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高美本申请的区别,看这篇就够了
一、美高申请的最大痛点 是英文写作
很多家长会说,自己身边的很多小孩,各方面能力和条件都不错,但是美高录取结果不是很理想,是因为有其它因素在影响美高录取结果吗? 这时很多机构会和家长说:能获录美高名校的学生是因为孩子有特长。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真正有特长的学生远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多。可能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家庭背景而在申请中占有一定优势,但这也只是很少数的学生。被很多人忽视的真正重点其实是在英文写作部分。
很多家长会说,我孩子就读国际学校,口语挺好的,写作方面应该也是没问题的。但是家长没有考虑到的是:顶尖美高90%学生是美国本地学生,英语是母语,因此国内学生所谓的英文好其实并不占优势。 顶尖美高对于写作水平要求之高,是一般家长很难想象的 。跟美国本地的学生相比,申请者的英文水平要比大部分美国学生好才算是达到了顶尖美高的要求。
有些学生看起来完全符合美高录取要求,却在SSAT不算分的作文上不够好而没有被排名靠前的学校录取。其实好的阅读能力只是基础,美高是从阅读能力很不错的学生中去挑选写作能力也很好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才是顶尖美高会优先考虑的学生。
申请美高需要具备五个要素: 英文、学术、性格、特长、父母支持 。 最重要的就是英文和学术 。
美高一般会从英文达到学校要求以上的学生中,来筛选别的方面,因此英文程度是美高申请的一个门槛。有些家长会疑惑,为什么美高对于英文的要求那么高?为什么很多计划8申9的学生,在初二时托福就考到了110,还没能获录非常理想的美高?实际上有些学生在父母的长期培养下,到初中时已经具有双母语水平了。这些学生在招生官看来是比托福115的英文水平还要高的学生。
很多家长在孩子初中的时候,考虑之后去念美高,于是就先送孩子去美初,或者送去国内的国际学校,先培养孩子的英语能力。乍看这样的规划是没问题的,但是家长忽视了从公办学校转到美初或国际学校,学生原本也许英文是优势科目,转学后却变成了弱势的低分科目,学校成绩单上的英文分数反而可能变得"不好看"。在申请美高时,学校会要求初中的GPA,所以虽然学生英文水平达到了要求,但是成绩单(学术)却变得不好了。这也是很多家长在规划中经常发生的问题。
二、美本申请和美高的最大区别在于重点从英文转到了学术
在申美高的时候,家长的重要性高达90%,尤其是妈妈的陪伴很重要;在申美本的时候,小孩的重要性占到了70%,家长则大概只占30%。申请美高小孩年纪还小, 是家长领着小孩在走,通过家长正确地安排,使得小孩能准确的做好准备。而申请美本的孩子已经到了一定独立思考的年纪,家长更多的是扮演陪跑的支持。有了美高的申请成功经验, 学生在申请美本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以下误区 :
以为自己的高中很好,自己修的课也比较高级,所以GPA可以低一点
以为申请大学和申请高中差不多
以为有学校顾问College Counselor会指导可以搞定一切
以为自己条件很好,英语很好,过于自信,不用家长帮忙
这些想法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们来看看美本申请时的关键 审核要素 :
学校在大学招办心中的位置("名校率")
学生在学校的位置(成绩排名)
学生是否有个人特色(特长)
学生的特色是否被招办需要和认可
是否有熟悉或信任的人推荐
对比可以看出,在美本申请中, 学习>特长>活动 , 因此学习好才是第一门槛,这不同于美高申请将英语能力作为第一门槛。在申美高时以英文的压倒性优势获录名校的学生,在申美本时就没有这种优势了。原本在8年级时英文落后的学生,大多数经过几年的准备和提高,在申美本时英文水平已经差不多赶上了。
同时,申美高的面试,学生是直接面对招生官,性格开朗的学生比较有优势;但是申美本面试时,性格优势几乎为零。美本申请审核几乎都是纸上作业,面试大多是校友面试,校友面试在美本申请的时候基本是不列入考虑的。
也有些学生申美高非常成功,但在申美本时不仅没有了英文优势、没有了性格优势,甚至原本申美高时的特长优势也不再。这时,如果想要续写申请成功的"战绩",就需要准确地把握住美本申请要素。
三、美本真正的申请要素 其实是这些
1.高中的"名校率"
在申请审核时,有光环才能被关注到,学校有光环自然是一种优势。对于学生来说,就读学校的"藤校率"可以说是学长学姐们过去打下的"江山"。有了往届的优秀毕业生的成功录取纪录,申请时也更容易受到大学招生办的关注。
2.GPA与排名
我在几年前就开始一直强调美高学生GPA非常重要,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机构也开始提到GPA的重要性。学生在美高的成绩最好尽量保持每门课都拿A的分数,如果学生在美高能够拿到年级前10%的成绩,那学生在同校竞争中就有明显的优势。
