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课堂笔记(1)
授课教师:吴天岳
前言:
西方哲学史是一门大课。作为学生,学习哲学就是学习哲学史。在诸多门类当中,影响力最大、体系最为完善的自然就是西方哲学史。其源流之长,派系之多,论证之繁复,都远远超出了个人能力之所及。
即使是泛泛而过的哲学史大堂,也被分成了上、下两个学期。上从古希腊讲到中世纪,授课教师是吴天岳,下则从中世纪讲到近现代,授课教师是刘哲。
两位老师都是哲学系的年轻老师,吴天岳老师研究的是国内少有学者深入研究的中世纪哲学,课堂板书都是希腊语连带拉丁语,这部分笔记可以说是国内著作中都极为少见的。虽然常被人认为研究的内容不过是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但其论证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也远超其他的流派,连带着我记录的笔记也都条理清晰。
刘哲老师从中世纪以后的哲学开始讲。这段时间以后哲学本身亦开始转向,分化成了自然科学及社会理论。从那以后,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不再是哲学家,而被称为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学说也变得缥缈,恰符合刘哲老师的讲课风格,以至于我一堂课下来竟然记不下来什么内容(捂脸)。
这篇笔记虽然叫《西方哲学史》,但实际只有吴天岳老师的讲课内容,一直讲到中世纪哲学。其他内容只能留待后来者补充了。
2月26日
研究哲学史是从哲学本身出发回到哲学的历史,回到哲学产生的时代。
哲学的重要的问题。
一、what is there 本体论问题
二、how can we know anything 认识论问题
三、what is a rational being like 灵魂哲学、心灵哲学
四、end of life 伦理学问题、美德问题
五、how to talk about God 中世纪的上帝哲学
此外还有中世纪的认识论、神法和自然法,以及自然科学的起源。
哲学史的必要性。
Bernard Williams对于思想史和哲学史的区分。思想史指向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满足思想考古;哲学史指向不同历史语境的哲学,考量哲学在历史语境中的呈现,重新思量已有哲学的缺陷。在不同哲学语境中审视相近的哲学问题,来揭示当下问题中难以避免的盲点。
研究哲学史出于对当代哲学反思框架的不满,因此要回到历史文本中寻找古代哲学。哲学史与当下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重新审视当下,让古代哲学进入当下的哲学思考。
用作品和表演的关系为哲学史的研究提供辩护。一般人认为哲学不需要演绎的中介,是对任何理性的人开放。将哲学作品和哲学文本等同非常自然,如经院哲学创作哲学文本。海德格尔相信只有在希腊哲学原本中,我们才能找到本真的哲学思考与作者本人的原意。海德格尔预设人理想的生存状态,可以基于过去或未来,这才是本真的。对哲学的本真的状态想要了解,就需要回到古希腊。
但是哲学在古希腊起源的时候,那时的印象和现今的并不一样。在柏拉图时代,书非常的珍贵。很多文本都是奴隶读出来的。在《柏拉图对话录》中,他表达了他无法写出哲学著作,因为语言本身的缺陷使他无法表达存在本身的问题。
事物的五个要素1.name;2.definition;3.image;4.knowlegde;5.thing itself。语言只能传达前三者的意涵,至多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第四重,但是永远无法达到事物本身。我们的语言只能告诉事物本身像什么一样,却不能告诉我们事物是什么,语言的对事物本身的揭示只是一种误导,所以哲学无法写作。
古希腊时期哲学学派林立,直到中世纪大学兴起,出现了文本解释的问题,还出现了以论辩为形式的著作,以实际对话为依托,这是一种偏向表演的形式。但是表演才能并不影响哲学本身的呈现,影响的是听者对哲学的接受。人们关注哲学家也是因为关注哲学具身化的形式而不是关注哲学本身。
在《斐德若篇》,哲学家作为智慧追求者,其哲思应该高于文本本身,即使语言不能完全体现,也能用理智的直观看到。因此哲学家自己应该理解哲学,并且用适合听众理解方式表达,例如可以回答听众的疑问。但是哲学文本本身是沉默的,不会回应人们的疑问与误解。而借助论辩的技艺,表演出的对话更能表现出哲学对话的力量,使得这种写在灵魂中的理解与把握可以不朽。
