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The Smiths - 一种改变人生的体验
初中左右,我和大部分同学一样在听歌喜好上开始分化。有转向欧美的、华语的,也有日韩的。假期的时候每个人逛live跳舞追星,不亦乐乎。探索欧美音乐初期,无意间发现了“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几年来,播放器从百度音乐盒、酷我酷狗、QQ虾米换到网易云音乐、Spotify、Tidal、Deezer...我的区库里总是躺着一首叫做“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的歌。在当时还不大了解曲风分类,只知道它铁定不是什么流行歌:听起来没有激情,主唱就像在心不在焉地念歌词,偶尔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奇怪的音,听起来感觉像跑调。不过无论每次怎么唾弃这首歌,它总是在歌单里躺着。

想必有不少人是从The Smiths入坑摇滚的吧。正如知乎@林艾舒 的回答中所提到的,无论是演奏、创作还是制作唱片的方式,The Smiths对英国音乐的影响都很大,也很受世界各地粉丝的欢迎。尽管The Smiths的名声在外,但实际上只存在的5年左右就解散了。而大部分The Smiths的粉丝,或许都会在一开始为Morrissey的为人道歉。Morrissey或许已经变成了一个种族歧视者、一个可怜的怪人,但这支乐队是真的不错。在音乐历史上,乐队来来往往,听歌的我们也从年少蜕变为我们未曾料想的模样和境地。但The Smiths,他们的音乐经久不衰。

1984年2月20日,The Smiths发布了他们的首张同名专辑《The Smiths》。那时他们已经是一群不按常理出牌的青年。那时候没有任何音乐听起来像他们这样:他们没有Joy Division那么沉重,摇滚的味道不及Elvis Costello and Attractions,也没有类似The Cure和Siouxsie Sioux愁思般细碎的呜咽。Morrissey沉闷的声音漂浮半空酸里酸气,和Johnny Marr神秘、悲伤的吉他形成了鲜明反差。
这张专辑由一首关于虐待儿童的曲子开启,而且并不是唯一一首。"Suffer Little Children"也是,设计了震惊曼彻斯特甚至整个英国的沼泽杀人狂(Moors Murders)Ian Brady和Myra Hindley屠杀五名儿童。曲子的内容令人头皮发麻,以至于一些唱片店干脆不出售这张专辑。不过Morrissey和其中一位遇难的孩子Lesley Ann Downey的母亲Ann West是好友,她同意并且认为这首曲子的用意只有好的方面,而不是为了耸人听闻。
不过关于犯罪和伤害他人的音乐总是有很多的。能够让The Smiths如此独特的,是他们一直以来都围绕着同性恋和无性恋的讨论——某种渴望被满足的欲望,哪怕这种欲望从一开始就不完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爱与分手一类的、多如牛毛的情歌。"I am sorrow’s native son/ He will not rise for anyone" Morrissey在"Pretty Girls Make Graves"中哀叹道。这都是些即使放在今天仍然非常大胆的题材,事关复杂的欲望本性,和对不受性的牵绊而被渴望的追求。
The Smiths这张专辑里甚至还包括了一首小夜曲。出现在一张由四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创作的流行专辑上着实有些令人震惊。这对于任何的音乐家来说都是一个大胆的选择,但是"The Hand That Rocks the Cradle"是一首只有Smiths才能演奏的小夜曲,充满着血色将至的威胁: "There’ll be blood on the cleaver tonight",听起来就像是暗黑版的格林童话,不过最终被Morrissey隐隐作痛的温柔所包围,这是Morrissey的典型风格。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Morrissey会变成现在这副脾气暴躁的糟老头的原因吧。他早就在歌词里把爱撕个粉碎,又将这些复杂、甚至常常矛盾的碎片重组在一起。愤怒和快感、需求和渴望、爱恋与亲情等等。Morrissey重新估量了这些情感,即便这常常不是什么愉快的过程,即便他们有时没有道理。

