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高迪|最后的圣家堂
一 自然导师
1852年6月25日,高迪出生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雷乌斯。或许高迪成为建筑师只是一个偶然,因为其家族在此之前没有出过任何一位建筑师,至少有五代人直至他的父亲从事锅炉匠的工作,生产一种酿制葡萄酒的器具。父亲的工作坊中,那些生动的造型,可塑性原材料以及绚丽的色彩为他今后雕塑性建筑的创作埋下了一粒种子,这颗种子逐渐萌芽,生长,直至后来的盘根错节。

如果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然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因为高迪小时候患有风热病,不能跟其他小孩在一起尽情地玩耍,于是孤独的高迪把最好的那段童年时光都放在了与自然相处上,他热衷于观察自然中的事物。或许阳光雨露,动物植物,鱼虫鸟兽对别人来说司空见惯,但是对于孤立于人群之外的高迪却有着不一样的吸引力。
花朵的清香和美丽是为了吸引昆虫,保证种子的传播。自然界在创造这些元素时没有任何要去创造一件艺术品的倾向,仅仅是基于功能的需要,自然界植物,动物或者岩石所表现出来的结构形式就如此的美妙,它们经过成千上万年的演变,遵循自然规律并与其完美的融合,共生,这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是任何人造物难以媲美的,高迪感知到这一点,于是开始谦虚的向大自然汲取无限的创作灵感。



他痴迷地观察着自然界中的元素,并发现其中有着无数美妙的结构与形式,这些构成高度和谐。这也体现在他后来的作品中:鱼尾状的窗户把手,海螺状的天花板,棕榈叶的铁艺门,海龟状的天花板灯等等各式各样的自然元素经过他的提取和加工,完美地融合到了建筑装饰中细节中,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他的建筑是有生命的,你可以听见它他们的呼吸,可以感受到他们的自然生长和经久不衰。


千百年来,人类建筑的历史历经变换,风格迥异,设计理念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需要推陈出新,在这些建筑历史的推演中,总能找到一些继承和延续的痕迹。然而在高迪的建筑世界里,自然界才是最好的导师,搭载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建筑史,难以给出他想要的答案。
任何一个时代的建筑师都没有在他心中留下一种先入为主的理念,唯一可以对话的,只有自然界。于是他不断尝试,反思,研究动植物的结构和形成规律,最终找到了最基本的表现元素——曲线。正如他的观点: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属于上帝。在高迪的建筑中,你可以无处不在地看到这些优雅流动着的曲线。有时如波涛汹涌的海面,有时如同舒缓的音乐。
二 建筑生涯
1868年的秋天,高迪在巴塞罗那开启了他的建筑生涯,此间他去考察了很多巴塞罗那的新旧建筑,在学生生涯中,他尝试了各种学科包括数学,化学,物理和地理,以此在不断的尝试中去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高迪的学习不仅限于科学领域,他在语言文学上也颇有天赋,在校期间他不仅通过了学校的法语考试同时主修德语,并且热衷于读歌德的诗。
对建筑的浓厚兴趣,对加泰罗尼亚历史文化的热爱,对自然界色彩与构成的敏锐感知以及对宗教的虔诚是他今后职业生涯中创作的无限源动力。在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人们更有兴致的想知道一个乡下锅炉匠的儿子是如何与当时巴塞罗那最富有的人桂尔建立友谊以及深度合作的,或许是对加泰罗尼亚建筑遗迹和文化有着相同的兴致。
早在1877年,高迪从巴塞罗那建筑学校毕业,他那饱受争议的毕业设计引起了时任校长的感叹:我把毕业证书要么颁给了一个天才,要么就是颁给了一个疯子。

高迪是一个实践型的建筑师,善于用实体模型来创作,这得益于他小时候在锅炉匠的父亲的工作坊中帮忙的经历。他乐于从实践中获得乐趣。当然,抽象的理论有时候单调乏味并且对部分人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他更加倾向于解决建筑实践中复杂的问题,而非做出理论上精确,但是却只是停留在图纸层面的解决方案。