柏拉图对哲学自身写作的洞见,认为作为一个机体承载的哲学,其本质是哲思而不是哲学文本与哲学写作。就像在音乐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声音而不是乐谱。哲学写作的目的不是创造文本、传递教条,而是为了哲学的延续。对话的形式就能高于文本,唤起听众参与哲学中来。就如演奏对于音乐来说是必须的,只有知道乐谱来实现演奏的效果,才能真正把握音乐。
但是哲学还有所不同,柏拉图不断区分哲学思考和感知的区别。他把哲学思考称为理性活动,但哲学思考本身不需要外在理性存在的物质条件。当哲学成为主体间的活动时,就必须借助语言形式展开,虽然这种语言不是哲思。只有听众被哲学家唤起,构建新的论证后,哲学思考的传递才算完成。
对话赋予表演者的哲学家和听众有了直接的互动,表演对哲学也有着同样作用。但哲学思考仍然只能提供一个邀请,因为我们不必然理解听到的每一句话,所以需要在听者与说者之间引入一个哲学史家进行哲学解释。
对哲学学说的最基本态度。
一是认为哲学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观点,比如亚理斯多德对前苏格拉底时代的态度。认为尽管哲学发展会有短暂停滞与倒退,比如文艺复兴时期学者眼中的中世纪,但总体是一个进步过程。在他们看来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历程很接近,是不断累积,后来的成果取代原有的成果的过程。
二是认为哲学更加接近艺术,无所谓进步倒退。维特根斯坦说当代哲学家们不比苏格拉底更不接近更实在的含义。但无法否认的是哲学形态不断变化,无论是论题还是研究方法都在变化,比如心理学从灵魂哲学分出,柏拉图的辨证法和形式逻辑被新的研究方法分析手段取代。
新的手段能够指出前人哲学中的错误,这是哲学进步的一面。但是以往哲学的洞见不会因为这些瑕疵而褪色,比如现在美德伦理学的兴起就是对雅典伦理学的反思。这些现象警惕我们不要简单把哲学简单看成进步过程。
当下的哲学参与者,都有一些共同的哲学预设,会限制其研究的视野。因此需要古代哲学作为一个对话者拓宽研究视野,因为古代哲学家没有我们的预设,可以反思他们处理的问题。
哲学文本是在特定语境中生成的,因此需要必要的历史知识。原著也会成为理解的障碍,会出现难以理解的概念,概念的理解需要历史背景知识,哲学论证的展开也会牵扯到同时代的信息,就需要哲学史家进行传承。比如理想国中的对话,发生在离雅典约30公里的海角上。当时在城墙边有许多因瘟疫而死的人,因为雅典不让当地的商人进入雅典。这个地点本身就是一个道德败坏的象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哲学需要文本考定的工作,因为文本中可能会出现错漏。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文本许多以残篇形式出现在其他文本,也要进行区分。
哲学史家在翻译意义上也非常重要。哲学史家在论辩中恢复对话者原来的表现,找到论辩的主题,能够更好的把握古代的视角。如同在音乐中要用音乐家当年的使用的乐器来演奏本真的乐谱。
但是哲思不是文本,也不是哲学家本人的说话,还必须有听见和理解的过程。音乐中的本真演奏最好是让演奏者也退场,只让音乐在历史中完全呈现,但是这可能是违背作者意图的,音乐家不会希望每次演奏都是完全的重复。哲学史家不希望他的思想作为思想考古的展品,而是期待他的哲思进入读者的思考,他自然也有哲思的责任。这就会带入哲学史家本人的视角,他们会和古代哲学家的视角有一个互动,把哲思带入当下,进入当下的生活。
通过历史考定奠定哲学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是忠实哲学论证的精神,而不是哲学的文字。因此哲学史首先是哲学,活在哲思当中。
当代分析学派的研究方法是把古代论证割离出来的研究,这不同于哲学史的研究。哲学起源惊异、好奇,用以描述早期希腊哲人的生活状态。因为奴隶制使得自由人有闲暇时间思考,在民主制城邦中人们愿意交流。但哲学并不起源于民主制的雅典,而是起源于希腊在意大利、亚细亚的僭主制殖民地,和宗主地有频繁的联系。
传统说法中哲学的诞生日期是公元前585年5月28日,泰勒斯正确地预言了一次日食。历史上第一个自称哲学家人的是毕达哥拉斯,爱智者中的philo,强调的是友爱与平等的爱。他对比三种不同的人和生活方式:奥林匹亚运动会上的运动员、商人与观众。哲学家属于观众一类。在奥林匹亚运动会上,商人追逐利益,运动员追逐荣誉,而观众观望智慧。这是不同于商人与运动员的生活方式。
柏拉图认为无论是利益还是荣誉,都是把欲望对象放在外在的事物上,仅仅依靠本身的活动不能完全得到,所以必然会受到自身欲望的折磨。
苏格拉底说自己不是智者,而是爱智慧的人,因为没有得到智慧的才会去追求智慧。理性的局限让我们总在走向智慧的途中,努力靠近智慧,所以哲学永远是在路上的哲学。哲学家不认为自己拥有智慧,而是能够探索和反思。与之相对的,东方的写作文本被称为wisdow literature,比如《圣经》中的《智慧书》。
