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的世界:鲜为人知的1914-1918》第六部分·读书笔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但是结束的方式显得贪婪、锱铢必较,每一个战胜国都企图从这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中捞取一把好处,协约国被惨痛剥削,因此也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这一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鲁登道夫在上半年趁着德军还有能力的时候发动了几场大规模战争,虽然没有占领很多有军事意义的据点,但是把同盟国吓了个半死,直接加快了美军上战场的脚步。
美军作为没有遭受过战争毒打的充满理想的青年,在1918年的战场上怎么看都是一股带着憨憨气息的清流:

1918年上半年德军离巴黎最近的一次,德军的长驱直入之势让盟军恐慌,于是他们的内部开始溃乱:卡斯特劳开始想要放弃那些坚守多时的堡垒、福煦建议政府此时应该转移出巴黎、德斯佩雷准备放弃兰斯、黑格开始考虑从英吉利海峡回撤英国……
然而实际上的德国此时的处境却十分危险:德军的尖头部队深入法军防线的腹地,就像一个大麻袋,越走越深、越走越宽,然而收口处却十分的狭窄,苏瓦松的供应虚弱地支持着德军。如果此时法军守住兰斯、夺回苏瓦松,那么德军就被瓮中之鳖了。然而德军势如破竹的气势让盟军自己乱了阵脚,差点就将巴黎拱手送人,这让我想到了战场上的心理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仅仅是要对敌我双方的军事实力、作战计划都了解透彻,还要对敌军关键将领的性情摸透,面对某一种情况他们会做何等反应、面对千钧一发之际又能否抵住压力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一方面玩得最好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诸葛亮的空城计了。
后来战况的发展也确实证实了德军此时所处的危险处境:苏瓦松被协约国攻占,德军开始不得不撤退,之前拿下的大好江山此时又只能被吐出来。

这场漫长而痛苦的战争在1918年的11月停火,1919年1月签订凡尔赛条约,这个条约看起来简直就像是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的翻版,如果用作者对布列斯特条约的原话来评价凡尔赛条约,那么也就是说德国与盟国之间绝对不可能存在和平,这种屈辱式的条约签订必定会导致更大的恶果。因为签署停战协议,Matthias Erzberger被认为背叛了祖国,最终在1921年被自由军谋杀。其实事情朝这个方向发展,凡尔赛条约确实加了把火。
具体德国民众当时对凡尔赛条约的看法,通过以下影视片段可见一斑:
在面对自己承受巨大损失、对手又处于不利求和的状态下,盟国此时吃相难看。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从1920年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的《色佛尔条约》割去了土耳其80%的土地,这“平等条约”一签,就仿佛中国给只剩下了一个北京和河北了。因此这才引起了土耳其的反抗,认为苏丹卖国,从而在凯末尔的带领下重新立国。
而且“落后就要挨打”在这次谈判中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作为战胜国,却要向日本让地??得亏当时没签,但这波操作到现在看也依旧很气人。
然后还想说说鲁登道夫,这位在东线表现出传奇军事才能,最终却抵不住压力最终精神崩溃的人。

读到有关于鲁登道夫说“这场战争没有给我留下什么”的时候我感到触动非常的大。这个德军的总参谋长,在习惯了长达44年的极度自制与极度孤独之后,遇到了玛格丽特·佩尔内特,这个让他摆脱孤独的女人。尽管现实生活中常常有看到类似的事迹,也常常会看到歌颂爱情的作品,但是每每看到爱情能够给一个人鲜活的希望、注入五彩斑斓的能量时,我都会一再地惊叹爱情的伟大。
柏拉图在《会饮篇》说,以前的人和现在的人不一样,他们是有四只手、四只脚,头上有两副面孔,耳朵有两对,生殖器有一对的“阴阳人”,因为自身力量强大而意图向诸神造反,最终被神用利刀劈成两半,成了今天的男人和女人。这些“不完整”的人呀,一直一直都会想念另一半,于是一直都在追寻另一半,想要再合拢在一起,有的人甚至饭也不吃,事也不做,直到饿死为止。这种热烈而美好的情感就这样发生在两个人之间,也许素未相识,不必青梅竹马。
可惜第一次世界大战夺取了玛格丽特·佩尔内特两个心爱的儿子的生命,作为一个母亲,她的精神崩溃了,连带着鲁登道夫也崩溃了,愧疚感、自责感、悲痛感把这个极致强迫症患者击倒了,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在深夜时前往小儿子的坟墓前痛哭流涕。而这段曾经浪漫而美好的婚姻也因此最终结束。
就这样啦~这本书整体读下来还是很享受的!对我细节怪的胃口哈哈哈,很多很有趣的故事和书信会让历史变得不枯燥,让死亡人数变得不冷冰冰。而且很多关键人物的性格刻画也很传神,反正我读起来是津津有味啦~五星推荐!!感谢官官带我读书h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