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瞬间让你真切感受到生活的荒谬性?
查看话题 >现实版的张东升杀妻案 | 犯罪心理学解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害怕犯罪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会为杭州女子疑似被自己丈夫谋杀感到不平,也不会忘记昔日的泰国杀妻骗保里的负心男子,还会因张东升一句“你看我还有机会吗”而颤栗。
在真相揭示前,我们会吃瓜好奇,但都会期待早日真相大白、凶手受到严惩。没有人会希望这些犯罪悲剧重演,更不会希望自己或他人受到犯罪分子的伤害。
但是,对于罪案片,我们却有一种别样的痴迷。在看这类影片时,人们往往会屏息凝神、全神贯注,甚至希望犯罪手段再离奇一点、犯罪分子再恐怖一点、侦破过程再复杂一点。
纵观近几年的优质国产片,犯罪主题占据了重要席位。一部又一部大爆的罪案片,不断掀起人们狂热的讨论。

为什么人们在害怕犯罪事件的同时、又如此热衷于同类影片?
今天,时间君就来尝试从心理学角度谈谈原因。
1
“真相我暗示了,你自己先猜吧”
优秀的罪案片有一些共性:剧情节奏紧凑;在揭秘的过程中,有大量的细节、线索、暗示与铺垫;会恰到好处地设置悬疑点和不解释的留白;正邪两方性格丰满、并非非黑即白;…
这些特点,在吸引观众不弃剧,让他们回味无穷的同时,也导致观众如果从一半切入,就很难完整体会解谜的快乐、甚至无法理解其中的部分情节。
所以,在《老友记》里,Rachel会因为她刚刚开启《闪灵》的217房恐怖悬疑之旅、Joey就在不小心中把结局透露给她而生气,并以同样的方式予以还击。





所以,在看罪案时,为了跟上剧情的节奏,观众需要保证观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并投入较大的注意力和专注度。只有这样,才能注意到剧中的种种线索和铺垫,并从观看中获得充分的乐趣与享受。 在《隐秘的角落》热播时,就有不少网友注意到了朱朝阳桌子上的魔方阶数会发生变化,从而推断出,魔方可能是区分朱朝阳的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标志。
其实,这一细节连导演本人都没有注意到。魔方是他玩过以后随手放在那里的,魔方时有时无,是因为在拍摄过程中,不小心被他弄丢了…
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抱认为,电影不存在于银幕上,而是存在观众的注意、想象、情感和记忆等心理活动中。所以,当观众被情节高度吸引、并全身投入这种艺术家对现实世界的艺术化处理和改造中后,影视作品给观众带来的感情,甚至会比真实场面引发的感情要更为生动和深刻。
因此,罪案片这种能够高度吸引观众情绪与注意力的影视作品,会让观众感受到独特的情感体验。

同时,罪案片的悬念性,也是观众钟爱这类影视作品的重要原因。美国戏剧理论家艾·威尔逊在受众心理方面认为:“我们会接受所有类型的戏剧,无论是写实题材的戏剧还是极富于幻想的戏剧,是因为观众有一种心甘情愿的悬念。”
影视艺术常采用的手法,就是在剧情和镜头处理上,进行留白或设置“不确定性”。这一点,在罪案类影视作品中运用得格外常见。
比如在去年的高口碑罪案影片《误杀》中,观众开始都以为是“误杀后埋尸”。但在混乱的人群与压抑的慢镜头交替中,导演扫过一个画面,暗示了死者在被埋时的身体状况:

直到最后,究竟是“误杀后埋尸”,还是“活埋”,影片都没有给出明确答案。所以,观众需要自己结合电影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判断。
德国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就说过:“未定性与空白在任何情况下都给予受众如下可能:把作品与自身经验和自己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产生意义反思,这种反思是歧异百出的。从某种意义上,受众的接受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剧情上的悬念、画面与场景转换中的留白,以及具有功能含义和情感表达的空镜头或长镜头,都会勾起观众的无限遐想,刺激他们进行假设,激发他们的“完形心理”。观众并不会完全被动地接受画面给出的信息,而是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积极地展开思维,将剧情连接起来、补充完整,并对剧情接下来的发展产生猜测、推断。在这一过程中,观众会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剧情进行中去。
2
“如果可以,我想保护世界”
当然,在罪案片里,“正邪交锋”自然是少不了的。这点在其它类型的影视作品中也会涉及,但一般不会像罪案片这样直白突出。
在优秀罪案片中,除了引人入胜的犯罪情节,还有对于这些犯罪案件的打击和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斗争。我们能看到机智果敢的警察、能力超群的侦探、充满善良与温情的人性。正是这些人和这些品质,把反面人物从心灵的痛苦、道德的败坏和规则的僭越中拯救出来,于晦暗中找到光辉,还个人和社会一个公道,进而宣扬不片面的正面道德观。
例如《白夜追凶》,双胞胎哥弟的设置:一个在白天出行、一个在夜间断案,一个腹黑、一个单纯,同时卷入复杂的犯罪案件,但两者又都有正义的内心。在某种程度上,这就象征“光明”与“黑暗”的纠缠,但“正义”又是真正追求的方向。

罪案剧中美好的设定,给予了在现实生活中无力的人民一丝寄托和慰藉。
弗洛伊德认为,现实中的成人都都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观众是一群经历不多,觉得任何大事都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小人物,所以他们渴望成功、渴望成为英雄。剧作家和演员,就帮助了观众实现自身对英雄的认同。观众会随着剧中的英雄一同冒险和斗争,经历痛苦和毁灭,与英雄共同获得荣耀或走向灭亡,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快感。

