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信条之大明风云》的摘与评
l 绍兴府古称会稽,传说乃是大禹治水时召集天下诸侯商议事情之所。 评:江浙地带果然是值得去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l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评:久闻心学大名,也买了《传习录》,准备开始学习。 l 意本无善恶,动则有善恶之别,故当有致良知之能。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格物而致知,便在为善去恶是也。 评:知行合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l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量的提高,才认识到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也并非是错误的。 l 虽然与少芸重逢之日尚浅,阳明先生已然察觉到这个女弟子因为常年颠沛流离,又眼见师友一个个俱遭八虎屠戮,心中怨气已重,正是四句教中所言的“有善有恶意之动”之理。若不能以致良知、行善行纠正,少芸只怕轻者会走火入魔,重者会戾气顿生,就此走上歧途。 评:你我凡人,在生活中有时又何尝不是走火入魔,迷失在金钱、权势或美色当中,唯有致良知、善护念,才能使自己的心回归正道。 l 阳明先生微笑道:“既是宇宙,那么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此心无所不容,无时不在,又何拘一时一地?” 评:无时无空,无宇无宙。 l 原来善恶一理,看似皂白分明,其实却最难析清,所以孔子亦说:“吾党之直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若一味拘泥于善恶之别,最终反会变得善恶不分。阳明先生的心学最为圆通,“致良知”三字乃是根本。 评:与《金刚经》中的善护念有异曲同工之意。 l 历代佞佛之帝也有不少,梁武帝三次舍身入佛寺,但自称为佛的,正德帝堪称第一人。 评:正德帝看似疯癫,但却总有一些若有若无的侠气。 l 她也记得正德帝对她说过好几次想求长生之事,只是陛下想要寻找长生之道,最终却只活了三十一岁,实在是个说不出的讽刺。 评:人生往往求之不得,且大多适得其反,不如顺其自然,如是而来,不强求。 l 看来人生在世,最怕的仍是此生苦短。 评:人生确实苦短,但若你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事业当中,那便是无穷的。 l 天下枪术,不外乎“崩、拔、压、盖、挑、扎”这运枪六法,万变不离其宗。 评:学习,脱枪为拳,形意拳奥义大概也在其中。 l 所谓三无漏,乃是“戒、定、慧”三字。佛经有谓,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一不可缺。以此三者入手修行,必断见思烦恼,而证无漏圣果。 评:《金刚经》第二品中我佛如来有言: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l 原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是《中庸》开篇的三句话。 评:性、道、教,三字贯穿全书。 l “路就在你脚下,除了你,谁也不知道。所以埃齐奥先生不知道你的路,我也同样不知道。”阳明先生抬起头,看着少芸,“路是你走出来的。”阳明先生这话很是淡然温和,但少芸却是浑身一震,心道:“是啊,我只想着要追寻夫子而行,却不知世上本无路,自然无所追寻。世上本无路,走过了便已成路,又何须多虑?” 评: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l 曾经年少志成城,垂老依然意气横。 大散关前奔铁马,条支海上舞旌旗。 人从虎豹丛中健,路向江山绝处行。 长剑铸来应逐鹿,千邦万国尽驰迎。 评:豪情万丈!英雄莫问出处! l 那时张永便觉得,欲平天下事,先握天下权。而自己却认为,一味以权势推行,终是治标不治本,唯有开启民智,才是国强民富之道。 评:真知灼见,教育为重中之重! l “无尽灯”三字,却是出自《维摩经》。经中有云:“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原是比喻大乘佛法以己度人,一而再,再而三,乃至无穷。 评:佛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l “夫子和我说过,世事难料,但若是自己失去希望,才是没有希望。” 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