古希腊的早期著作《神谱》对于自然作出了种种解释。亚理斯多德称前苏格拉底的人为phusiologia,词来源于phusis,既指自然物,也指自然物的本性,也指自然物实现变化的过程。最初哲学家研究自然,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但他们区别于《神谱》中的解释,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作出理性的论述,区别于神话。
3月5日
关于哲学基本的知识都能够找到,更重要的是观看哲学对话的过程performance。进入古希腊和中世纪的哲学文本,其语言和现在非常不同,古希腊语和拉丁语都已经是死去的语言。
对哲学文本和其他文献的区分。
首先要对哲学文本的特征有一个界定。第一个哲学史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前人都是研究自然的学者,试图对自然变化作出解释。而传统的宗教信仰和史诗也会对此解释,所以要对两者进行区分,即mythos和logos的区分。
最早的时候,两者都是人们谈论的一段话,后来有用historia指代,两者都试图对前因后果作出解释。因此两者都可以称为account,在理想国中这两个词是混用的。
Barnes对早期哲学特质的考察,认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发明科学哲学的概念。他们不否认神存在,但是否认神会违反自然法则来干预自然世界,因此他们不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现象。他们预设自然界本身有一种规律支配,这种规律是我们可以认识的。这种认识不是偶然的结果,前提是要相信自然界本身是有内在的秩序order的,且这种秩序是我们可以通过思考通达的accessible,这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一种信念,来自古希腊对于必然性necessity的概念。
他们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时,不是根据某一个特定事件或现象随意给出特定解释,而是希望给出一个系统性systematic的解释。系统性解释就要求保持前后的一贯。
但我们的理性是有限的,不能把握无限的规则,如果纷杂的世界是我们可以认知的,这些事物就必然是受少数规律所支配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解释世界本源arche的时候,不仅仅要说世界从何而来,而且要说开端在什么意义上支配了世界的变化,使得这种变化可以被认知。
arche既指事物的开端beginning,还包括从开端一开始就支配事物变化的原则principle。通过少数的本源,自然哲学家建构起了对世界的系统性解释。他们的解释力求经济有效parsimony,如果可以用尽可能少的本源进行解释,就不在引入新的原则,如Thales就是一元论者monism。即使是多元论者pluralism,也不会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无限多的,而是有限的如土、水、气、火,他们把最基本的物质称为元素。
希腊哲学的著作是有术语的写作,对每个词语有清晰界定的含义,就和其他智慧著作区分开来。术语是专业从事者更便利地讨论而发明的,它本身有其来源,在古希腊这些术语来自于日常生活的反思。秩序这个概念,在古希腊,他们有宇宙kosmos概念,指世界整体。对于早期的哲学家来说,世界整体不是混沌chaos,世界从一开始就是有秩序的世界。
他们的理解影响了他们对术语的用法。从前苏格拉底时代开始kosmos有新的含义order,被翻译成world-order。如logos这个词,原本意味着说法,包含着一种解释explanation/aition,同时哲学家不满足特定的解释,而要适用于一类现象,且不会和其他的解释发生冲突,遵守最基本的原则。
这种对本源的解释我们称为理性rational的解释,这就把早期哲学家和史诗、宗教的区别开来。这种理性的解释我们就称为logos,后来其含义再不断变化,丰富内涵,如亚里斯多德把logos称为定义。但根本仍然是理性的说法之意。
他们不是独断论者degmatic,而是对推理、论证的突出强调,展示知识如何得到理解。Thales说水是万物本源,亚里斯多德对其重构时也以理性来解释,因为所有动植物都需要水来维生,万物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的本源,热从湿产生,干是湿特殊的状态。那么为什么这个世界会有变化?如果这个世界一开始都是水,完全由水构成,为什么会变成干的?
