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诠释?
“诠,具也”。释言曰诠。释,解也。“从釆,取其分别物也。”(《说文》)故而诠释,也即是具言分析而阐释之。那么诠释一词也就具有了三个性质,一,具言。二,分析。三,阐释。本文打算依托凭空想象的方法,针对一个字词的解析过程来谈谈何为诠释。并想就此说说我想做诠释学的原因。
先言具言。也就是作诠释的时候,要做到统筹全篇文章,来把握一个细致的知识点,不然容易离题千里,这需要对文本进行一个粗略的阅读,并且具有总结概括的能力,再把具体的字词所代表的思想与全文相糅,才能体会其意。如果可以的话,更需要对文本的作者、时代历史或者语言特色以及其他背景的知识进行解析,更准确把握其思想。当然这里就要谈到比较大的文本解析方法了,暂时不展开说。
再言分析。分析首先需要解字,弄明白一个字是什么意思,这需要一定的工具手段和查阅能力,同时要注意字的流变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文献学的研究方面的内容来说,对于哲学也是非常要紧的。所以一直觉得,学习西哲不可不知英语,学习中哲不可不学文献学。这是最基本的技能,解读文章最需要的入门技巧。当然了,分析还要综合自己的逻辑推理,不一定完全按照当时的时代来看,就用当时的时代背景做理解,但可以用当下时代需要的语言做解释。总而言之分析是需要个人思维的训练的。
后言阐释。阐释是需要语言表达能力的。我常觉得,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再说得苛刻一点,就是我们的生存方式。语言所呈现的就是我们能呈现的自己。做阐释不一定需要学习大量的语言学内容,但是清晰流畅的表达也是必不可少的,有的人喜欢在文字的华丽上花工夫,辞藻华丽却不见思想在何处,这种恶行在中文系看看也就罢了,不可带到哲学阐释上来。哲学要做的是竭尽全力把自己的想法严谨地简洁地阐释清楚,而不是卖弄表面工夫。
“Hermeneutics”源自于希腊语(ἑρμήνευω),意思是“了解”。这是从希腊神赫耳墨斯(Hermes)的名字得来。解释学(Hermeneutics),又称诠释学、解释学美学,是在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美学流派,近代解释学的基本特点是客观主义。(百度)
诠释学是一个了解并阐释文本的哲学技术,这里需要明晰这是一个技术,是一种哲学的阅读方法,它也许被描述作为诠释理论并根据文本本身来了解文本,强调忠实客观地把握文本和作者的原意。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做到文本至上,首先把文本最基础的意思了解了,然后再加以自己的解释。而不是妄加揣测,对于完全抛弃文本的,我们只能称之为民哲。
中国的哲学发展是遥远恒久的,由于书写方式的限制,至今留下来的哲学文本句句简略,语言流变和时代发展,让这些古书的真正内涵与我们相去甚远。要想去研究这些思想,就必然离不开诠释学。恰恰诠释学在中国哲学是更亟需的,以贯穿于中国哲学史的四书五经为例,每一个时代的人都对其中的章句有不同的理解,在如今的时代如若再保守过去人的解读,恐怕会让四书的价值遭到埋没,因此就需要更结合当下和自身的解读。同时,许多所谓现代阐释也是含着大量误解的,是完全超越现实的自我妄想。所以我们做着诠释学的时候,不仅仅是拂去历史的烟尘,更是荡涤现实的糟粕。
说得直白一些,诠释学就是立足文本的“自我瞎猜”,文本就是一小块地,站着上面思考,至于思考出什么事情那是不一定的。因此诠释就是焕发新生。要把那些文章最根本的内容挖掘出来,然后各取所需,用自己想要的方式诠释出来,以此达到借书建言的效果。表明在做诠释,实际上在阐发一家之言。而本质上其实就是在做诠释。
诠释学应该要很有活力才对,永远的解析、建言、再解析。看似不变的文本,实际是每个时代最不可动摇的强大力量。经典的魅力就在于此,永远年轻,永远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