"Hand in Glove"大概是最能体现Morrisey的这种特质的。被乐队称为他们当时创作的最佳作品,它体现的The Smiths最纯净的样貌。Morrissey坦露出最真实的自己,Mike Joyce用鼓点紧紧攥住所有人的心,加上Andy Rourke温暖的贝斯滋养,最后有Jonny Marrs配以微寒的吉他,冷却那阳光普照般的忧郁。“这不像任何其他的被称为爱的情感,”Morrissey哀号道,“这种爱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是我们自己的。”它诠释了何为一名The Smiths的粉丝,并且还证明了,在这个世界而上,再找不到和他们一样的乐队了。曲子里这样说:“It's okay to be tender/It's okay to be witty.(你可以变得温柔、变得风趣,这都没关系)”。因为这是种不受金钱、性和流言蜚语所浸淫的玷污的纯净的爱,这种爱,Morrissey知道,注定不会长久。这种人类的天性,与生俱来但被藏着掖着的丑恶面貌,深深镌刻在了每一首Smiths的歌里。
"This Charming Man"几乎可以算是Morrisey和Marr融合的最精彩的表演之一:精确、愉悦的吉他对应着含蓄、轻柔的嗓音。“I would go out tonight(今夜我好想出去嗨)”,他嘲弄这这首歌的主题:“But I haven't got a stitch to wear(但我连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
在发布第一张同名专辑前,The Smiths已经发布了几首不错的单曲,并博得了不少粉丝的心。《The Smiths》发布后没多久便攀升到了英国专辑榜第二的位置。尽管反馈相当不错,但The Smiths对第一张专辑并不满意。在巡演和单曲制作的空闲里,他们很快就再次进入录音室,想要录制一些能更加真实体现他们现场表演和BBC节目中面貌的专辑。
这回,吉他手Jonny Marr将以他熟练的吉他技巧,演绎出金属质感的、碾压般的音色("Nowhere Fast")和具有五十年代rockabilly气质("Rusholme Ruffians"),真正意义上地惊艳世人。

词作者Morrissey同样表现出色。他的关注点转移到了他对素食主义、和平主义和反权威主义的热情上。专辑的标题、封面(一张战争期间越南士兵的照片),而且尤其是专辑同名曲的歌词,都强烈地表达了Morissey终生(素食主义)的观点。(Morissey也因此在采访中就不人道的屠杀动物处理肉的方法表示对中国(人)的反感,当然,这仅出于他一直以来将素食主义奉若圭臬。)

在其他曲子上,你也能第一次真正体会到The Smiths在你心头狠狠地一刀。“That Joke Isn't Funny Anymore”听起来仿佛在乞求(甚至更卑微)一个朋友,不要再欺负我“老Moz(Morrissey绰号)”了。同样,在"Rusholme Ruffians"中,他们还塑造了一个被遗忘的、整日居无定所的角色。实际上这首歌受到了猫王的“His Latest Flame”的启发,后来The Smiths在现场专辑《Rank》中有做过明确表示。
在专辑的CD版本上,"How Soon is Now"很悲催地被放在了中间位置,哀叹着一个在夜店被无视的卑微青年的故事。

它固然是一首很棒的曲子,并且常常被当作The Smiths的代表作介绍,不过更值得关注的还是它能带给人以活力与斗志。《Meat is Murder》代表着一个有话要说的 The Smiths。而当你意识到它确实好听的时候,它会愈加好听。
1986年,The Smiths发布了著名的代表作《The Queen Is Dead》。
The Queen Is Dead由一段喜剧演员Cicely Courtneidge唱的“Take Me Back To Dear Old Blighty”(出现在1962年的电影The L-Shaped Room中)开始,原曲本来是一首1916年的曲子,讲述了三个英国大兵在一战期间法国作战时难忍思乡之情,迫切想要回到故乡“Blighty(Britain的俚语)”的故事。43秒,Morrissey嗓音切入,答应了这三个大兵的愿望。但此时的“Blighty”已物是人非:“ Farewell to this land's cheerless marshes, hemmed in like a boar between arches/Her very lowness with her head in a sling/I'm truly sorry but it sounds like a wonderful thing ”.
尽管“truly sorry”地道了歉,听起来却没有一点诚意。他的声音几乎掩饰不了其中暗含的嘲讽之意。这里就是英格兰,他偷笑道。在这里,你大可看到每日邮报上婀娜多姿的戴安娜女王;在这里,你还能用“一块海绵和一把生锈的扳手”冲破守卫闯进宫殿;在这里,文明在统治阶级的轻浮下崩塌。大概10年前,早有Sex Pistols用他们那首经典的“God Saves the Queen”直言不讳地把别人不敢说却心领神会的惨淡摊出来批判过。正如精神病学家、哲学家汤玛士·萨斯(Thomas Szasz)所说的,对一个疯狂的社会,唯一理智的回应就是愤慨。1986年,撒切尔夫人的地位根深蒂固,左派倾覆,The Smiths如此的行为其实相当无礼。正如Morrissey在发行专辑时告诉NME的那样,“整张专辑就像是个玩笑,一个狰狞的玩笑。”他自己扛起这样的责任,好让我们都能来好好来嘲笑这张专辑。