这是一元论者都会遇到的困难,因为我们经验会遇到对立的本性,我们的认识也是通过区分对立性质实现的。如果以对立性质的一个作为本源,就必须解释变化如何产生。
Anaximander说世界的本源是apeiron,a是一个否定前缀,peiron是limit,即是没有限度、不可度量、不可描述的意思。传统的解释受到亚里斯多德的影响,把它解释为无限the Infinite,但是这个解释是后起的。之所以称为apeiron,很可能考虑到了和Thales相同的问题,所以说将宇宙的终极质料等同于世界里可见的元素是错误的,世界的本源是不可度量、没有规性的indefinite,亚里斯多德把它修订为他所提出的原初质料prime matter。这样不确定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源,不包含冷热、干湿,而是冷热,干湿两种对立因素在其中发生变化的承载者,这种变化受到相互作用原理的掌控,遵循一种补偿的原则。夏天之所以干燥、热,因为冬天侵犯了冷、湿的利益,必须得到补偿。他认为hot-cold、dry-wet是世界基本的对立,世界为了基本的平衡和秩序必须补偿。
那么如果这个世界一开始就是不定的indeterminate,其他确定的性质在它之上产生,那么最早的确定性质是如何产生的?第一个性质的产生不可能从虚无中产生,古希腊的基本信念认为无中不可能生有nothing out of nothing。如果没有第一个确定的性质,那么这个世界对我们是不可认知的。
我们很难断定他们没有遇到这样的困难,或者说没有试图解释。从间接证据来看,他在testimonies里面提到了神god和灵魂soul的概念。
思想史背景
早期希腊作家没有流传,主要通过直接引用和转述看到。前者成为残篇fragments,后者称为旁证testimonies。
他认为一个磁铁是有灵魂的。这不是表达泛神论的主张,而是解释磁铁靠近铁块的现象,以灵魂为运动提供了内在的解释。这是不同于水的本源的界定的。看起来像是宗教神话的倒退,似乎用一个独立的本源nous来解释变化。但是nous理智不知道究竟是人的理智还是一种超越的神圣理智。有人认为希腊哲学和希腊语有密切关系。因为希腊语是曲折语,不是直接表达存在,而是通过词尾的变化确定功能。对短语einai/to be等词语的反思产生了希腊哲学的不同变化。
单纯的知识本身不构成哲学的解释,如赫拉克利特说博学不会产生理解。他的批评不仅针对诗歌作者,也针对他之前的其他哲学家。他认为哲学的特质在于理解,他之前的哲学家并没有实现理解的任务。
赫拉克利特有许多著作留存,但是他是非常独特的人物,难以归到某一学派。从他残篇来看,他的著作晦涩难懂,创作当时特意采用了aphrosism格言体的写作方式。可能他不想直接交给人们哲学,而需要人们进行一些准备。但这种说法和他的残篇中有抵触的地方,他并不认为自己不掌握真理,只是真理的传达者。
残篇50他提到如果你是智慧的,不要听我说,而去听logos,认同所有的东西都是一。这不能对理解logos本身提供太多线索,说万物是一,很像一元论的立场。
残篇2 他说尽管logos是大家分有的common,很多人对其的思考理解却是私有的。对所有有思考能力的人是共同的,批评自己理解了logos就藏起来或者炫耀的人,因为每个人只是分有logos。
残篇113。思考对所有人来说是共同的。
残篇116。所有人都分有自我知识和良好的思考能力。
第一个残篇翻译logos成道理,是万古长存的,一切事物都遵循logos。但人们试图分析事物与logos的关系时却无法说出,言语logoi只是logos的辅助。logos一方面是支配世界变化的本源,是对世界如何的界定,logos是世界上实在的;另一方面logos是我们能够谈论的,尽管我们不能完全把握它,但是能在一定意义上理解它的存在。他和早期思想家不同,logos很难直接和自然要素和原则直接联系起来,而更加直接相关的是语言和思考活动。
赫拉克利特的另外一个主张,万物都是火,火是万物的本源。
残篇36。对于火来说,火死了变成水,水死了变成了气,水从土当中生成,水会转化为火或者灵魂,世界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火是最具有支配的,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可以转化这些元素中的任何一种。
