灵媒就是觉得自己可以通灵的人,而舞台催眠师所做的,就是在舞台上给观众表演催眠。

史密斯的催眠表演效果特别好,就连当时专门研究心理学的组织都看不出什么破绽。这个奥秘很久以后被破解了:他在表演时使用了麻醉药。但当时的观众都信以为真,乔治·史密斯的名声就这样传出去了。
就在这时,他认识了一群布莱顿老乡。这当中就包括他的邻居,一个药剂师詹姆斯·威廉森,和一个工程师阿尔弗雷德·达林(Alfred Darling)。


在1896年的春季,有一天,史密斯和威廉森这两个哥们就约着一起去布莱顿的一个广场上看电影。这天,放的是罗伯特·威廉·保罗(Robert W. Paul)的片子,他是一名英国的摄影器材制造商,同时也是一位导演。
史密斯看了保罗的放映以后,当天回家,心里不知道想了些什么。第二天他就找到达林和威廉森,说想拍电影——

威廉森
其实我也很心动,但我也没有什么经验,不知道从何入手。

达林
拍电影啊,这简单,我给你们搞一台摄影机来,我有门路。

史密斯
那好像光有摄影机也不够啊。电影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还得学一学。

达林
不要紧,我之前给人修过摄影机。这个人叫埃斯梅·柯林斯,是一位先锋导演,他也是我们的老乡!

威廉森
有这么好的事情?那赶快介绍我们认识认识。
这样一来,达林就组织了一个聚会,那另一位电影爱好同僚埃斯梅·柯林斯(Esmé Collings)已经是一名经验颇丰的摄影师。这四个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觉得特别投缘,便决定一起干一番大事业。
其实在这时,布莱顿学派的各位对电影或多或少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威廉森有药剂知识,他还是一个狂热的业余摄影爱好者。达林擅长处理摄影机方面的机械问题。柯林斯不用说了,凭借着丰富的摄影经验,他已经是这行的老大哥了。
在他们之中,乔治·史密斯算是最没有电影经验的一个,但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聪慧的史密斯立马就上手了。很快,他靠拍电影发了财。
“先锋斗士”
乔治·史密斯
史密斯是怎么发家致富的呢?
当时的观众很喜欢看特别梦幻的电影。史密斯就想到一招,把叠印技术和童话故事相结合。叠印,就是两个画面重叠在一起,可以造成一种梦幻的效果。而童话故事本身就很梦幻。这样,他拍了一大堆的《灰姑娘》、《圣诞老人》、《浮士德》、《神灯》,赚的盆满钵满,成为一方富豪。

哎,那大家要问了,不是说布莱顿学派关注社会问题,关注现实吗?史密斯怎么拍起了童话呢?
这就是历史有趣的一面,它往往不是课本上一句话就能总结的。我们知道,人的艺术观念是有一个探索过程的。史密斯后来拍的作品确实是立足现实,但他在创作初期是受到了另一位导演,也就是我们上期为大家介绍的大名鼎鼎的梅里爱奇幻电影的影响。尽管两人后来的风格越走越远,但他们在现实中成为了朋友,还一起合作过,这也是影史上的一段佳话。
实际上,也正是因为史密斯拍童话电影赚了钱,好几年都不用工作,这才有时间去研究自己喜欢的风格,去探索电影的可能性。
那么他都探索了些啥呢?很夸张!因为有很多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电影词汇,都是从他那里发展而来的。
比如,彩色电影。
比如,剪辑,也叫蒙太奇,就是把不同的镜头拼接在一起。史密斯在作品《隧道里的吻》(The Kiss in the Tunnel, 1899)里发现,把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镜头拼在一起,能产生“同时发生”的效果——“一对夫妇在车厢里亲吻,同时火车在隧道里通行。”

比如,特写镜头。就是你要特别靠近地去描写一个东西。比如拍人脸,眼睛,手,一支笔。史密斯在《祖母的放大镜》(Grandma's Reading Glass, 1900)中运用了这门技术,特写被用以表现被放大的物品。
史密斯喜欢用特写镜头,但他觉得还应该找到一个更有表现力的方式。那就是,要把其他景别的镜头跟特写镜头,拼接在一起。这就叫“分镜头”。

