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距离:我该如何读书
《守望的距离》是一本哲学书,作者周国平,我看到了许多作家个人对不同哲学观念的理解,同时也让我对如何读这类书有了自己的理解。
在守望之前我读过最多的书的种类小说,小说有起承转合,读起来津津有味,我也曾今仰慕哲学,看过一些哲学书,但是我觉得过于晦涩难懂,就觉得哲学并不是我想亲近的东西。《守望的距离》告诉我哲学并非有形而上的哲学,亲近生活的东西中也有哲学;并非只有哲学家才能讲哲学,但凡有自己的处世态度的,哪怕是小说家、教育家也都可以是一个成功的哲学家。
读一本哲学的书籍,我总会先被其中晦涩难懂的字眼、考究严密的推理逻辑吓跑,但是作家在书中建议将哲学与诗、艺术结合起来,哲学不是端坐在某方,只供少数人讨论的东西,哲学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作家指出,当颇有名气的哲学家出版一本哲学书籍时,往往有意地将思考过程中碰到的麻烦、挫折隐去,只留下具有逻辑性的某个哲学理论结构,这样固然很简练,但是希望读者看某本哲学书籍不只是为了了解某种理论更多的是为了了解作者,找到自己与作者的共情之处。任何一个哲学家的思想、哲学逻辑并不是完美的,我们阅读这些著作的原因更多是为了借鉴从而得到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处时智慧与哲学,哲学家们克服逻辑思维中的困境与穷境时的方法或者精神恰好可以供我们做参考。
作者自己就是这么做的。他的文字反应的是他对生活中某些元素的理解,他是一个哲学家,但同时也是一个人、男人、丈夫、父亲、朋友……他文字的主题有关于 爱与孤独、生与死、婚姻与爱情 还有很多他对不同哲学家的评述。《守望的距离》的解释是社会上有这么一种人,他们守护社会上重要的价值并会瞭望社会价值的发展方向,他们被称为守望者。我猜守望者就是哲学家吧。这本书是一本杂文集,有作者自己对生活元素的理解,有对某哲学家理论或个人的点评,有格言警句的分享也有自己文学上造诣的展示。
这本书很杂,里面固然有一些作家本身通过各种著作阅读和人身经验得出的哲学答案,但是这些答案与答案之间都非常地稀松,没有什么紧密的联系,这不是一部针对某个主题而展开的宏伟叙述,这就是作者一系列生活中的随感、记录。所以真正想了解哲学的人应该会失望,但是看完这本书原本不想了解哲学的人却能对哲学提起兴趣,因为这里有对各种哲学人物的解读、评论,各种哲学观点的辨析,从这本书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哲学的身影更可以看到周国平的身影,他的生活,他的所思所感,看完这本书也许不了解周国平的人开始喜欢上他,喜欢他的人更了解他。
读《守望的距离》我开始是感兴趣,到不耐烦到重新发现兴趣再到耐着性子把它读完。一开始是出于对哲学的好奇,再到对哲学的不耐烦,最后到对周国平的好奇。
这本书它教会我心要静,以及读书是为了得到自己的东西不是为了理解作者的东西,对我说这话的人有很多,但是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此有了更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