那他和之前哲学家以自然界要素解释世界有没有差异?在古希腊的四大元素中,火是最轻的元素。在自然经验中,火的燃烧得以持续,在这个变化过程当中不变的是什么?如火焰、发热的特征保持不变,但是支持变化过程的材料,在不断发生变化,燃烧的材料被不断消耗。
而在水本源说中,水的stuff没有变化 火本源说却是其stuff不断变化。因为他不想解释世界的质料,而是强调世界的不断变化过程,完全由logos主导。因此他认为万物都处于不断流变当中,并以河水的变化来进行说明。
残篇12。踏进河流的人,河流不变,水不断地流过。On those stepping into rivers staying the same other and other waters flow。水不断流动,但是有一个东西保持同一。
残篇49。我们踏进又不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
残篇91。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不能和有死亡的东西接触两次。
三条会同时为真吗?从文风来看,第一条最接近他的著作;对于第二条,如果他认为河流保持同一,当然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从字面意义上和第一条存在矛盾;第三条和第二条也有冲突,也和我们的经验相冲突。柏拉图在对话录中也对此开过一个玩笑,一个人向别人借钱,等到还钱时狡辩说“我不是借钱时候的我了”,于是债主把欠债者打了一顿,到法院时债主也解释说自己已经不是打人时候的自己了。
因此哲学家要寻找这个世界中不变的东西。如waters作为stuff是不断流动的,不断变化,但是流动的过程本身没有变化,保持同一,所以把它界定为河流。这比任何东西都在流变,没有东西保持同一的说法更容易被接受。这是和前人的本源学说是不同的解释,且和火本原学说一致,可以构建融贯的学说。
赫拉克利特称为辨证法之父,提出世界有很多对立的存在。相反的东西结合,如不同音调构成和弦,海水对鱼来说是健康的,对人是有害的等。存在一系列的对立,传统认为和万物流变的观点一致。
但不是所有对立的音调都会和谐,海水对同一个东西可以既是健康又是有害的,他强调的是我们可以从不同方面考察同样的事物,这恰恰是因为我们考察的事物本身是同一的。如果谈海水对鱼是健康的,对人有害的,海水应该是同一种海水。这种同时性的对立,从不同视角出发,要回到同一个东西,回到了他所说的所有的事物都是一。
当然格言流传被剥离了语境,这不一定是他本人的真正主张。但变化本身如此重要,所以他用火和流水表达他对世界本源的反思,还解释了世界的生成cosmogony和变化的cosmology。
残篇80。斗争是共同的,一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产生的。我们不是简单描述世界是如何发展的,而是要理性的解释,要说明世界是这样,还有世界必然的是这样。
赫拉克利特第一个非常明确地强调了必然性的哲学家。即一个东西必然是现在的样子,不可能是别的样子。
在哲学框架中,ontology存在本身,ethics如何生活,epistemogy如何认知,必然性都非常重要。我们很难感到世界必然如此,我们可以构造一个世界,所有事件都是决定了的决定论。而认为这样的世界是必然如此的,不是所有人共有的信念。我们总想使世界存在不一样的地方,存在外在的力量改变世界的结果。
从知识的角度说,知识让我们认识普遍必然有效的东西。当知识可以解释某一类现象,才可以认为我们把握了知识。从伦理学说,必然只描述世界是什么,如果我们认识世界必然如此,我们很容易认为必然性等于应当如此。且必然性让我们思考我作为理性自主和必然性有什么关系,最后导致我做任何活动都没有意义。即后来关于自由和必然问题。对宗教哲学,给世界一个神圣的来源,同样也造成本体论、伦理实践的问题。
希腊传统对必然性的认识。赫拉克利特说性格即命运,性格是命运的守护神,这是希腊悲剧的基础。在悲剧传统中,没有把性格决定的必然性和对于宇宙的必然解释联系,甚至出现用贿赂来改变必然性的结果。
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结伴出现。
后者集中展示了世界的变化是世界本来应当的样子,前者则展示我们之所以能够对世界有所反思,是因为世界在变化中保持同一。