“分镜头”这个词可能听起来比较陌生,但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运用到。我们都知道,给一个人拍视频,可以拍他的全身,可以拍半身,或者肩膀以上。这些在电影里分别叫全景镜头,中景镜头,近景镜头。这一系列的概念都来自于史密斯,但令人意外的是,他自己对这个贡献特别不在意。
这个事情是这样的。史密斯退休以后,就在布莱顿养老。有人去采访他,说:
哎呀,史密斯先生,你当年这些发明太酷了,你给电影的发展做出了好大的贡献哇。

史密斯
这有什么好提的呢?这根本就不是我的新发明。特写镜头或分镜头,这些早在连环画,幻灯片里就有了。我只是拿过来用罢了,这有什么稀奇的呢?
“三好学生”
詹姆斯·威廉森
前面我们说到,威廉森和史密斯两个人一起去看保罗的电影放映。之后,史密斯去拍了童话电影,但威廉森却对保罗的作品风格念念不忘。

这是一种什么风格呢?就是很平实,具有新闻性,关注社会问题,常常在室外拍摄。威廉森觉得,这就是他想要的。于是就学习保罗,拍了很多从生活中取材的电影,类似现在的新闻片,比如记录一下赛船运动的情况。
这要在现在,什么赛船,赛马,赛车,赛龙舟的新闻,电视上天天放,我们看都不要看。但是对当时的人们来说,这还是很少见的。威廉森的作品也因此受到大家的欢迎。但这个时候,他突然有了一个特别苦恼的事情。有一天,威廉森跟史密斯倾诉:

威廉森
你之前学乔治·梅里爱拍童话电影,究竟是怎么想的?

史密斯
什么意思?

威廉森
我就发现,我不喜欢梅里爱那种特别戏剧性的,奇幻的风格。我觉得我们应该多关注社会问题,拍摄真实的生活片段。

史密斯
不过梅里爱的花样还是挺多的,可以都学习一下,技多不压身嘛。

威廉森
唉,先不说这个,最近我有个事情特别苦恼。

史密斯
怎么了?

威廉森
我在筹拍一个片子,想讲一个最近的新闻,就是中国义和团运动。但是呢,我又不敢到中国去,实地拍摄他们打仗。可是不去的话,哪来的现实感呢?

回家后,威廉森就开始琢磨这个事情。他突然想到,梅里爱拍过一部历史题材的奇幻电影,叫《德雷福斯事件》(The Dreyfus Affair,1899)。这段历史讲的是一个法国军官被误判为间谍,但一直不能翻案。
威廉森灵光一闪,想,梅里爱竟然能把历史跟奇幻风格结合起来。那他也可以从时事取材,但是加入想象的渲染,讲一个历史故事。
于是,他就做出了一部片子叫《在华教会被袭记》(Attack on a China Mission, 1900)。这部片子看起来依然是很真实,很还原现实,但是添加了戏剧性和故事性,真中带假,假中有真。威廉森这个思路被后来人运用了在了故事片、惊险片上面。但在1900年的当时,只有他才能做出这样的先锋电影。

现在大家都理解了,为什么说威廉森是“三好学生”——他特别擅长从别人那里吸收优点,同时还能保持自己的艺术理念。他还从史密斯那里学到了特写镜头的运用,而且把它发挥到了一个极致。
威廉森有一部非常著名的作品,叫《大吞噬》(The Big Swallow, 1901),讲的是一个人发现摄影师在拍他,就特别恼火,走过来张大嘴把摄影师和摄影机都吞下去了。在这部片子里,我们观众就像是摄影师和摄影机,看着主角朝我们走来,脸越来越近,最后嘴越张越大,接着是一片黑暗,表示我们被吞进去了。像这样对于特写镜头的灵活运用,直到现在都能被称为创意,在当时更是绝无仅有。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介绍的关于布莱顿学派的一切,都挺激动人心的。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年纪最大的柯林斯早早退休。史密斯跟柯林斯的合作伙伴威廉·格林(William Greene)产生专利纠纷,他的电影生涯就此结束。威廉森的事业则在一战时受到影响。直到1948年,布莱顿学派才被史学家萨杜尔重新发掘。
而今天,布莱顿的博物馆里也保留了一个永久展览,来纪念他们为世界电影所做出的贡献。
参考资料
1.大卫·波德维尔. 《世界电影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年2月
2.中文电影百科. 布莱顿学派
3.维基百科. 乔治·阿尔伯特·史密斯词条
4.维基百科. 詹姆斯·威廉森词条
*本文原创首发于cinewoo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