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整张专辑,大概“不敬”是最适合的。这“不敬”并非贬义。尽管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专辑名字早就饱受盛誉,无论你何时听到这张专辑,你都一定会不由地欣赏它的轻快和令人放声大笑的趣味。纵观10首歌,不时显现出Morrissey对君主、教堂、媒体,甚至是自己唱片公司的蔑视和鄙夷。而Jonny Marr则特立独行,尽显对于惯例常规的不满。如此这般,让他们的音乐拥有绝对的质量保证,发誓他们不会向任何东西效忠。
The Smiths的传说大多是靠1983-1987年间的18张单曲和几张B面汇编盘写就的。他们知道,一个短短3分钟的小曲,如果应用得当,能比一张10倍长的正式专辑更有意义和影响力。The Smiths不仅确实将这些短曲子应用得当,且彼此之间还有出色的连贯性:《Hatful of Hollow》,也就是那张收录了单曲、黑胶B面和Peel Session录制作品的专辑。
于是有人会觉得The Smiths仅仅是支只能靠单曲的乐队。“The Queen Is Dead”很好地嘲弄了这些人。彼时正值贝斯手Andy Rourke沉迷heroin,Morrissey与厂牌Rough Trade关系冷淡,乐队若有若无的分崩离析在专辑录制时已渐渐明晰。但"The Queen is Dead"不知怎么,听得却反倒像是The Smiths思想的结晶,丝毫听不出实际上乐队成员关系渐渐出现的裂缝。作为作词,Morrissey已经轻车熟路。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间他找到了他的平衡,柔化他对寂寞的毁灭式的表达,还时常用伍德豪斯式的妙语道出忧郁(譬如:"Sometimes I’d feel more fulflled making Christmas cards with the mentally ill")。音乐上,Marr在作曲和编排方面已颇有造诣。他开始尝试新的风格(甚至有时自创风格),比如那首欢快的西北摇摆乐"Vicar in a Tutu",并且开始着手研究声音广度和质地。撇开Rourke的个人问题不说,他的贝斯和鼓手Mike Joyce的韵律也已是轻柔、直观到了极点。 这里的音乐性、复杂性都无与伦比。歌词的尖酸和活力,简直应该让牛津名言词典为此重新再版一遍,把歌词全部收录进去。 一句话,无懈可击。
但之所以直到今天The Smiths依然魅力不减,并不断吸收新乐迷,还有个关键的特点:它超脱时间的存在价值。The Queen is Dead像是个政府工作报告,但似乎古怪地不受时间影响。专辑的本来要用的标题“Margaret On The Guillotine”,也许会把它钉在某个时间段里,但用"The Queen is Dead"这个标题,就好像直到咱们可爱的乔治·亚历山大·路易(2013年出生的威廉王子的儿子,目前的王位第二顺位继承人)坐上王位宝座的时候,依然可以引起共鸣。 在英国这个国家,君主制就和死亡、税收一样难以避免。

确实,英国的国家自尊里有那么点儿一意孤行的倔强(而不愿承认事实)。但实际上,现在的英国就和1986年的英国一样败落。"Never Had No One Ever",讲述了一个到英国的移民在他们栖息之地的街道上的不安心情。很不幸的是,类似的遭遇和心情,是上百万人至今仍然正在体会的。尤其正是独立党出头之日,大街上到处是卡梅隆下令停放的贴着“回家去(Go Home)”的小货车。

同时,Morrissey在"Frankly, Mr Shankly"上称“I’d rather be famous than righteous or holy, any day”,似乎预示了为了出名而出名的现代文化。
自始至终,Morrissey和Marr两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在这里,他们将各自的能力发挥到了极限,两人互相心灵感应般的互相配合。这从这张专辑上最杰出的两首曲子上最明显能看出。好听的快要让人丧失理智的"I Know It's Over"有着Morrissey最棒的歌喉和Marr作为编曲集大成的体现。音乐就好像随着曲子的情绪一样波动,从心灰意冷丧家败犬,到下定决心意志坚决,拍拍身上的灰尘,爬起来继续前进。而“There is a Light That Never Goes Out”,大概是迄今为止最棒的失意情歌。对此无需多言,就问一句,你见过怎样痴迷、偏执甚至令人发毛的爱,比 “If a double-decker bus crashes into us/To die by your side is such a heavenly way to die” 表达地更优雅吗?

当然,没有专辑是处在绝对真空中,真的永远不会变质。但是“ The Queen is Dead”,是那少数的几个“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标杆。Marr解释过他的雄心壮志是创造出:“一些和我们的偶像一样好的作品。并不是说听起来像,而是像一件艺术品一样值得收藏”。也许连Marr自己也没猜到他们最终做出了甚至超过他们偶像的作品。
1987年,The Smiths各成员生活都翻起了新篇章。Marr差点在一场车祸中丧生。虽然迫切想要到录音室着手工作,但首要事项还是恢复身体。贝斯手Andy Rourke克服了毒瘾,现在和Mike Joyce的配合有佳。Morrissey则和以往一样的神秘莫测,但似乎想要录一张新专辑。
很快,专辑《Strangeways, Here We Come》面世了,并成为The Smiths四个人一致认为的The Smiths的最佳专辑。和坊间传闻不同的是,The Smiths的最后一张专辑录制的非常轻松愉快。录制过程早期都是在酒后笑谈中度过的。Marr似乎决心将乐队领先新的方向,不再做他们典型的Jangle Pop调子下的独立摇滚霸主。Andy Rourke觉得:“‘A Rush And A Pull Push And The Land Is Ours’在这张专辑上特别抢眼,因为整曲里没有一点儿吉他。我觉得它是这张上的第一名。”

