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种专业值得我读四年吗?
“我对外语很感兴趣,特别向往活跃在各种舞台的翻译,小语种专业值得我读四年吗?”
这几天高考放榜,相信想学外语专业的不少考生在填志愿时会有类似的问题。
我想先对小语种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一个显著区别做一个铺垫性的叙述。
通常我们认为,一门学问,无论范围多小,其中蕴含的知识量必定是无穷的,一个人穷尽一生也不能将其完全掌握。
那么我们不妨把一门学问(或者说专业)比喻为一棵枝叶无限延伸的大树,其树干和根部决定着这是一门怎样的学问,而无限延伸的枝叶,代表着其知识量的无穷无尽,而不同的枝干,表示该门学科内部的有序分支和相互联系。
我们再假设这棵树上每一片叶子都有不同的名字,代表着不同的知识点。由于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叶子与叶子之间差异也代表着不同知识点包含的不同内容。
如前面提到的,一个人穷尽一生,也不能把一门学问彻底掌握,用“大树”来做比喻,那么是否意味着,人在做学问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爬树的过程,爬得越高,认识的枝干和叶子越多,这个人在学问上的成就也就越高?
其实不然。我认为做学问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不同的阶段。
面对一树繁叶,固然,认识的叶子越多,你对这棵树,也就是这门学问的了解会越多,但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生命内把无尽的树叶认清。了解和认识枝干和叶子,可以认为是做学问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中,涉猎的知识点越多固然越有利,但要记住,这只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不是做学问的最终目的。
第二个阶段,是研究树叶与树叶、枝干与枝干之间的联系,概括出某片区域内枝叶的共同特征,这就好比得到了一把金钥匙,有了这把金钥匙,其实不需要往上爬,你大概也能知道上面的叶子长什么样子,有什么功能和作用。这个阶段整理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是做学问的“中级”阶段。
当你对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有了足够的经验总结时,你就需要“自立门户”了。“高级”阶段,你利用前面的研究心得,在这棵大树上“嫁接”新的枝干,并让这段新的枝干长出枝条和新叶。
这棵无限延伸的大树虽然和自然界的树有限的高度和广度不同,但一样服从自然界的规律,有的叶子会落下,有的枝条会凋敝。正如一门学问中有的知识会过时淘汰,有的学派会消亡。
如果你的修养不够,你“嫁接”的枝干可能等不及发芽,便会凋敝。
当然,大部分人做学问,会停留在“中级”阶段,很难指望他们对这棵树的枝繁叶茂有贡献。
说了半天,让我们继续回到开头的问题,小语种专业和其它专业的显著区别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范围有点大,不妨把问题的范围缩小一点,本科阶段的小语种教育和其它专业的教育的显著区别是什么呢?
我认为,显著区别在于,其它专业在本科阶段的学问研究可以达到“中级”阶段,而小语种专业只停留在“初级”阶段。
小语种外的很多专业,本科教育不会仅限于辨识叶子和枝干这类只有概念认知的行为,更多的还必须是研究枝叶联系这类内在逻辑探究的行为,否则便难以称之为“大学”。
而现阶段的小语种教育,恰恰只有辨识叶子和枝干这类概念认知的行为,至少对于很多入学时该门外语“零基础”的学生来说是如此。
我自己在一所语言类的院校读了四年日语,而且我本身也是“零基础”入学的,回顾四年的历程,我才发现,四年的时间里,我们从日语的五十音图学起,从最基本的语法到较为高级的语法,从最基本的会话到大三大四的翻译课程,其实这些教学无一不属于“辨识叶子”,即“概念认知”的范畴。大三大四的课程虽然加入了日本文学、新闻、诗歌等选修课,但由于其选修的性质,对一门学问研究“中级”阶段所需的内在联系探讨也极浅,十分遗憾。
从这点来说,现阶段本科阶段的小语种教育很难包含“大学”应该有的教育意义。
但为什么本科阶段的小语种专业会与其它专业有这么明显的差距呢?
外界对小语种的期待,往往是学了四年之后,你能够说出一口流利的外语,在需要翻译的场合成功完成语言的转换。但这并不符合大学教育的宗旨,大学教育应该提供看待事物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认知的阶段。
由于这样的期待以及这种普遍的认知,本科的小语种教育就会普遍偏向于在四年的时间里培养学生纯正的外语水平,而忽视了大学教育最重要的部分。
当然,由于外语的特殊性,掌握外语的程度最显而易见的就是你的读写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我并不否定对这种能力的培养。
对小语种专业持反对意见的一部分人会认为小语种只是一门工具,如果按大学教育的宗旨来说,根本不能算一门学问。
但我不这么看,除了听读说写等基础能力,一门语言可以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比如其发音、其演变史等等。
但要在四年的时间里,达到既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听读说写,又能够进一步探讨其内在的学问,是非常难的,这也是本科阶段小语种教育的窘境。
除非做出改革,小语种专业以后在招收学生时,只招收有基础的学生,而不招收零基础的学生,才能把更多的重心放在初级阶段以外的教学上,但这基本就是痴人说梦了。
当然,我知道存在这种问题的专业其实不止小语种,也有其他一些专业,难以达到大学的应有之义,而停留在肤浅的概念认知教学。
日本的NHK电视台拍过一部大河剧《坂上之云》,是由阿部宽和香川照之主演的,讲述了明治时代三个青年人立志在这样风云激荡的社会中闯出一番事业的故事。里面有一幕是主人公秋山真之在预备校里上英语课,英语老师是后来日本的大财阀高桥是清,他上课时说:“外语这种东西笨蛋都会。你试一下模仿鸡叫,应该比笨蛋叫的好。”其意正是在说外语学习中听说读写的初级性。
小语种专业曾经受过追捧,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中,非通用语种的人才对于企业走出去来说十分重要,过去由于其稀缺性,小语种毕业的学生理所当然能获得很好的就业优势。但随着时间推移,其稀缺性终究会弱化,“小”也只是相对的。更别说,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翻译机逐步占领了一些需要人工翻译的场景。
大学时代,有一位翻译水平很高的老师曾经在课堂上很直白地跟我们说,她女儿因为数学不好,所以高中想选文科,大学想读英语,这位老师和她的丈夫都很反对,想尽办法说服她读理科,而且劝她打消读英语的想法。“外语没有必要花大学四年的宝贵时间去学习,要是你想学英语,以后送你去外国留学生活几年,不用学就会了。”她这么跟她女儿说。
虽然说的没错,但这位老师当时说的最后一句话真的深深伤害了我,一方面对自己以前选专业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懊悔,另一方面感受到阶级带来的巨大差距。
当然,真心热爱语言的人,四年的系统教育,一定会让你有所收获,只不过,要有更好的成长,可能需要去更高的学府,更进一步地学习,才能领会大学的应有之义。
试想一下,一个人从婴儿到三四岁,便可掌握母语的基本听说,到小学初中,已经熟练掌握读写了,如果大学教育仅限于这种孩童期的概念认知学习,显然是有很大缺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