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
万寿寺,红拂夜奔,寻找无双
王小波有个特别好的治愈功能。教给你如何在躲不开的情况下,就得跟这帮无聊的人在一起,就得每天上班,跟这群看报纸,泡茶等人世间无聊至极的人和事贴合在一起,但是你能靠着自己的那种眼睛看他们的时候能够游离开,就是诗和远方有点远,但是能够保持。在被迫与大家挤到一起的情况下,如何能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用自己的心灵的眼睛跟他们保持“两米”的安全距离,能让自己的心灵是安全的。虽然肉体在那挣扎等等,但是能够自己保持,一直等到自己能够更长大一点,心灵更坚硬一点的时候,再更接近所有那些东西。
最近拜读了王小波先生的万寿寺,读完此书,直观感受便是虚幻感,虚幻的仿佛进入了作者的脑中,世界文本叙述的一切都与现实藕断丝连,表达独特的思想情感,与之前的寻找无双红拂夜奔相比,以全然不注重故事。 叙述本身成为了以往文学作品的故事。讨论前,我们不妨先定个性,万寿寺可称为典型的后现实主义作品,此类型作品在哲学上指导上是对主流的挑战,认为世界并非整体有序,等级分明,而是碎片化,自由化,且不确定化趋势上也强调所谓无序是情节化发散争执的话,而在万寿寺中,也缺少中心情节,凤凰城,薛松的家,长安城,万寿寺等地点上发生的故事,毫无情节可言。在阅读时,我深刻感受到作者在强有力的打破了我个人的阅读期待,没有时间发展关系,更似现代人面对现实的呓语,结构上也只能粗略分为手稿的故事,我重写的故事,现实中的故事,仿佛梦境曾称互相,互为衬托,互相进行阐释。而更令我钦佩的是王小波的艺术手法,首先是剑格处理,其把传统的情节碎片化,线索复杂化。
阅读过程中,万寿色仿佛在挑战我的耐心故事,时常讲个开头,散发一半便令其他情节的开头,我的阅读期待被消解的随之而来的是结构撕裂后的叙事张力,也别有一番味道,其次是细胞分裂般的处理,上述结构撕裂处皆可发散,分列无数可能性的讲述,仿佛在挑战一个故事梗概的叙述极限,最后是互文手法,在万寿寺中的多层结构皆可互相阐释,仿佛进入了李小龙电影龙争虎斗之中,满是镜子的房间,不步入迷宫曲径通幽处是作者对现实的思考,真正是内心世界的混沌外化。此外王小波的反主流反严肃依旧令人眼前一亮,他在万寿寺中大胆尝试以爱情小说,侦探小说恐怖故事的结构外壳,包裹自己的审美的狂欢文中,许多黄金构造意象书写难免有几分怪诞。其中,历史研究所的领导们对周围屎山的环境无动于衷,其间反讽,反倒对我的行为求全责备,读者无不会心一笑,主人公直言,以限时教条陈述历史,犹如口含黄连木般苦涩,王小波一贯学院派自由派也以戏剧化,夸张化形式的表现出来,可以说是在挑战叙述极限中的夹带私货吧。综上所述,初读万寿寺,难免是一种挑战,乱糟糟,无头绪,传统的阅读期待被打碎,我自己也是断断续续几个月才读完,耐心读去,也别有一番风味。
体会王小波天马行空,无可压抑的文学创造力,王小波对现实整齐划一秩序的厌恶,对制度压抑人性的抨击,对生活参差百态的追求,对其的向往总而言之,感受一颗渴望,自由的心而渴望自由。古有李太白之诗歌,而倘若王小波再世假以时日,一定会走向空谷足音。王小波的文字有意无意的告诉你,一切书中的一切都是假的,他的文字就像小孩用沙堆砌的城堡,当城堡最终被潮水淹没之时,人们不太会流连惋惜,只会付诸一笑,而这就是王小波想要的。
红拂夜奔里面的李靖,王小波将它具有了一些知识分子身上很自以为是,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特征。对自由精神和和一种诗意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他对于凡是束缚人的这种体质,领导还有各种规章制度的讽刺是不遗余力的。王小波在他的很多书里对这种扼杀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一些规章制度和压制都非常的反感,他向往的是一种诗意自由的生活。在王小波红拂夜奔里面,他把,那些道貌岸然的假面,毫不留情的撕了下来,然后也表达了自己所向往的那样一种诗意充满想象力的世界。红拂夜奔中,隋唐的人们,随着王二的臆想而行动,仿佛身子不太灵活地提线木偶,而王二本身却又从自己创造中的故事中汲取生活中不多的乐趣和意义。红拂夜奔的故事结构就是在一个迷宫里面兜圈子,人物不知道从何而始,也不知道往何处而终,头在现代与隋唐之间来回切换,在每一个节点又被撕裂成无限可能,王二也就在这些辗转反侧,相互矛盾的情节中活着,并臆测着前代的故事。
红拂夜奔也有一定的缺点,首先是迂腐的知识分子的气节,王小波作为经历过十年动乱的人,有一种关于知识分子的自傲和自卑,表现在红湖中的就是知识分子的迫害妄想症,举个例子,就是书中的李卫公证明费马定力而被驱逐。同时,黔首们在文中的表现又是那么麻木愚昧,对于王二的幽默,甚至都没有足够的智商理解,最后仿佛决定自杀,也是因为这个世界太过无趣,这大概就是这种妄想症的极端形式。其次是对事太浅薄的批判,比如杨树写了杨几何,隋炀帝却疑心其中夹杂政治私货,把杨素抄了家,红拂要自杀时,因为洛阳城里的有关于自杀的指标规定而迟迟未能如愿。书中有很多类似的对现实的含沙射影,但我觉得这种批判是浅薄的,起到的作用也不,不过是抖个机灵堡,读者一笑罢了,实际上,与韩寒早鸡血的微博别无二致。王小波的小说是形式大于内容,为了达到书中的循环结构,王小波总是在电脑里面写下一些篇章,然后再把顺序打乱,这种写作方法有点像围棋少年中随意落子,不管好坏,首先就会毁了作品的连贯性,而且为了循环下去,人物大多会停滞不前,这一点表现特别明显,太不辩证唯物主义了。双线叙述也带来了麻烦,鸿福中的王二那条线索所占篇幅很短,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王二好像仅仅只是随堂故事的讲述者,这样做削弱了双线并行的作用,有点像曹老板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有肉。所幸我认为冯佛夜奔只是一个半成品,青铜时代作品集里包括三边小说,寻找无双红拂夜奔万寿寺体而言,寻找无双是一个实验品,伏是一个半成品,而万寿寺是一个集大成者吧,在万寿寺中,王小波终于放下了那些成见和批判转流露出对人的终极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