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过去心来解读现在的事物,要打破一切成见
我们总是用大脑思惟,凡夫大脑思惟的特点就是四个字:就是记忆、解读。我过去累积了很多的常识,我过去学了植物学的知识,然后,我在遇到现在事物的时候,我就调动过去积累的知识来解读现在的这个事物。比如我来解读我眼根接触这朵花,这个色尘,我马上就解读它、判断它,然后就知道了,这花是白色的,这个花叫百合花。这是用我们过去的知识来解读现在的事物,那有什么问题?因为现在的事物是活的,而这个花每一秒每一秒都在呼吸、都在变化,它是活的。
可是我的生命也是活的,但是我不知道运用当下的活的生命来真正地看这朵花,来与这朵花融为一体,我并不懂得用现在的活的生命的智慧来看它,而是用过去的知识来解读它,那有什么问题?那你把这个花就看成死的了,看成静止的了,你并没有真正地体悟到这个花是活的,你并不能够跟它相应。不能够跟它相应,那就产生距离了,于是它就变成静止的了。它本来是活的,本来是动态的,本来是在刹那刹那生灭的,然后我还给它一个名称,它变成死的、变成静止的了,这是用过去的心来解读现在的事物。
但是修行人应该是什么?应该是要运用真心来看,不是用大脑来思惟。如何用真心来看?就是运用灵性生命思惟,那运用什么方法?就是用觉照和欣赏。用现在的真心来看现在的这朵花。佛法是讲因缘所生法,这个花是由无量因缘成就的,而我也是由无量因缘成就的,我的眼根看到这朵花的时候,又是因缘重组了,因缘和合当然又产生新的生命,产生什么样的生命?产生智慧的生命。所以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刹那都不断地在涌现智慧,涌现灵性智慧的生命。
故此六祖大师见他师父的时候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为什么能够常生智慧?就在此地。因为我们用过去心看现在的事物,六祖大师用现在心、用当下的心来看现在的事物,所以就没有隔阂、就没有距离、就融为一体、就不断地涌现智慧。
打个比方,我们在座有很多女居士,你说你了解你先生,你真的了解他吗?不了解,你并不能够真正进入到他的心。为什么?你看到他一个行为的时候,你会用过去对他累积的印象来解读他现在的行为。但是你要知道,他现在的行为是由他现在的心决定的,他现在的心决定他现在的行为,而你用过去心来看他现在的行为,所以你永远不可能真正地了解他,你永远不可能真正地进入到他的心。
因此,佛陀说: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心、看到自己的心,就是智慧;能够真正地进入到别人的心,就是慈悲。但是,凡夫众生如果用大脑思惟,永远无法真正进入到别人的心,所以就不断地产生误会,就有距离了,就会有隔阂了,就总是在争吵了。为什么离婚率会这么高?因为大家很容易产生隔阂和误会,因为我们的思惟模式有局限。
所以修行用功怎么用?怎么开启禅的智慧呢?首先是我们不要用过去心来解读现在的事物,而是要用现在的心来觉照当下的事物,觉照现在的事物,活在当下。因为当下的生命是永远新鲜的,永远都是不断地在观察、在觉照的,但是我们不懂得去用它,错过了,反而用过去的知识来解读它。那过去的知识不过是一个片段,不过是一个知识的碎片,你抓住这一点,那你把其它的无量无量的都看不见了,仅仅执著于某一点的时候,其它的无量的智慧都被遮蔽了,都被遮挡了。
所以,我们这是第一个:要将凡夫的运用记忆和解读的大脑思惟提升到修行人的灵性生命思惟,那就是运用觉照和欣赏。不是说你要讲很多佛教的名相,背很多名词,背很多佛经才是佛法。要学习活的佛法,要学习活的佛法的智慧,而不是要学习这个相。你学习这个表相,你学上五十年、八十年你也开不了悟,你学上八十辈子也开不了悟的。我们有缘相见,所以希望大家当下就能够领悟到禅的智慧,领悟到佛法精髓的智慧,而且开启内在的灵性生命的智慧,运用觉照和欣赏。