他的长诗文体是有意使用的,在他之前并没有人这么用。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序言、导论,展现一切都是存在,存在是一,不可分离,存在不会随时变化;第二部分名为真理之路,展现了本体论的思考;第三部分名为人的意见之路,包含了自然哲学的解释。他在长诗中似乎重新引进了神话的要素,讲到了一系列的女神,他使用的词语很多直接借用荷马和赫西俄德hesiod。讲到女神展示的不仅是真理,还有常人技艺制作的虚假幻念。
3月12日
赫拉克利特传统的流变说对于火的讨论,包含了对立统一的观点。但在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教条的国家,对立统一仅仅是一种教条。我们还需要解释什么样的意义上对立,什么意义上统一,如河流的变化和不变的关系。
巴门尼德在必然性的基础上打开了本体论的空间。他的诗序言和hesiod《神谱》有很多相似之处,神话和哲学存在着一定关联。他们都强调作者不仅要听可信的真理truth,也要听凡人的信念belief/opinion。有些人误解说巴门尼德完全摒弃了意见之路,只是为了展示它的荒谬。他在残片最后结尾说:“你应该去学习所有东西,即使信念没有真实的信任,但是这些看起来的东西doxa也要去学会。”
信念和意见的对象dokounta是怎么样变的可以接受,显现出来的东西如何渗透到所有东西,如何通过所有存在显现而变的可以接受?如果说哲学图景和经验世界完全不同,并且把经验认为不可信的,那么哲学本身只是一个空中楼阁,因此关于真理和意见的关系是哲学始终关注的问题。
一个人们完全没有听说过的道路,不知道是否是意见之路;而对于真理之路,如果一个东西是,它就不能不是。that is可能是一种个别存在,但是它未必是必然存在的,不是不可能不存在的;is的东西可能是being,指存在本身,最高的存在,也可能是作为知识的对象,具有必然性的真理如几何学,是object of knowledge,也可能is之前不需要主语,to be这个词在希腊语中有这些情形:
一、可以像英语中做系动词,把主语和谓语联系,这是古汉语中所缺乏的形式;
二、可以表达存在的含义existence,如is socrates,苏格拉底存在,在英语中会加上there;
三、可以表示真理veridical,相当于it is the truth that,表示是真的;
四、可以表示同一identity,3+2=5,完全等同。
is,necessarily is的含义也可以有很多含义,可以是S存在S exists,可以是对对象的知识如S is P,具有某种特征。另外也可以从同一identical理解,单从这句话不能给出确切的解释。
第三个残篇说思想thinking和being是同一个东西,在希腊语中用的是noein和einai,英语使用动词不定式,强调的是动作本身。他认为我们的思考和世界本来的所是是同一回事。这意味着我们如何思考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不能思考,这个世界就不能是这样子的。
他并未断言两者的因果关系,也不知道世界决定我们的思考还是我们的思考决定世界的样子,只是指出了同构isomorphic的相关性,只有being是可以思考的,not being是完全不可以被思考的。
那么我们能否思考恐龙,它是否真的存在过?我们能否思考麒麟,即使它在现实不存在?我们能否思考无吗?在中国哲学中有很多对“无”的谈论。当我们进行思考的时候,思考的必要条件是什么?我们似乎可以脱离物质存在来思考,但是我们的思考本身不能没有对象。即使思考无,也有无的概念作为思考的对象not-being,不能被思考的意思是思考活动本身必然是有对象的。当我们思考的时候,思考的对象就有了现实性reality,即必须是能够谈论和思考的东西is。
残篇8巴门尼德谈到being的属性attribute,它是不生不灭的ungenerated,它是不可分割的indivisible,它是静止不变的still,它是完满的perfect。这些解释都是从最基本的原则推演出来的,主要的原则就是nothing can come out of nothing无中不能生有。
1.it is not possible to think nothing;
2.it is possible to think of generator iff(if and only if)it is possible to think nothing;
3.hence it is not possible to think generator.