对于美高学生而言,如果已经进了顶尖美高,但是GPA成绩在学校年级的排名并不突出,很可能导致学生在同校学生的比较中不受招生官青睐。全面的学术能力(在校年级排名)对大学招生办才更有吸引力。
3.升学指导办公室
国内学校与国际学校和美高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国内学校没有升学指导办公室。升学指导办公室的顾问在美本申请过程中会有很多作用,比如说联系安排大学招生官来校交流、安排校友面试与跟大学招办沟通推荐学生。
要知道,在申请美高时,有比较多的人可以跟招生办推荐学生。但是申请美本时,大部分情况下,只有学生所就读的美高的升学指导办公室的主任才可能对大学的招生办进行官方的沟通,来介绍和推荐学生。部分家长在将孩子送去美高后,忽略了所在学校升学指导办公室主任与大学招生办直接沟通的重要性,这是很可惜的。 升学指导老师的推荐信也非常重要。在推荐信中,学校升学顾问的推荐信内容和推荐信中表格打钩的部分是所有推荐信中,最能引起招生官重视的。
4."特长"在美高和美本是不同的 美本对于"特长"的要求,要比美高严格得多。
学生在申请美高时,入学后能被选上学校的校队或是乐团等,那就可以算是特长了。但是在申请美本时,则需要在有相同兴趣爱好,参加相同的校队或团体的同校学生中表现最好的,例如小提琴只有首席才能算的上是"特长"、校队则只有绝对主力才算是"特长"。
很多人都说名校的招生特别看重学生是否有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且能够在这个方向上有热情,能长期的坚持。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特长也好、活动也罢,都是要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才会为之努力,因此家长要让孩子坚持自己喜欢的东西。
在活动特长上,招办最关心的是学生每个星期有多长时间投入在某项活动中,是2个小时还是20个小时?如果低于每个星期10小时,对于招办来说,那仅仅是"兴趣",没有足够热情,也不会是特长。只有平时学期当中在可能影响学业的情况下还会花大量时间去做的事情,才是真爱。
希望家长和学生能够清楚,特长并不和将来要走职业的学生来相比,只和英文好、学习好的学生来作比较,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在和"学霸"比特长。
在此提醒家长们在培养学生的特长时要谨记: 集中宝贵的课外时间来长期培养1-2项特长,而不要把时间分散在很杂的短期背景提升的活动包装。
有关特长的培养要做到以下几点:
从小开始培养
一直持续进步
上高中后能兼顾学业,不放弃特长
申请美本前能有好的表现
四、理想的美本录取结果才是目标
很多人会费解,申美高不成功"全聚德"留在国内的学生,为什么在申美高的时候是"失败者",却有那么多人在之后申美本的时候成功获录名校、藤校呢?
这是因为他们虽然申请美高被"打败"了,留在了国内,但是在准备申请美高时,很多学生在初一初二时就已经在刻意培养英语能力,在申请美高时托福大多都已经考到105以上,甚至考到110分以上。此时学生的英文水平虽然比不上一些国际学校或是美初的学生,也可能比不上一些双语学校中英文非常好的学生,导致申请结果不理想,但英文其实已经不错了。
他们留在国内往往会选择公办高中国际部或民办的双语学校继续升学,而因为国内大部分英文很好的同学到高中的时候托福可能才在80、90分水平,但是申美高失败的学生托福几乎都已经达到了105分以上。当别的学生高一高二还在挣扎托福成绩的时候,他们很快的把托福提高到了115分。在高一就开始准备SAT考试,SAT也提前考出满意的分数,加上因为英文基础比同学好,在学业成绩上也比较容易得到较高的GPA,这时还有更多的时间去参加竞赛或发展自己感兴趣的特长,在美本申请中获得成功的机会自然更大。
但是成功获录美高的学生,原本最引以为傲的英文优势,在和美国本土的学生相比之下,英文水平在美高的好学校中反而很可能成为短板,因此申请本科时学校的GPA反而不如申请失败留在国内的学生。我经常会提醒我的美高学生,虽然你的英文水平在中国是很好的了,但是去了美高之后英文却很可能是你的短板,因此千万不能松懈。
申请美高成功的学生,并不表示就拿到了名校美本的入场优势,而申请美高失败的学生,也不意味着之后从国内高中申请美本名校就有劣势,反而很可能在国内的申请池中脱颖而出,从而录取名校、藤校。 不同的学习环境和不同的群体下竞争,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学生在做申请美本的规划时要清楚自己所面临的校内竞争,要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作选课和学习时间的安排规划,才能在竞争中取得好的成绩,获录梦校。
以上信息供大家参考,更多信息可以关注我们公众号(mjedunan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