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龙说赵太后:古今伟人的晚年觉醒
公元前266年,赵孝成王即位。在开头的两年时间内,赵威后是实际的掌权者,国内大小事务都由她处理,直至赵孝成王二年去世。
在第一年时间,赵国就遭遇了秦国乘机攻伐。文章开头第一句话,“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按照《史记》的记载,拔三城。于是,赵威后向齐国求援。
对于这一史实是有一些争议的。比如有人认为,当时秦国对赵用兵比较少见,而多用兵魏、韩。公元前271年左右,范睢成为秦相,行“远交近攻”之策,其战略重心放在了韩、魏。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且昔者中山之国地方五百里,赵独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天下莫之能害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彊则附赵,赵彊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因可虏也。”
当时,秦王“卒听范睢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此外还记载:范睢相秦二年(前265年),秦昭王之四十二年,东伐韩少曲、高平,拔之。
对于赵何以向齐求救?也有不少质疑。主要集中如下:一者赵国此时被虎狼之秦国称之为“天下莫之能害也”,未必需要求援。二者赵导演了公元前284的五国伐齐,齐国和赵国自然是血海深仇。三者本文提到赵威后曾送女儿与燕和亲,燕比齐更适合成为求援对象。
不过,这些理由也难以证明赵国未曾遭到秦侵以及赵向齐求援的可能性。首先,秦有理由打压赵国。《战国策》记载:(当时)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而欲攻秦。尽管,范睢设计排秦臣唐睢用美女黄金收买天下谋杀成功。但并非不可以使用武力,更何况此时对韩、对魏的战事是顺利的。
其次,在前318年开始,山东六国合纵对秦作战屡见奇效,除了第一次“函谷关之战”因苏秦瓦解联盟失利(前318年),前298年、前287年的两次合纵攻秦都是获利的。秦对此是明显忌惮的。所以,赵威后想到合纵攻秦的方式,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据《战国策》记载,“(当时)燕封宋人荣蚠为高阳君,使将而攻赵。赵王因割济东三城令卢、高唐、平原陵地封邑市五十七,命以与齐,而以求安平君而将之。”当燕人攻打赵国之时,赵王割成大小五十七座城池来交换安平君田单,抵抗燕国。说明赵齐关系胜于赵燕关系,——这些材料证明赵向齐求援,仍然是可信的。
即然已经谈过了交换条件,这次齐国开出的条件是“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长安君是赵威后最喜爱的小儿子。所以,赵威后一直不愿意,但赵臣们又一直强谏。结果赵威后说了一句狠话,“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当其他臣子没有办法的时候,左师触龙担当了关键的角色。所谓“左师”,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注:“冗散之官以优老臣者也”。实际上是无实权的高级官名。这样一个人去劝谏赵威后,对赵威后来说容易放松警惕。
从下文可知,触龙与赵威后的关系不浅。所言均为家常且私密的话题。首先触龙来见赵威后有充分理由,因为他担心赵威后的身体状况。对话的内容放在今天也不过时,触龙劝导赵威后在饭后通过走三十里路养生健体,实在再亲切不过。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接下来,触龙提到来自己的小儿子舒祺,因为担心他不成器、做错事,所以请赵威后允许他成为王宫卫士。赵威后也很爽快答应,并关心地问起舒祺的年龄。然后,触龙又将话引入更深层次,请求赵威后在其去世后,帮忙照顾舒祺。进一步说明了两人关系的深厚。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赵威后没有直接回答,反问说,难道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很可能,从古至今,父母都是喜欢幼子。触龙这才谈到当前的敏感的政治话题,未必是刻意,可能也是随口聊天触及这一话题。触龙对赵威后,比女人要更甚。两人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触龙认为,威后送女儿与燕和亲,而不愿意送长安君去齐国——这两个行为证明,重视前者而轻视后者。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赵威后当然不服,直接告诉触龙判断错了。直到触龙谈到威后除了送女儿出嫁燕王的依依不舍,每逢祭祀还是为女儿祈祷。这些举动背后,证明了赵威后一直爱护祝福女儿。触龙将祝福总结为,希望女儿的儿女成为燕王。这一目标,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威后自然也不否认。
接下来这一段落,是全文的核心段落。从上述两人所言来看,都是家常话,两个人像老朋友的关系。所以,不必过度强调触龙能言的一面。更关键在于两人的关系是深厚的,而且年老的触龙所言的确是戳中了同龄人的赵威后的担忧。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触龙向溺爱小儿子安平君的赵威后提醒,如果失去了她的荫庇,长安君的未来是值得忧虑的。因为当今之世,作为王侯子孙,很少有传三世不断的。不仅仅是赵国,全国均为如此。能够一直庇护安平君的方法,只能是让安平君建功立业,获得老百姓拥戴。这真是针对赵威后一片苦心的肺腑之言,也让赵威后豁然开朗。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子义(赵国贤人)所言也值得普通人反思,是否为社会贡献价值,能贡献多少是衡量一个人的主要标准。如果说君王的命运是相对稳定的,他的儿子一般能继承王位,此后一直延续。但是,其他王室的子孙命运一直未被关注。相比于前者,这一阶层的安全感反而要更薄弱一些。从“郑伯克段于鄢”到“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为争位相杀”,类似兄弟为王位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从中也可以看到王室子弟的焦虑。其实,他们的命运也在君王的股掌之间。
相比于触龙的巧言善说,更重要在于提出了一个古今一直实际存在,并可能永远存在的社会难题。毛主席在读到“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写了一段话:“这篇文章反映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初期,地主阶级内部,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这种分配是不断进行的,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不是代表剥削阶级,而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但如果我们不注意严格要求我们的子女,他们也会变质,可能搞资本主义复辟,无产阶级的财产和权利就会被资产阶级夺回去。”
这要比触龙、赵威后更具有创新性。没有亲身的经历和全面的思考,断然不会下这样的判断。毛主席真正全面重视这一问题,并推而广之,是在文革前后的晚年时期。在1967年的时候,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向领导干部推荐《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触龙和赵威后谈论和意识到这一问题的时候,也是在晚年时期。两者的心情是相似的,同样陷入无力的困境。不过,我们尽管不知道长安君后来的结局,但可以肯定,赵国的老百姓一定会因此感谢他的贡献。对毛主席,自然也是如此。
-
Cherry_xx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8-11 17: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