语言文字或者图形的表达毕竟是二维且抽象的,对于需要切身感知艺术领域,在某些区间,通过文字形容起来极其抽象或者相对片面。高迪毕竟不同于学院派,所以也很难找到他自己写的论著以了解这些奇幻的建筑背后的思想。
他曾经指出: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表达主义者和行动主义者。前者善于通过语言来表达自我,后者则更擅长于通过行动来证明自己,很明显高迪属于后者,他曾经自述:我缺少充分表达自我的方式,我也不会向任何人解释我的艺术理念。我没有把这些理念具象化也没有时间将他们呈现出来,我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创作中。
高迪对艺术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艺术的高尚之处在于,它可以让人们在痛苦和苦难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有所慰藉艺术抚慰人的心灵,给人以前行的力量,否则,它的存在将失去意义。
在米拉公寓中,我们看到了高迪将自然的元素幻化成建筑的每一处细节的,如通风井,楼梯井,窗户和楼梯扶手等。自然界物体的变化规律,演变法则和比例关系经过数亿万年的演化,已经达到高度的和谐。
高迪对上帝的崇拜其实也就是对自然伟大的崇拜,所以自然界就成了他不断学习的导师和设计灵感的源泉,这同中国道家所推崇的师法自然的思想内核,如出一辙,只是所表达出来的形式有所不同而已。米拉之家也会带有一些宗教色彩,在它的外墙高处可以看到一个 M 字,代表圣母玛利雅 Maria,可以看到一朵玫瑰浮雕,代表米拉夫人的名字 Roser。


一位旅行作家曾对他设计的巴特罗公寓有过这样的评价:
他竟能把公寓这样令建筑师们沮丧的枯燥题材,照样处理得神采飞扬。高迪有能力保存艺术灵魂的雄性气势和坚质,却同时把手艺的柔美质量,做到无可挑剔的地步。今天的建筑装饰,假如要有曲线,都是两维平面的流动,整个巴特罗公寓,里里外外却是三维的扭动。一种心劲、一种灵魂要破壁而出的张力,在每一个角落存在。而手艺是精益求精,开放的精神使他们挣脱和超越了他们手中能够掌握的传统材料。什么叫建筑艺术的品质?看了巴特罗公寓,这就是“品”和“质”。不失最本原的热情和冲动,却有了最现代的技艺和抽象能力。

采光天井中渐变的马赛克,由下至上,从浅蓝到深蓝,采光率由弱到强,就像大海中的海水,由浅至深的的渐变。开窗的大小也是由下至上逐渐变小,适应变化,遵从自然规律是他在设计中不断强调的设计法则。

三最后的圣家堂(Sagrada Família)
1926年6月10日,把晚年的所有时光都献给了圣家堂的高低一如既往的走向正在建设的圣家堂。忽然一位老人被有轨列车迎面撞倒了,没有人知道他就是有名的建筑师高迪,也没有人想到他是以这样的方式同这座未来将以他的名字作为标签的高迪之城告别。

当一座建筑作品即将成为万众瞩目的传世之作时,成本也就成为了次要因素。如今的巴塞罗那最让人佩服的是始建于19世纪末的圣家堂,它的工期穿越了一百多年的茫茫时光来到了21世纪,依旧延续着那位天才建筑师特有的固执。
怀着对宗教的无限热忱,高迪以他独有的雕塑性建筑的方式复刻一部完整的圣经,是巴塞罗那所有建筑中最耀眼最璀璨的杰作,是一部讲述圣经故事的百年工程。了解圣经的简介,或许只需要十分钟。而建造一部不朽的圣经史,却需要100年。


一个仰慕高迪的德国的建筑系学生,曾向人们打听,怎样才能见到老年的高迪。人们指着巴塞罗那主教堂对他说,每天清晨五点,当这里想起弥撒的钟声,你一定可以看到高迪。果然,在那个时候,在主教堂第一排的凳子前,他找到了跪在上帝面前的高迪。没有人知道他那颗跳动的心在感受什么。人们只看见那高迪在全力营建的大教堂“基督诞生”正立面的钟楼,在一年一年缓缓升起。

如今的圣家堂,如同一位沉睡了一百多年的巨人,屹立在巴塞罗那的街头。或许将在高迪逝世100周年之际,缓缓苏醒,顶尖那色彩斑澜的马赛克,在日月光辉中,一闪一亮,那是高迪为它注入的灵魂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