我们为什么会有分别心呢?为什么会贪这个、会排斥那个呢?因为我们的心迷呀!其实我们只要运用觉照,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是庄严的、清净的。我们如果能够懂得欣赏,这个世间就无不可用之人,无不可用之物,那当然就普天下都能够为我所用。
其实修行人应该是怎样的心量?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若一切都能够为我所用,那么你要成就世间的事业,并且成就广大的事业是不是很容易?所以真实地懂得佛法智慧的佛弟子是要打破一切成见,不要陷在成见里面,少用成见、跳出成见,多用内在的智慧,然后就会不断地有创新的能力、不断地有创意、不断地涌现智慧。那么在各行各业,在各个领域之中都应该是最优秀的人。做教师能够成为最优秀的教师;做企业能够成为最成功的企业家;有家庭的人是最幸福、最和美的家庭;养育子女、教育子女的人都能够培养出国家的栋梁之材;这个才是真正懂得佛法。我们学了佛法,皈依三宝很多年,我还是原地踏步,甚至于反应比以前更迟钝,这个糟糕了。为什么?因为是所知障。你学了很多知识,但是,如果你没有开启内在的智慧,它往往会成为所知障。
所以要懂得打破成见,当下圆成的现观智慧。这个现观就是用当下的心觉照当下的人、事、物,那跟人就心心相印没有隔阂,对事物就能够全方位地观察它、全面地观察它,而不会是用片面的知识。
大脑科学的进步我们都应该已经知道了,我们人的左右脑功能是不相同的。左脑的功能是什么?左脑的功能是逻辑推理的功能、分析的功能、数学的功能。右脑的功能是什么?右脑的功能是艺术的功能、 联想的功能。但是我们往往会着重于开发左脑,不懂得用右脑。
那么禅的智慧其实就是什么?全方位地开发我们大脑的能力,并且是综合性地、全方位地把左右脑的能力都激活起来,都激发出来,那当然就能够全方位地当下认识每一个事物而不执著于它。为什么?你要执著,它就变成知识了;你要执著,你就被它卡住了。所以大脑思惟是画地为牢的、是线段式的,它是很片面的知识,它只懂得运用记忆和解读,然后就变成“刻舟求剑”一样可笑。如用过去的知识来解读现在的事物,你想想是不是像中国成语 “刻舟求剑”呢?所以使我们不能够真正地了解这个事物。
那么,要学习活的佛法要懂得运用觉照和欣赏,这是我需要讲的第一个方面,即禅的智慧,要打破成见是关键。内在我们要从已知的知识之中解脱出来,这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我们学了很多东西,但是这个东西并不会障碍你,你只要不执著就好了。所以要从已知的知识之中解脱出来,这样才能够开启内在的智慧,要打破成见。
有一位禅师叫做南隐禅师,他是开悟的大德。一天,有位大学教授来拜访他,这位大学教授是专门研究禅宗的,对禅宗的发展史颇有心得,于是他认为自己很懂禅。他就跑过来说向禅师请教,虽然表面上是说想向禅师请教禅法,怎么修、怎么参禅,但是其实他内心之中有种种的知见,有种种的成见。
南隐禅师怎么教化他呢?禅师说:“哦,好。来,请坐!我来给你泡茶。”然后禅师在教授面前摆了个茶杯,拿茶壶给他倒茶,不停地倒。
茶杯很快就满了,满了之后,禅师还在不停地倒,那位教授实在忍不住了,说:“禅师!水早就满了,都溢出来了。”
禅师马上就说:“对呀!这个杯已经满了,溢出来了,再容纳不了其它东西了。”
那其实就是启发他,意思是你抱着种种的思想、抱着种种的知识来,我讲什么你都听不进去,因为你有种种的成见。
——恭录自大愿法师《禅的智慧》