Morrissey此时正处于他最典型的言语伤感、感情脆弱阶段。专辑上的10首歌里有7首与死相关,包括单曲“Girl In A Coma”和“Death at One's Elbow"。
“我最难忘的关于制作Strangeways这张专辑的记忆是,在'Last Night I Dreamt That Somebody Loved Me'里演奏钢琴”Marr说道,“和在'Stop Me If You Think You've Heard This One Before'里演奏的吉他。一堆放大器和一堆吉他,声音/效果全部开到最大,就像是一把钢刀丢到吉他上,发出贼糟糕的巨响,我简直爱死那种感觉了。”
如果说真的还有啥其他问题的话,那就是Marr违背了Morrissey的意愿,坚决地保留了乐队的经纪人Joe Moss。并且The Smiths在专辑上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态度。Morrissey的声音听起来就好像想赶紧唱完滚蛋回家,而不是征服世界。Marr同样开始涉足了舞曲,这有点儿偏离Morrissey的世界观。“有时这就好像是Sly Stone和Herman's Hermits在比拼” Marr之后讽刺道,“而我知道自己站在哪边。”
1987年夏天,Marr厌倦了无休止的写歌、录制和巡演的日程,暂时离开了The Smiths。但这次离开竟在一个月后演化成了The Smiths的最终解散。NME曾提到The Smiths的解散主要因为Morrissey受不了Marr和其他音乐人频繁合作,但后来这种说法被Marr否认。92年的一次采访中,Marr曾透露Morrissey对翻唱60年代流行音乐的痴迷实在过分,他甚至想要翻唱Twinkle (Lynn Annette Ripley)和 Cilla Black的曲子最终让Marr忍无可忍。对此,Morrissey坚持认为The Smiths解散主要是因为缺少一个得力的经纪人,导致乐队的经济、事务问题愈发糟糕。最终Marr同意了这个观点,毕竟一直以来The Smiths踢飞了不少自己的经纪人,而经纪人这个重担基本落在了年轻的Marr身上。而解散时的Marr才23岁。
Anyways,无论是在1984年,还是在2024年,听The Smiths的歌总是一种改变人生的体验。Morrissey将风趣与愁思精准融合,他独特的英伦魅力,成了永远无法被复制的神话。确实,如今他成了这副不可理喻的老家伙是令人失望,但即使是他,也不能摧毁The Smiths带来的珍贵的个人体验。
“It just wasn't like the old days anymore(往昔已再不能重现)”,Morrissey在“Still Ill”上唱道。我们再不能像初次那样听到The Smiths,也再不能像曾经强烈地觉得:天啊Morrissey肚子里真是啥都有。但依旧强烈恳请你,找间安静的屋子,带上耳机,关上灯更好。放上一张The Smiths,像是当初第一次听到The Smiths那样,完完整整的听一遍。重温曾经的你、现在的你,想想你是怎么出落到了现在的境地。想想看Morrissey其实也真不是那么糟。而事实是,你一定会一次又一次地爱上他们的专辑,爱上The Smiths,哪怕只是短短的一会儿。
所以你还在犹豫什么?
快去听The Smiths去~ http://music.163.com/playlist?id=5146293442&userid=1290026326
Ref:
Cudmore, Libby. “Classic Album of the Week: The Smiths' Debut Remains an Album to Fall in Love with All over Again.” Consequence, 22 Feb. 2019, consequence.net/2019/02/classic-album-review-the-smiths-debut/.
Kennedy, Jake. “Meat Is Murder.” 1001 Albums You Must Hear before You Die, by Robert Dimery, Cassell Illustrated, 2005, pp. 539.
Nicolson, Barry. The 1000 Greatest Albums and Tracks of All Time, 2015.
The Mojo Collection: The Greatest Albums of All Time and How They Happened, by Jim Irvin and Pat Gilbert, Canongate, 2003, pp. 516.
Leatham, Thomas. “Marr vs. Morrissey or Lack of Management? Understanding the Break-up of the Smiths.” Far Out Magazine, 5 Mar. 2023, faroutmagazine.co.uk/why-did-the-smiths-break-up/.
三层阁楼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Dunedin Sound(但尼丁之声)- 一种真实诚恳的声音 (5人喜欢)
- Women in Rock 摇滚乐中的女性 (22人喜欢)
- 前卫摇滚的隐秘宝藏 - Gentle Giants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