前三个特征都是否定的表述。being如果是被生成的,就意味这being是无中生有的。
对于第2条,我们只有在无的概念中才能思考生成,这取决于取决于生成的定义。我们谈论生成的东西,那么在生成之前它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必须假定不存在的东西,但对此我们无法思考。所以我们觉得它之前以别的方式存在,因为绝对的生成是不存在的。
但存在是不可定义的,凡是不是无的东西我们可以说它存在,这是一个循环论证,当你说无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我们也可以以副词理解,如果东西为真,就是以不可生成的方式为真。仅仅依靠现有的材料,我们无法理解巴门尼德的真正含义。
being是希腊哲学最困难的概念,研究being的学问就是ontology本体论。芝诺更加接近对于existence的解读。
芝诺的悖论,反对运动的概念,反对可分性,反对多元性being is one unified。
反对运动的悖论,展示归谬法的力量reducition ad absurd。
一段运动要到达终点,要达到一半,再一半,可以无限再分,如果要在有限的时间到达,就要走过无限多的一半,完成无限多的动作,要在有限的时间做到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运动不可能到达终点。
运动的前提是到达一个地方,需要一定的时间;要走过一段距离,要先走完这段距离的一部分
1.if motion is possible,it is possible for S to traverse the finite distance in a finite amount of time;
2.half way premise;
3.S should traverse an infinite number of finite distance;
4.the speed of S if finite;
5.hence S should traverse an infinite amount of time;
6.motion is impossible;
路程是无限可分的,虽然路程不断减小,但是不会是0,总是一个有限的距离。即有无限多的有限距离之和。这和1是冲突的,所以前提是错误的。只有在无限数量的有限距离之和是无限的,才能得到这个结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这是路程的无限可分行,如果放到行动者上,那么行动者怎么样完成一次动作?亚里斯多德认为运动可以划分,时间也会同样的划分,可是时间是什么?
时间和运动都是连续的,连续的东西必然无限可分,任意两点之间可以找到第三点,永远不可能找到一个点到不可分。他对无限区分了实无限actual和潜无限potential,即1+1+1……和1/2+1/4+1/8……另外一种解释是物理上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东西atom,即连续的东西会被分离为离散的东西,但认为离散事物的最小单位是不可分割的是一种独断的主张。
任何动作从无到有,是从哪个时候开始的?我们现在只能通过极限的方法得到。所幸西方对此没有简单地对待,而是认真的思考;中国却对如白马非马的讨论没有深入进行。
智者自称教会美德,关心政治和伦理生活。他们并不直接攻击如运动等信念,而从正面提出主张,如人是万物的尺度。同时他们也对美德提出批评,如提出正义是强者的利益,对上帝的律法构成了挑战。
苏格拉底也正是在回应这些挑战,他关注知识论和形而上学,但是更关注美德问题,他的一生都是在追问美德的问题。苏格拉底讨论虔敬、讨论勇敢,都提出什么是什么what is X的问题。这是柏拉图理念forms的源泉,认为理念论可以很好地回应苏格拉底的问题。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出生于雅典,是一个贵族,Plato是他的外号,是宽大的意思。他的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处死后开始写作的。他去过很多次意大利,试图实现政治抱负,接触了毕达哥拉斯派思想,毕达哥拉斯派是一个学术团体和宗教团体,认为灵魂不朽。毕达哥拉斯派还持有末日论,末日审判对柏拉图的影响很大。这些内容都出自他的第七封信,但是有人认为这封信不是他写的。
除了道德层面,苏格拉底对柏拉图有方法论方面的影响。哲学没有现成的知识,首先是追问,追问需要掌握相关的技艺,但哲学的技艺很特殊。例如一个手艺人有意地犯错,我们不会责备他,会认为这是创新;而如果哲学家谈论美德有意犯错,他就会被谴责。
柏拉图生活在僭主指和民主制的雅典,因此反思哲学和政治的关系,反思政治是理性说服还是修辞学。此外他还面对智者的挑战,智者在知识上持有相对主义和怀疑论,在道德上抱有相对主义,认为道德只是习俗的结果。前苏格拉底时代如赫拉克利特的流变说,对柏拉图论证的形式理论留有影响,所有可感的食物处于流变,知识的对象不同于流变的东西,这就是形式;巴门尼德关于的to be的四个性质对柏拉图的形式理论也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