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壁画和文献看敦煌的水资源

人类与水是息息相关、并生共存的关系,以中国西部的楼兰为例,当它没有了水时,人类在此也就只剩下了遗迹。对于相距楼兰近千里的敦煌而言,就像敦煌遗书S.5874中记载的一样——“水是人血脉”。敦煌既有河流、湖泊、泉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敦煌壁画中也保留了古代许多关于水的珍贵信息。

敦煌水源来自两大水系——疏勒河水系与党河水系。对于沙漠戈壁围绕的绿洲城市敦煌而言,水既维系着本地区现实生活的生存空间,也制约着敦煌绿洲的发展。
党河被誉为“敦煌母亲河”,全长390公里,流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水源以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为主,山地降水补给为辅。党河源出肃北县西南的疏勒南山南坡和党河南山北坡,两个山坡海拔均在4600米以上,四季积雪。作为党河水源的冰川有338条(疏勒南山南坡67条,党河南山北坡271条),储水量1.11亿立方米。

冰川融水由地下向西北潜流一二百里,至肃北县盐池湾乡所在地东南36里的乌兰窑洞处涌出,形成党河地表径流。




近年来,随着需求的增长,党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

南湖乡的水源属于党河水系。上图中既有雪山、水库,也有沙漠、芦苇丛。自然与人为的合力,使这看似矛盾的神奇景观真实地存在着。

著名的敦煌月牙泉也属于党河水系。由沙子堆积而成鸣沙山与月牙泉共处一地,月牙泉含水量并不多,因为形似月牙而得名,四周被流沙环抱。

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径流是疏勒河、党河,因多种原因现在基本断流。如今保护区内的湿地,主要水源由地下潜流提供,西祁连山和东阿尔金山的雪山融水渗入地下,经过地下潜流,在低海拔的地区以泉涌的形式流出地面,形成大面积的季节性沼泽型湿地。

疏勒河是中国唯一一条自东向西流淌的内陆河,有“河西第一大河”之称。根据敦煌遗书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记载,唐代疏勒河进入敦煌境内已是干河,只是在季节性洪水暴发时才有水流,所谓“雨多即流,无雨干涸”。唐代时疏勒河对敦煌已经失去了灌溉之利。图中的香炉墩位于古代的疏勒河河道,每当大雨过后,古河道才能显现出来。


在敦煌为数不多的河流中,有一条叫大泉的小河。这条河流古称“宕泉河”。正是这条河流,也出现在了古老的敦煌遗书P.t.993《僧院图》中。大泉河平时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每遇涨水季节,这条小溪就会变成宽阔的河流。大泉河的水孕育了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
敦煌壁画中出现“水”并不奇怪,因为在佛教的理论中,世界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水代表物质的湿性和流动性,是物质及其流转不可或缺的部分。佛教义理中也常以水的流转不息、易逝难追比喻人生的无常,比如《杂阿含经》中就有“诸比丘,譬如大雨大泡,一起一灭”的记载。

在描述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的佛传故事中,就有水出现了:释迦牟尼佛诞生时有着种种瑞相,其中就有“九龙灌顶”。九条神龙吐出香水,像细雨一样从天而降,为释迦牟尼洗浴。西晋时竺法护所译的《普曜经》中有相关记载:“九龙在上而下香水,洗浴圣尊。”

敦煌壁画里有很多根据佛经绘制的经变画,其中也有水,上图中的“水想观”是佛教修持法门之一:观想清澈之大水。在《观无量寿经义疏》中记述了观想的次第:“一作水想,二变水成冰,三者变冰以为琉璃,四观琉璃以成大地。”

上图是根据《金光明经变·流水长者子品》绘制的,故事描述的是古印度一位精通医术的长者流水,有一天带领儿子到村落行医治病,途中看到许多食肉动物,都朝一个方向奔跑,流水觉得很奇怪,就跟踪前往。结果他发现一个大鱼池因为烈日的暴晒,池水即将干涸,池中的鱼命在旦夕。流水见到这样的情景,心生慈悲,于是就奔走四方,寻找水源。忽然看见一条大河,十分高兴,可是走近一看,竟然是一群恶人为了捕鱼,截断了水源。流水急于救鱼,就立即返回本城,向国王诉说此事,乞求国王借予二十头大象,并从酒家借来皮囊,用皮囊盛水,大象驮运,往返多次终于把水池注满,又向鱼池中投入鱼食,池中万鱼因为流水长者的善行而全部得救。

敦煌壁画里如“阿弥陀经变”、“观无量寿经变”等描绘西方净土世界的经变中,会绘制出佛经中“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 的华美景象。

不过,水在敦煌壁画中也不总是以柔美示人,有时也寓意着灾难。上图描绘了当人们落水遇难时,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得到了观世音菩萨的救助,从而脱离水淹的灾难。
当然,内容丰富的敦煌壁画中,水不仅是出现佛国世界里,也会以经变画为载体,展现古人日常生活中的水。

这幅壁画是根据西晋沙门法立、法矩译的《佛说诸德福田经》“广施七法”之第六法“近道作井,渴乏得饮”而绘制,表现了在人畜在水井边喝水的情况。这也是敦煌壁画里最早出现的水井图像。

这幅壁画也源自《福田经变》,是佛教中的“造井”,画师绘制时显然参照了当时的生活情景。值得一提的是水井旁边的桔槔(Jié gāo),这是古人提水的工具。井的一侧,一匹马正埋头在水槽里痛饮,另一侧有人提着水罐递给求水喝的行旅人。可以想见,当古人在漫漫戈壁与沙漠围绕的绿洲中,喝到水时的激动心境。
我们以图文的方式展示一部分当代敦煌的水资源、古代敦煌壁画中与“水”相关的画面,旨在唤起大家增强水资源保护的意识,珍惜已经越来越少的水资源。
来源:敦煌研究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