除了基本的正义向往,现代人承受着来自情感、家庭、职场等压力,巨大的精神重负,使得人们需要一种方式来释放压力,舒缓情绪。而这些诉求,都可以在艺术作品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和补偿,从而达到一种消遣娱乐的目的。
3
“痛是假的,快乐是真的”
其实,除了犯罪片,人们同时还喜欢恐怖片、惊悚片这类同样让人感觉“不太安全”的影视作品。在现实中,人们应该不太想看见浑身惨白的超自然生物,但《咒怨》成为了影史经典。

和犯罪片一样,这些作品中发生的事情,我们都不希望在现实中遇到。然而一旦拍成影视作品,就非常有市场。
喜欢这类影视作品和喜欢犯罪片。一项研究曾表明,我们大脑中控制畏惧情绪的杏仁核也掌管着积极情绪,所以,人们在感受到危险的同时,也可能感受到兴奋和愉快。
回想自己在受到惊吓时的表现,其实和在兴奋激动时的反应非常类似,都是心跳加速、呼吸加快、瞳孔放大、身体出汗。
在看惊悚悬疑类剧或电影的时候,你知道自己不会受到真实的伤害、是安全的。所以,当你在沙发上因为看到警察走向未知的幽深走廊而害怕时,大脑也会带给你激动和快乐。

同时,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可能会满足自身内心渴望得到发泄的欲望,并在观赏过程中达到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平衡。
提出这一观点的也是弗洛伊德,他曾说:“在艺术活动中,精神分析学一再把个体的行为看作是个体想要缓解欲望和需求的愿望一一这首先体现在创造性艺术家本人身上,继而反映在听众和观众身上。”
所以,在弗洛伊德看来,罪案片可能是涌动着经过美学包装的强烈的力比多冲动,是欲望的幻象。剧中刺激的打斗场景、血腥的杀戮、性侵犯、性虐待和偷窥跟踪等,都是艺术家发泄死亡本能和性本能的表现,是被压抑着的潜意识。剧中正面人物的英勇机智,也是艺术家本身英雄主义情怀的倾泻。而欣赏其作品的观众,也有着“同样被压抑的愿望”。艺术家将艺术创作作为自身经历和心理活动的输出口,观众则在欣赏的过程中进行类似的欲望发泄。
希区柯克的经典影片《后窗》,就完全采用了旁观者窥探的视角。甚至,导演将男主角行走的能力剥夺,以至于他几乎只能看、而无法采取任何行动。正是在这种目光的注视下,一系列犯罪事件缓缓展开。

人们很难、也不想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恐怖、悬疑、惊悚的体验,而这类作品可以让他们在身体安全的情况下体验类似的情境,从而满足自身的好奇与窥探欲望。
4
“现实比影片更可怖”
如果罪案片“以真实事件改编”为卖点,则可能会在安全的情况下,拉近我们与犯罪的距离,进一步释放内心被压抑的冲动。
在豆瓣时间专栏《罪恶的背后----人人必修的60堂犯罪心理学》中,张巍老师就以几部经典罪案电影背后的真实案件为例,告诉我们什么叫现实比电影更触目惊心。
例如,影片《沉默的羔羊》中的“野牛比尔”,原型就是美国的连环杀手艾德·盖恩。

在艾德行为极端的母亲去世后,他居住的地区开始陆陆续续有女性失踪。在正式调查到艾德身上时,警方在他家发现了15具已被肢解而不能确认身份的女性尸体,以及大量用人体部位做成的用具和工艺品。
并且,他还会把人皮剥下来做成衣服,在深夜穿着这些衣服在农场里散步,假装自己是自己的母亲。
与电影中的探员对“野牛比尔”的动机进行分析一样,张蔚老师也以艾德为例,解析了这类连环杀人凶手的心理和特点:
1、选择被害人的时候有一定的相似性。
这种相似性可能体现在外貌特征、性别、年龄范围、犯罪手法等方面。在艾德的案例中,所有被他杀害的人以及偷来的尸体,年龄都与他的母亲去世时的年龄相仿,这就是相似性。
2、实施行为时手段多呈现出很残忍的状态。
连环杀人的犯罪行为人很大可能是有一些精神类问题的,那在这样的状态下,手段可能就会很残忍,但是自己往往又乐在其中。艾德的案例中,他在杀害酒吧职员的时候,先吊将其吊起来,然后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玩够了才用来复枪闭眼乱射把她打死的,他享受这个过程,但手段无疑很残忍。

3、犯罪行为有很强的计划性,并不是随机选择目标,临时起意的犯罪行为。
艾德的案例中,杂货店店主受害的前一天,艾德专门去了店里,询问后面一天店主儿子要去干嘛、去不去参加打猎的节日、去多久。看上去是闲聊,实际上是去踩点。这种计划性,还表现在前面谈到的选择目标的标准上面。
4、难抓。
连环杀人行事比较谨慎,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并且本身可能在和人交往沟通过程中掩饰的也比较好,不容易被人察觉有异样。像艾德,他在杀人之后第二天又回去那里帮忙,因为他不太说话,看上去很老实,所有根本没人怀疑他,要不是杂货店店主的儿子想起了案发前一天艾德的异样,警察可能依旧不会把目光投向艾德。
当然,现实与影视作品不同。除了从电影出发,分析影片与现实的犯罪手段和心理相比较,有哪些地方进行了还原、哪些地方又进行了艺术化的改编以外,张蔚老师更从大量的实例出发,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解析那些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犯罪行为,让我们在学习到有趣犯罪心理知识的同时,掌握自我保护的能力。

点击此处,即可订购完整专栏。
参考文献:
[1]丁沫元. 基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美国罪案剧《犯罪心理》的研究[D].
[2]果壳. 怕得要死也要看!恐怖片为啥这么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